赵本山------一个美学符号

赵本山――一个美学符号

 

抱峰

 

在谈艺术时通常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同样道理,完全有理由命题――地方的也是全国的。就表演艺术而言,离开地方表演艺术全国表演艺术就不复存在。二人转、二人抬、快板、快书、独脚戏、滑稽戏、花鼓戏、木偶戏、汉剧、越剧、粤剧、客家山歌、侗族大歌、蒙古长调等等哪一个不是表演艺术百花园里的奇葩!假如花园里没有这些千姿百态的鲜花只能一片荒芜!


    这些表演艺术土生土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地方艺术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进而融入一些世界各民族艺术元素,向其他艺术样式学习,都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特色。一旦失去特色,其生命必将结束。


    地方表演艺术流行区域有广有狭,却不能定名何者低俗,何者高雅,或者对其整体持“低俗”的 疑虑。事实上,地方表演艺术不断自省,改革,走着一条自我完善之路。赵本山主张绿色二人转,摒弃黄段子、黄取向就是生动体现。意大利民歌广泛在亚平宁半岛 流传,后来艺术家加以提炼才成为被世界认可的美声唱法并应用于歌剧表演。遗憾,有那么一些人认为只有美声唱法才能登上高高的艺术殿堂,而中国的原生态民 歌、依据原生态曲调谱写的歌曲怎么听怎么不顺耳。极端表现是在中央台露脸的小品<卖大米>;连赵季平先生为电影<红高粱>谱写的“妹妹你大胆往前走”也横遭讥讽。台上的秃顶唱得卖力,台下有的听众跟着傻乐,充分表现出了审美观的荒谬。不知中国的艺术评论大家躲到哪里。但他们的偏见、僵硬的艺术观却在伺机发作,竟把赵本山小品纳入鄙夷、讥讽之列。这样的艺术观与高雅毫不相干,他们不知高雅为何物,心目中的低俗可能正是高雅。他们的高雅只存在于空中,是给皇上看的,给有闲人把玩的。 京剧高雅,却由昆曲而来。如今京剧听众萎缩,相反,以二人转为代表的许多地方表演样式方兴未艾,大行其道。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曾几何时,高雅的京剧试图改 革,可惜由于政治原因寿终正寝。现在连改革也销声匿迹了。京剧的改革责无旁贷地要落到学院派的、草莽的李玉刚们肩上。期待。


    二人转滋养了赵本山小品。


    二人转是什么?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休闲表演。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广大地区从秋后到春种农闲持续半年多,经常冰天雪地,那里的农民不能成天蜷缩在火炕上,他们需要找乐,放松身心,忘却烦恼,于是二人转在三百年前由成形到应运而生。人 们不免疑惑,为什么多数人每年春晚要盼赵本山出场。道理十分单纯,春晚时人们把休闲当作第一需求,以休闲为特征的二人转的变种刚好能够佐餐,正像北方人吃 饺子,南方人吃更加丰盛的美食。赵本山小品揭示了其中奥妙。因而可以推论,谁能真正悟出这种奥妙谁就是赵本山,就能取代赵本山。有些地域的人有着独特的祖辈传流的自娱自乐方式,自有深刻内涵,只是鲜为人知、知之甚少罢了。这刚好反映了人们艺术需求的多样性。


    怎样才能休闲?放松;放松的最好办法是找乐;哈哈一乐,乐声不绝。在美学上属于幽默、诙谐范畴。黑格尔说:真正的幽默、诙谐,应该是“无拘无碍地,自由自在地,不着痕迹地信步漫游,于无轻重的东西之中见出最深刻的意义;就连信手拈来,没有秩序的零零散散的东西也毕竟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放出精神的火花。”赵 本山说真实的东西可笑,即指这种似乎无秩序的漫游,有时自嘲自笑,有时向对方发出善意的戏谑。人们要在笑声中达到休闲的最高境界,放出精神火花。中国农民 是这一美学观念的通透者和身体力行者。假如不了解农民,鄙视农民,就不明白与农民息息相通的大多数人群的好恶。赵本山深谙扎根农民、扎根黑土地的精髓。中 国农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但是,并不意味着愁眉锁眼,唉声叹气,他们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幽默里充满机智,这就为地方表演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富矿。赵 本山开掘着,锲而不舍,收获丰厚。如今感到“力不从心”也属正常,究其原因是渐渐失去了向富矿深层 开掘的能力;难怪他的小品日渐颓势。走了个赵本山必定会出现新的赵本山。这个赵本山、赵本山群体可能出自中国任何地方,也可能仍然出自黑土地。关键在于能 力,向富矿深层开掘的能力。国人幽默特质十分突出,笑话多多,可一到春晚许多语言类节目就显得苍白无力了。仍是个开掘问题。


    二 人转还有两大优势,一是语言受众多,二是有一批幽默渗透骨髓的演员。赵本山的小品尤甚。二人转的语言已经大体演变成了普通话,全国大部分人都能听懂。赵本 山小品的表演者一举手一投足,一挤眉一弄眼,或唱或舞或说,浑身上下都有戏,比话剧式的小品,大喊大叫的表演不知要高明多少倍。演员是剧本的演绎者,演绎 好了才能如虎添翼。现在缺的不是演员,而是剧本。作家和演员共同参与才是正道。此点,相声界更显饥渴。


    中国种类繁多的地方表演艺术样式有着共通的血脉,灵魂――在人与人之间讲究仁爱、善良、和谐以及派生的更多的美德。中华文化是地方表演艺术的母体,艺术美的源泉。所以,地方的也是母体的,中国的。爱母体爱中国必然爱地方艺术,发展地方艺术,进而提高全民族艺术。如此才能通向世界,毫不愧色地说: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民众成为创造美的主体,登上高高的艺术殿堂,与之互动――这一人类历史空前规模的艺术现象集中表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而地方表演艺术、赵本山小品在相当程度上作了诠释。


    有人喜欢用“赵本山时代”一词,声言赵本山时代结束了,或惋惜,或庆幸,而从独特的美学价值考虑,赵本山时代并没有结束。赵本山已经变成一个美学符号,如同卓别麟之于无声黑白电影。卓别麟在无声黑白电影时代依靠夸张的形体语言和简单的故事情节;赵本山主要依靠语言,而形体语言也很丰富,而且较为含蓄,小品的故事情节也要丰富得多。毕竟时代与国度不同。


    发轫于二人转、成就于小品、以幽默为能事、民众成为创造主体、观众多而持久使赵本山作为一个美学符号实至名归,冠以幽默大师称谓并不过分。这个符号延长、更加粗壮的可能性很大。这一切发生在奋进中的中国。

 






费明 (2013-11-22 13:03:31)

马克思说,重大历史事件总会出现两次,一次是悲剧,一次是喜剧。 

中国文明的去智化、农民化的第一次悲剧从1942年到1976年,斯文扫尽,真善美全无。由赵本山领军的大喜剧风行几十年,庸俗、鄙俗、恶俗,以残废人做笑料, 扫荡残存的良知。

抱峰 (2013-11-22 21:16:00)

马克思所谓的“喜剧”,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算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了,大大小小的,从1789年开始绝非出现一次。但就世界来说应该发生在1917至1976的大事,(大体上)仅此一次。往往A认为是悲剧,B认为是喜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世界到了“喜剧”就结束了,事实上也绝非这样。(我这样说只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绝不针对其他人。未必对。)

事实上,重大历史事件并非用悲剧和喜剧可以概括的,而这样的事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是螺旋式上升的。(这样认为较好)

同样,中国的表演艺术也在多次反复探索中前进。这仰仗民族整体文化的进步。要求现在做得很好似乎不大可能。其它艺术样式也这样。

评价民间艺术品有个立场问题,即站在百姓立场上去看。难道意大利民歌就一定比中国的民歌好?比二人转好?高雅?解决这个问题,请听听僮族大歌!

费先生,谢谢光顾并留言并提出了很好的看法,问安!

欢迎文轩网日益活跃!

追梦 (2013-11-22 21:21:19)

顶!

海云 (2013-11-22 21:54:29)

说到赵本山,我想起周立波和郭德纲的咖啡与大蒜之争,一直以来,我认为他们两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南北的幽默受众不同罢了,所以说,赵本山也是如此,非常赞同你说的民间艺术的评价有个立场问题,老百姓喜欢一定有其道理。

追梦 (2013-11-22 22:09:15)

同意,雅和俗都是对不同层次内容的欣赏角度,有些本质上很低劣的东西用所谓雅的形势表现出来;有些貌似俗的东西却反应出人性真善美的光辉。大道至简,大俗大雅,不以雅俗来评价,而看其实质是什么。

费明 (2013-11-23 01:10:47)

抱峰,抱歉

前面一帖太冲,难得抱峰雅量,谢啦。

抱峰 (2013-11-23 01:30:57)

快别这么说!一点不冲!

掏心窝子说,我想得到批评,哪怕很“冲”,都是求之不得的。

比如拙作《雪落轩辕台》,我一直希望品头论足,可是这太少了。品头论足是我的福分。

大家时间有限,难得一聚,别人稍稍看一眼,打个招呼,已是幸事了。

希望你创作丰收!

抱峰 (2013-11-23 01:39:49)

对,看实质。

这问题挺有趣。关于貌雅实劣的,我真没去考虑。

问安!

抱峰 (2013-11-23 01:45:11)

感激海云在百忙中光顾。

你的总结恰到好处,精道。

受众和百姓是两个关键词。可说是破解分歧的钥匙。

远方问候!

岩子 (2013-11-24 18:52:31)

我想说Geschmacksache,中文可以理解成“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阳春白雪有阳春白雪的风韵,下里巴人有下里巴人的情调。。。

抱峰 (2013-11-24 20:58:27)

这样说通俗明白,也符合实际。

早安!

夕林 (2013-11-25 22:11:58)

什么土地长什么庄家!如果不是赵本山,还会有别人。整个民主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市场,决定了本山大叔的辉煌。他的艺术,恐怕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通俗不等于低俗。如果不是宋丹丹,赵本山的小品上不了档次。

抱峰 (2013-11-26 02:50:14)

谢谢夕林留言。

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