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创业风雨谈

刊登在《水木清华》上

近来,创业成了风潮,经常被学弟学妹们问到的就是:什么人适合创业?这问题可太大了,一个不留神就会误人子弟。俺也常问自己,创业是偶然还是必然?咋就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最后发现创业者大都是“三不”新人:不安分,不知足,不信邪!沾上这三条,恭喜你,这辈子闲不着,有苦头吃啦J

还是先从俺在清华的一次不成功的创业经历讲起吧。那是在1984年秋,无线电系组成了清华历史上第一个成建制的博士生班:无博研,18个人(号称“十八棵青松”,都是77级高考生),占那时全校博士生的三分之一。俺们自豪之余,也发现一个实际问题:一分钱班费都没有,真正的无产阶级,连春游都没法组织!怎么办呢?班委决定要自力更生,发动群众去接“私活”。为此定了一个分配原则:介绍人提10%,干活儿的分70%,剩下20%为班费,很好地解决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平衡问题(N年后,发现此方法也暗合硅谷创投分配原则!)。

重赏之下,自有不怕死的,一年内,俺们业余完成了3-4个项目,收入4-5万元(当年俺生活费56/月),班费提成9000多元,绝对是当年清华首富班(其中一个典型项目是为矿业大学设计一套自动控制系统,2万元,物美价廉,只有一个缺点:认生,俺不在就不工作。幸而,在赵总理视察时,它正常坚持了半小时,为矿大争取来了100万元国家资金,投入产出比1:50!)。于是,俺们春也游、秋也游、有事游、无事也游,可到毕业,班费也没花完。

77级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不知道神马叫“安分守己,小富即安”,初战告捷,又蠢蠢欲动。这时,有人透露了一个消息:天津复印机厂引进了日本佳能的复印机生产线,要进行各种元、部件的国产化以降低成本。其他元件都好办,但有一块核心控制电路板(复印机的心脏!)无法复制。天津厂已经花费数百万元,请国内各顶尖研究所/大学攻关;但两年来,一直没有进展!原因是该电路板上除了标准的逻辑、存储及接口芯片外,还有一颗德州仪器公司(TI)的数字处理芯片(DSP),其中的固化软件成了无法破解的天书!敢不敢接这个项目,对俺们这个草台班子可是个考验。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不信邪”,非要啃啃这块硬骨头!无博研专业混杂,但有杂交优势,硬件、软件、芯片、系统都有人懂,组成了一个6-7人的攻关小组。但第一步就碰到了困难,天津厂根本就不相信这几个毛头小伙子;架不住闫鸣生和韩林(编外班员)的软磨硬泡,人家才勉强借给了两块报废的电路板。俺们如获至宝,86年暑假没回家,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闫鸣生和韩林负责硬件及系统,乔鹏负责软件反汇编,张钟宣和俺负责芯片及固化软件分析。

怎么分析芯片呢?这就要用到俺们微电子所当年的看家绝技:解剖芯片,或美其名曰“逆向设计”。首先,一层层解剖芯片,再显微拍照版图并放大,然后从版图中还原出一个个电子器件,并得到其电路图;最终,还要分析出它的逻辑关系和工作原理。整个过程就像破解一部密码,非常复杂繁琐,又充满挑战性,不断地假设、验证、否定…,就像与那些TI的设计天才们玩捉迷藏,即刺激又困难重重(必须说明一句:当年清华微电子所就是用这种“小米加步枪”的方法,成功地复制了Intel8088,8086,80286等一系列电脑CPU芯片,艰苦卓绝,使我国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不至于拉的太远。这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杯具!)。

经过半个多月的日夜苦干,俺们首先破解了周边的电路,扫清了外围障碍。然后就是我们的主攻目标:片上存储器里数十万bit的软件代码,要在显微镜下准确无误地读出!张和我带着两个学生轮流上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汗流浃背,头晕眼花;在一个月内读了5-6遍,直到后三遍结果一模一样,俺们才确认了这满屏的0101…百分之百正确!当把装着软件数据的磁盘交给乔鹏的一瞬间,俺精神一放松,几乎虚脱过去

这时,闫和韩已托在国外留学的同学买到了TI同型号数字处理芯片(DSP)的开发芯片(可以把软件写进可编程存储器),并仿制了复印机的核心电路板,安装调试好了外围芯片组。把软件数据灌入DSP后,俺们拿着这块珍贵无比的电路板去了天津厂。当电路板插进复印机时,神圣的一刻到来了,俺们屏息静气,目不转睛,当那神秘的机器终于开始正常运转时,我们热泪盈眶,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天津厂的工程师们也惊呆了,无论如何想不到,这么5-6个人、N条枪的土八路,没要他们一分钱,在两个月内攻克了这个国家级的顶尖难题,正经对俺们刮了一次眼睛!

喜悦得意之余,俺们也算了笔小账:一块进口电路板售价3000元,我们的替代品可卖2000元,除去1200元的成本,净赚800元。按每年2万台的销售量,俺们每年的利润(当时还不懂毛利和净利的差别)就是1600万!这可是80年代的1600万呀!天文数字!俺们不都成了百万富翁了吗?!这不是做梦吧?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俺们决定立即成立公司,并召开了“荒岛会议”。在清华荷花池围绕的“荒岛”上,与会者(闫、乔、韩、张、俺)个个踌躇满志,一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表情。给公司定了名, 叫“新岛科技公司”,俺们也都足足过了把“一大代表”的瘾:-

可谁知现实马上就来给俺们上课啦。当时还没有公司法,所有公司必须挂靠在某个机关单位下面。那时,中关村第一明星-四通公司,就是挂在四季青乡(刚从人民公社转为乡)下面的,严格说来,还应该算“农民乡镇企业”!俺们这草台班子恐怕也只能挂靠在四季青乡或东升乡之下吧。于是,俺们一番奔走,没想到,人家乡领导还对这帮清华傻博士们不感冒,让俺们欲挂无门,好郁闷呀!无奈之下,俺们找到四通公司,准备摧眉折腰去挂靠。人家一看说:干脆,你们也别单搞公司啦,到我们这成立个研发部干干吧。这不是给人家打工,为他人作嫁衣裳吗?哪儿能干呢?!如此这番,蹉蹉跎跎,一年过去了,大家一毕业,出国的出国,回家的回家,如鸟兽散,成立公司的事也就黄啦!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大概就是说俺们吧。

奇妙的是,N年后,俺们这帮“三不”分子,陆陆续续,又都分别走上了创业的路,历经磨难。当饱经风霜的俺们再聚首,才发现曾经错过了一个多么难得的创业机会。在那“十亿人民九亿倒”的80年代中期,张瑞敏刚贴出那著名的工厂纪律: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柳传志正蹬着三轮车卖电脑,任正飞还没下海…,而俺们已经在筹备一个研发型公司啦,倘若坚持下去,一不留神没准就出了另一个华为!事后复盘,才发现失败的原因在“荒岛会议”时已种下,公司起名叫“新岛”,果不其然,就“新倒”啦,痛悔不及!

其实,回想起来,也不遗憾,这大概也是成长的必然代价。即便当时公司顺利成立,也很难一起走到成功。以那时各位的心高气傲,眼高手低,缺乏人生阅历,激烈冲突是必然的;甚至,同学间反目成仇,众叛亲离也不是不可能的!说到底,“三不”也好,技术天才也好,只是创业的机缘,离成功还远远不够。创业的成功,只有靠创业者在困难中,不断修炼,提高自我,以团队的智慧面对挑战,才能保持公司的持久发展。

最后,真羡慕目前的校园创业环境,各种创业课程、创业大赛,打造出一个个“看上去很美”的创业团队。但也想提个醒,温室里漂亮的花朵能经受住大自然严冬酷暑的考验吗?

 

 






Amoy (2013-12-09 06:04:38)

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感慨下作者的感慨,但还是从心里佩服你们这帮人!

追梦 (2013-12-09 08:55:25)

俺"三不"占了两不:不安分,不信邪,但就是太爱知足,所以只能站在边上为你们鼓掌了。

天地一弘 (2013-12-09 14:20:55)

一番风雨,一番人生。

夕林 (2013-12-09 14:57:55)

佩服!这些“三不”分子,都是成功人士吗?据说创业者,成功的概率比较低。

海云 (2013-12-09 15:01:00)

追梦,这点我和你也很相似。

我仔细想想,这跟我们身上有这么点文人细胞有关联,思想开了小差,花了心思到生活的其它方面去了。

海云 (2013-12-09 15:03:22)

据说是5%,其中3%成功,2%仍在路上,95%失败。

费明 (2013-12-09 16:24:03)

我在那95% 之外,更不在那5%之内,——压根就没试过创业。

Lao7 (2013-12-09 17:10:48)

据说(不然成了“我说”了, 不像陈大同学长,我是没有资格讲的),“不安分,不知足,不信邪”只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还不充分。充分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硬)技术,软技术(就是组织、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当然,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团队(team work)就成了必然。

只有“三不”, 但没有能力, 就成了“不自量力”了。所以,人要有自知者明,量力而行。

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可太难了。 

没有尝试过创业的, 也不要后悔,权当我们有“自知者明”好了。

共勉。

红叶 (2013-12-09 20:30:45)

同意Lao7的观点。 我认识有个人, 就是“三不”性格的, 做过无数生意, 没有一样成功的。如今已经六十多了, 还在创业的路上, 看来是要将折腾进行到底了,旁观者看着都觉得累。

Lao7 (2013-12-09 20:51:54)

一般,文人是理想化的, ”理想很丰满, 现实则骨感“,也许,两则不可见得,海岩(其实他算不上创业家)这类人不多。上帝不能太眷顾一个人,像陈文茜一样,最后“沦落”称为剩女了, 更是遗憾。 Be grateful for what we got and who we are.  

春阳 (2013-12-10 01:45:43)

“三清生”是真牛,哈哈。

欢迎来文轩。

鐡手 (2013-12-10 04:09:26)

赞同老七的“据说”,创业者真应该仔细想想自己的选择是否具备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一位“自知之明”者的感言    嘿嘿!  ^_^

鐡手 (2013-12-10 04:11:00)

真要这样,那这位老兄真不能叫做创业,只能称之为折腾。但愿他早点罢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