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奋的海:我为知青鸣不平

 

          最近浏览一些知青网站,常会读到许多哀悼文章。曾看到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居然有三位老知青接连辞世。在我国平均寿命已达75岁的今天,实在让人心痛唏嘘。

对知青这个群体,多年来一直有褒有贬。但无论如何,知青一代是悲情的一代,可歌可泣,我以为。

1.

日前,我在小区一如既往地低头闲庭信步。偶一抬头,迎面五六米处一女士正朝我友好微笑。什么情况?回头望,没人,我?于是眯着眼大着胆定睛望去:桃红羽绒服,合体牛仔裤,浅浅墨镜后一双明眸笑靥吟吟。

“亢-奋-的-海”,她一字一顿、半是调侃半认真地唤我。条件反射的我同时惊叫“子蕴姐!”

是的,眼前这位漂亮女士就是《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的作者子蕴,本名刘湘。

我和子蕴姐居然同在一小区,且是楼挨楼,相距不过几十米!这距离可比当年近多了:40多年前,她在黑龙江兵团戍边,我在吉林小山村插队。

我向她说起前段朋友们告诉我,在“东北兵团老知青国粹苑大聚会”见到了她在签名售书。她告诉我,此书继台湾版之后,如今国内也已正式出版发行了;而且网上有售。

 
  诚如本书编辑所言:《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中国女知青子蕴历经“文革”,却青春热血,乐观进取,散发人性善良,宛如抗战时期“未央歌”式的励志传记。“知青”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人。
而此书正是认识“知青”最好的开始。

今年3月26日,子蕴姐给我寄来台湾版的大作。

认真拜读之后,我诚惶诚恐地写下书评《严冬再长终有日如今已春天》,虽怎么看怎么好一似狗尾续貂,但却是我的真实心声。文末,我写到:

“如今这把年纪,到了该说的时候了。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当一本本知青写、写知青的文集呈现在公众面前时,知青群体也就没有必要再去企盼那廉价的、至今仍然没有定论的所谓“历史评判”了——“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信然。

在当时,他们寂寥孤独,绝没有想到会被后人重视。如今,又何必在意那一点点温柔……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本好书。曾为知青的我,喜欢!

  我要感谢子蕴姐为一代知青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墨迹点点。我要感谢子蕴姐让我们的父母了解了儿女们当年的不易与不屈。我要感谢子蕴姐让我们的儿女知道了爸爸妈妈的坎坷与艰辛。

 

与子蕴姐握手分别时,我们互道保重。回过头去,爱笑的她笑着说“我们不约会,但总还会碰到的,信不信由你……”

我当然信,在小区就不期而遇了不止一次。这叫缘分。

更大的善缘在于我们都是知青。在我的生命中,“知青”这个群体是绕不开、躲不去的:我的儿时发小、小中大学同学、旧友新朋,几个好友群、几个社交圈……同样的出身、同样的经历、同样的荣辱、同样的人生,注定了我们亲如姐妹兄弟。

我 们一起儿时挨饿,上学停课,上山下乡,回城没工作。我们一起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用自己羸弱的双肩支撑着华厦:就业难,我们下乡;改革难,我们下岗;住 房贵,我们忍;看病难,我们受。就这样,一路哭着笑着,我们走过四季,走过人生。就这样,平静地祭奠青春,安然地迎来迟暮……

2.

前不久,一篇刊登在环球时报,署名王宏伟的文章:《严打”需反思,但不能一否了之》引来众多非议甚至愤怒,质疑者多为知青。老知青网、中知网、天津知青网、重庆知青网、东方知青网、镇江知青网、廊坊知青网、哈尔滨知青网、青岛知青网、陕西知青文化促进会以及山东、黑龙江等地原知青对该文中下面的一段话表示了强烈不满与质疑:

“治 乱世用重典。1983年、1996年和2001年开展的三次“严打”都是由重大刑事案件所触发的。例如,1979年上海控江区事件、1980年北京火车站 爆炸事件、1981年河北承德强奸少女案、1983年的“二王”案以及卓长仁劫机案等催生了第一次“严打”。告别“文革”时代的中国社会转型刚刚启动,人 们开始出现思想混乱、行为失范的迹象;公检法尚未恢复元气,法治不彰;“造反派”的余毒没有肃清,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

其一,例举的四事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是知青所为。

上海控江路事件是农民攻击民警扰乱社会的群体事件,北京火车站爆炸案犯王志刚是复员军人,承德强奸少女案犯是十几岁的学生,二王案中的王宗坊是药剂员,王宗玮是复员军人,劫机犯卓长仁是辽宁省机电公司计划员,与知青何干?!

其二,“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严重失当。

犯罪主体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这个主体或者是个人,或者是组织,怎么可以用“一大批犯罪主体”这一逻辑混乱的语汇?犯罪的“主体”是相对犯罪客体而言,何时何地,大批知青发生过犯罪主体的现象?

这个王宏伟,算来应该是1973年生人。也就是说1968年大批知青上山下乡时,他的父母亲还未结为秦晋之好,自然也就还没有他。如此算来,先知先觉的他与知青是隔代人。

他对1700万这一庞大知青群体有多少了解呢?

 
      在《中国共产党网》刊发的龙平平、张曙文章《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
 改变一代知识青年命运》一文中,有如此论述“1977、1978两届共录取68万名大学新生。录取比例,应届高中毕业生占招生总数的20%―30%,其余的绝大多数生源来自社会。”这“绝大多数”,知青占了相当比重;意即王宏伟所说的“主体”。

他可知道梁晓声、张抗抗、叶辛、肖复兴、王安忆、史铁生、张承志、万方、李银河、贾平凹、孔捷生、陈村、晓剑、陆星儿、阿城……都是知青?

他可知道张艺谋、毕福剑、王刚、陈丹青、濮存昕、敬一丹、姜昆、韩三平、蒋大为、邢质斌、谭盾、刘晓庆、马未都、陈佩斯、聂卫平、郑晓龙……都是知青?

他可知道205名中央委员中,有65人有过知青经历,占这个群体的31.7%。其中,25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有7位是知青一代,占比28%;而最高层的政治局常委中,则有4人曾有知青经历,占比57.1%

不知道王宏伟所断定的“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包括上述的哪一位?!不知道他所描述的“犯罪主体知青”占了回城知青的百分比几成?


    历朝历代都有犯罪,各个群体都有败类。比如王宏伟的家乡也有流氓恶棍,王宏伟的单位同样有腐败滋生。我们怎可以将王宏伟的家乡父老或单位同事归类为“犯罪主体”?如此失之偏颇的呓语出自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之口,我真担心会误人子弟!
    同时,环球时报作为党的喉舌人民日报的下属,发表此类文章,剑走偏锋,一句“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直指有着知青经历的习大大及65名中央委员,是有意为之还是重大失误?

同样是人民日报,前不久刚发表了《习近平自述:七年上山下乡对我锻炼很大》的文章。

这两篇文章联系到一起看,很不和谐。毛病出在了哪里?责编:对知青,你究竟怎么看!

1968年全国人口7.8亿,下乡知青有1700万,牵涉到知青家庭,不下五千万。2014年全国人口13.6亿,与知青有关的人口当有几千万,甚至上亿人。

王宏伟,你好大的胆,一句“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伤害了多少无辜家庭、羞辱了多少无辜知青!

王宏伟貌似是青天大老爷,在为呼格吉勒图案呼吁公平公正。但他为一人仗剑走天涯的同时,却一船篙打翻了全船的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对一代知青,有些人他永远不会懂!

 

水调歌头.知青

廉颇尚能饭,老夫聊发狂。四十五年过去,知青诉衷肠。那时青春韶华,拼将热血戍防,一代好儿郎。弱躯支华厦,逆境不彷徨。  少年志,爱国情,一脉长。青春为国分忧,油灯伴土墙。今朝烈士暮年,管它蜚短流长,无愧笑愚氓。莫叹人生短,白首映夕阳

 

亢奋的海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96743207

 

 

 






子蕴 (2014-12-13 15:55:05)

阿朵:浅色字迹我调了半天也不行,能帮忙吗?

予微 (2014-12-13 20:30:58)

说得好:“更大的善缘在于我们都是知青。在我的生命中,“知青”这个群体是绕不开、躲不去的:我的儿时发小、小中大学同学、旧友新朋,几个好友群、几个社交圈……同样的出身、同样的经历、同样的荣辱、同样的人生,注定了我们亲如姐妹兄弟。”

问好子蕴姐!

老粉 (2014-12-14 00:11:11)

历史不是靠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信口雌黄所能改写得了的。

亢奋的海 (2014-12-14 03:03:38)

谢谢子蕴姐“仙人指路”,引领我来到这里。东张西望先看看,熟悉一下氛围,之后就是尽快融入其中。交流会让我舒心,纠偏能让我进步;期待中。

阿朵 (2014-12-14 04:01:34)

子蕴姐,调整了!

你的书能引起这么多同代人的共鸣,写出了他们的心声啊!

阿朵 (2014-12-14 04:02:05)

欢迎亢奋的海!

子蕴 (2014-12-15 09:55:05)

天下知青一家亲

子蕴 (2014-12-15 09:56:09)

谢谢阿朵,你真好。

雨林 (2014-12-15 11:12:00)

谢谢子蕴姐。 请问候陆先生。我经常在新浪轻叩他的柴门。

外地老克勒 (2014-12-24 01:03:18)

知青年代是中国一代人的伤感,有文字记录能力的这一代人应尽快留下时代的痕迹,这个特色绝不应重演,当然历史会有不同版本,原始资料只有一个版本,感谢子蕴及其他的经历者的工作。不强求一个结论,只求一个真实。

外地老克勒 (2014-12-24 01:09:10)

此文结尾一首诗感人啊,重抄一遍,多读二次,回味无穷。

水调歌头.知青

廉颇尚能饭,老夫聊发狂。四十五年过去,知青诉衷肠。那时青春韶华,拼将热血戍防,一代好儿郎。弱躯支华厦,逆境不彷徨。  少年志,爱国情,一脉长。青春为国分忧,油灯伴土墙。今朝烈士暮年,管它蜚短流长,无愧笑愚氓。莫叹人生短,白首映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