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如何“洗脑”?

 


德国人如何“洗脑”?

 

        曾经有一位年轻学者问我,德国有没有政治课,我答有,不仅有政治课,还有宗教课。然而德国的政治课不是我所认识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党内斗争,宗教课也不是你所想象的天堂地狱耶稣上帝迷信传道。

        我们本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按理,女儿应当选学伦理课,而我们却怂恿孩子选上天主教宗教课。之所以如此决定,一是出于常识,二是出于经验。因为我们知道,宗教乃人类社会最为古老的一种文化现象,(暂且不论它如何教人悟生了死智慧人生),而基督教文化又是西方思想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天主教又是基督教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最为传统正宗的一支。从事德语语言文学教学和翻译三十余年,我个人的体会是,若想走近欧洲,深度解读西方人文景观,宗教知识可谓不可缺或的“第三只眼”,凭借着它,一则成语,一首诗歌,一篇小说,一出戏剧,一幅油画,一尊雕塑,一座教堂,一片废墟顿时变得那般生动具体、妙不可言,不再那么神乎其神,可望而不可及。

       在德国,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开设有宗教课,且分为天主教,新教,伦理三种,由学生自选。基本是信天主教的学生选上天主教,信新教的学生选上新教,异教或无宗教信仰的学生选上伦理课。

       可他们的宗教课究竟是怎么个上法呢?布道?传经?说教?训诲?地狱天堂?耶稣上帝?我把满肚子的好奇倒给了女儿的天主教老师普利茨卡特先生,于是不仅有幸被允许跟堂听课,而且还得到了一份费克尔文理中学510年级天主教宗教课的教学安排。顺便说一句,普利茨卡特先生除了宗教课之外,还兼任着8年级的英语课和12年级的语文课。只见那份教学计划复印件上面印有如下字样:

该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部和主教公会教学部共同设计的宗教课教学大纲拟定而成:

 

5年级:比喻[1];耶稣的身世及其时代背景;世态之不公[2];圣经;祈祷

6年级:洗礼,坚信礼;列王传奇(亚伯拉罕,出埃及记,大卫王);伊斯兰教;教历;(耶稣)宣道

7年级:四福音(的两个理论出处);圣礼;犹太教;友谊/交友[3]

8年级:先知;十诫;酒(烟)瘾 / 吸毒

9年级:邪教 / 魔鬼撒但 / 女巫;死亡 (约伯,捐献器官,安乐死);基督教艺术(如教堂建筑)

10年级:印度教,佛教或部落宗教;教会与纳粹;上帝启示录与基督教基本概念

 

       女儿当时刚刚进入九年级,宗教课正值开讲基督教艺术——教堂建筑,教材的蓝本是《欧洲建筑艺术史》一书中的教堂篇“从罗马式到哥特式”。呦嗬!从门到窗,从柱到廊,从地面到穹顶,从圣坛到钟塔,从地下墓室到方位走向,从图纸到施工等等等等,统统都搬上了讲堂。

       “本单元我们的学习任务是‘骑马穿越历史’”,跟学生们互道日安之后,普利茨卡特老师便开门见山地进入了正题:“哪位同学知道,教堂产生于哪个年代?”在座的学生们纷纷举手,一个说,公元零零年之前,一个说,公元零零年之后。“为什么是这个时间?请谈谈你们的依据。”前者回答说,因为祭祀拜神的庙宇(Gotteshaus)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譬如埃及的卡纳克神庙,雅典的万神殿,犹太教堂(Synagogen)等等;后者则认为,教堂只能产生于公元零零年之后,因为耶稣死于公元30年。同学们说的都不无道理,可我刚才提问的教堂(Kirche),确切地说,指的是基督教教堂,它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会出现教堂?教堂又是如何兴建而起的?”

        就这样,在普利茨卡特老师与学生的问问答答和答答问问中,我了解到,最原始的教堂是较大的私人住宅,人们聚在一块吃吃拜拜,听布道者讲耶稣的传说。后来,由于参与者愈来愈多,私宅容纳不下了,信徒们便开始琢磨筹建一个面积宽敞的聚会场所。他们选择了简洁朴素的巴西利卡,虽然古希腊的神殿比古罗马的巴西利卡气派得多,辉煌得多,但却不为当年的基督教徒们所看好,他们从布衣草根出发,拒绝高大上,只有皇帝和神甫方可出入的神殿。此外我还了解到,现今教堂里的圣坛,原本是长老,法官或是皇帝落座的地方,那原本高高在上的座椅,后来演变成了祭桌,原本座椅上的长老和法官后来演变成了祭桌上的牲畜供品。那祭桌原本是木制的,可移,位于大厅的中心位置,四周是围桌而坐的信徒。也不晓得什么时候,木桌变成了石桌,加之与日剧增的信徒,布道者随着石桌迁移到了大厅的东头。于是,一道“分界”也应运而生,在圣坛与听堂,神职人员与普通教徒之间。石桌何故被搬向了东头?哦,因为东方是生命之光——神圣太阳升起的地方。从此,众教徒面朝东方礼拜祈祷;从此,所有的教堂都讲究开坐西向东起来。再后来,由于基督徒的队伍愈来愈庞大,人们又在长轴的垂直方向增添了一个横廊,以扩展圣坛附近的容纳空间,巴西利卡于不经意之间形成了所谓的十字格局。公元385年,意大利米兰的一位大主教阿姆布罗修斯为新生的巴西利卡立了一块碑,碑上写着:十字教堂啊,基督胜利之象征······”从此,十字格局的教堂建筑风靡四面八方整个欧洲。

       欧洲的教堂从罗马私宅经罗曼式巴西利卡演变成哥特式教堂,从平顶经穹顶演变成后来的尖顶,愈来愈往高里发展,这是后话。1493年,斯特拉斯堡(Straßburg)人花了将近四个世纪的时间,建造了一座空前绝后,高度为142米的大教堂。不甘示弱的斯特拉松德(Stralsund)人和博韦(Beauvais)人,也接踵跟足建造了两座分别为151米和153米高的大教堂,只可惜好景不长,前者毁于火灾,后者自行坍塌。无独有偶,德国的乌尔姆(Ulm)人也不甘落后,笃志要创造出一个比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更高更甚的世界奇迹。乌尔姆人反反复复,建建停停,奋斗不懈了五个世纪,终于在十九世纪末(1890年),以161. 53米的高度,登上了世界教堂建筑冠军的宝座。由此而看,教堂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人类祈福赎罪拜神求安的圣地,亦是人类为自己树碑立传满足野心的“竞技场”。

       女儿所就读的文理中学每个学期都是以教堂礼拜的形式而告结束,我注意到她每每都是高高兴兴地去,神采飞扬地回。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在那个学期的最后一天,我也去了。我去的很卡点儿,教堂里已是坐无虚席,就连教堂靠墙的备用折叠椅也坐满了人。所有的老师,学生都来了:基督教的,新教的,回教的,无教的,尽管类似的活动完全是自觉自愿,无人整队,无人考勤,无人督促,然而大家却都来了,如同我的女儿。因为校管弦乐队的演奏?同伴的歌声?学生代表的讲话?或是牧师的说教?不得而知也。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那天的小品,两个背着麻袋的圣诞老人邂逅路上,奇怪怎么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一个与自己穿戴一模一样的红衣白胡子老头。互报姓名之后方才知道他们一个叫Weihnachtsmann(圣诞老人),一个叫Nikolaus(尼古拉斯)。由此,引伸而出两个圣诞老人不同的身世和来历。牧师则由圣诞老人麻袋里的礼物,借题发挥地发表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讲话。大意是:眼下的大街,商店和电视广告里,无处不充斥着琳琅满目,包装考究的圣诞礼物。人们被这些色彩缤飞的礼品搞得眼花缭乱,乃至忘却了圣诞节的本源和含义。彩带彩纸虽然精美亮丽,但它们毕竟是纸,轻薄而无所份量。牧师呼吁:该是打开包装,检点礼品内容的时候了。若想过一个名副其实的圣诞节,必须抛却浮华艳表,回归圣经和上帝。一个临产的少妇,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男人,一个破陋的马厩,一个即将来到人世的婴孩—— 一个出身贫寒,无所依靠的孩子 ······上帝之所以选择这种形式显现于人间,是因为他想告诉人类,所有的人,无论职业如何,肤色如何,分数高低,富贵贫贱,都同样的拥有做人的尊严 ······这便是我今年送给大家的圣诞礼物。

       礼拜结束了,大家与左右前后的邻座互相握手祝福:“Frieden sei mit dir(祝你平安如意!)认识的,不认识的,同班的,非同班的,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我随着人流缓缓地步出教堂,明明拾级而下,却身轻如燕,飘然欲飞。

 

 



[1] 圣经里有许多有关上帝的比喻。普利茨卡特先生解释说,此处意在揭示该修辞手段的局限性,告诉年幼的学生,此类拟比无法传达或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上帝形像。

[2] 世界上还存在着哪些非人道的,不公正的现象?如何去消除这些不公道?

[3] 什么是友谊?朋友与普通人有何不同?









杭州阿立 (2016-06-05 21:00:33)

严重涨姿势!

Frieden sei mit dir

追梦 (2016-06-06 07:50:25)

有意思!

岩子 (2016-06-06 18:43:34)

我也是。Smile 阿立也会德语啊?

岩子 (2016-06-06 18:44:45)

嗯,也觉有意思,就记下来了。

杭州阿立 (2016-06-06 19:52:08)

肿么算会呢?拷贝、粘贴算吗?WinkCool

岩子 (2016-06-09 08:38:59)

算。Wink 端午节鱼块,阿立!Innocent

玮仁 (2016-06-11 23:04:23)

真长见识

林玫phoenix (2016-06-14 14:23:10)

领悟西方宗教是掌握西方文化的钥匙,对孩子们的成长太重要了。可以说不懂西方宗教基本无法接受西方文化,西方的文化和宗教是不可分割的。

岩子 (2016-06-17 17:06:52)

领悟西方宗教是掌握西方文化的钥匙——说得太对啦,谢谢林导的金句与共识。

远握~~ 遥祝夏安~~周末快乐!

岩子 (2016-06-17 17:07:54)

我也。Smile 夏安!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