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无意中读到余光中先生写的《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一文,深深被先生笔下那片雨雾给撩倒了。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杏花春雨江南,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永远是流落台湾的大陆人心里的依恋啊!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

一字一句读来,心底漫起层层的雨雾。

久居东南一隅的小城,每年必经或长或短的回南天,那湿漉漉,黏乎乎的感觉在思念厦门人的心中也变成了望乡曲。

雨,总是给人带来众多的惆怅和回味。

依稀记得多年前,同室女友正是恋爱季节,在心爱的人面前变着法子的作,各种风格的画面让我们这些旁观者也看得一愣一愣的。她执意在雨雾的学校操场里上演琼瑶剧情,贴心的男孩自当紧跟其后,“站在雨里泪水在眼底”,深情地唱上一曲“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才赢得女友的欢心。那段青春飞扬的时光啊,伴随着雨水和泪水,至今想来也是美好的回忆。

先生笔下的雨天也有关于这爱的描述:跟女友共伞,该是一种美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

看来,无论是少年郎还是白发翁,关于雨天的浪漫情怀都是人们最爱珍藏的。

海明威《战地春梦》里两个深爱的人裹着雨衣在大雨中依恋不舍地分别以及最后凯瑟琳难产去世,作者淋着雨走回旅馆的场景,都深深刻上雨水的烙印,离散的身影。

还有周杰伦的《青花瓷》里那一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的江南韵味更加使离愁增倍,烟雨凄迷。

阳光炙烈,热情似火当然是顶盛的人生四季之一。但没有雨雪霏霏,情丝绵延作底蕴,想必起伏的生活状况会少了许多的冷清寂静的思索。好日子总是和阴天雨后落日想伴,冷清久了就会想念。

 

读过余先生的这篇冷雨,我的心里有暖意也有念想。中国文字的诗情画意和作者赋予的情深意切,一直流转在心底,带给我深深地感动。






司马冰 (2016-12-27 13:13:56)

雨中演绎着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啊,无论冷雨暖雨。

Amoy (2016-12-28 03:57:38)

是啊,雨中情,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