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欧洲行之一:巴伐利亚小城

文/贝楠 2018年12月24日

巴伐利亚(Bavaria)是德国东南部的一个州。慕尼黑是巴伐利亚的首府。

巴伐利亚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我们在德国去的几个地方都是在这个州,所以我们才选择了同时去捷克和奥地利看看。

 

小城威登 Weiden

 

在慕尼黑机场下了飞机,就直奔火车站买票。威登没有机场,最近的机场是纽伦堡。但是坐火车更方便些。

火车售票处就在机场,买票倒是很容易。但是要乘一趟公共汽车才到火车站。火车站很小,房子和设备都比较陈旧,也没有太多的地方坐。站台上又很冷,很是后悔没有在机场多呆一会。

两年前来过德国,对德国的火车系统也知道一些。至少知道怎么看站牌和时间。可是没想到还是有始料不及的事发生。

从慕尼黑到威登要3个半小时。由于是德国境内的火车,广播报站都是德语。我坐的位置离车厢尽头的报站屏幕又较远,看不清站名,只好看时间计算什么时候到站。

突然听到广播里用英语说,这辆列车在前方要分开,几节车厢奔xx方向,另几节车厢奔另一方向。请旅客们确认好车厢。

我开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列火车在中途分开,去两个方向。这也太不靠谱了吧?

可是看到车厢里的人都在动,心里有些着急了。我买了去威登的票,但并不知道终点站是哪里,去哪个方向啊。

赶紧问后座的女孩,好在她懂一些英语,又帮我用德语问别人我们这个车厢是不是去威登。一个大汉用手机查了一下,告诉我不用动。这才放心了。

后来听说好几个到威登的人都有这个经历。连德国人都觉得莫名其妙,不明白为什么到威登的火车都要半途分开。这对旅客智商的要求也太高了吧,又要知道终点站是哪,还要记住自己的车厢号。

好在老太还没有痴呆,智商虽不高,但知道充分利用鼻子下面那个嘴的作用,这才有惊无险。

 

威登真是个小城,人口只有4万多。

想起在慕尼黑机场入境时,那位边检警察蜀黍知道我要去威登,特别高兴,因为他就是威登人。后悔当时没有问他要不要给家人捎东西啥的,没准还能蹭杯茶喝。

旅馆就在小城中心的广场上。外面看上去古老,房间里却很现代。

中心广场。威登的地标建筑是广场中心的市政厅,正在修理,全部都遮盖起来了。

正好赶上每周两次的农贸市场。农民都开着很专业的售货车来卖农副产品。

威登最有名的应该是这个国际陶瓷博物馆了。

找这个博物馆很是费了一些气力。最后还是经人指点,绕到后面的图书馆。原来门票由图书馆卖,还要有人领着通过图书馆的侧门进去。

图书馆和博物馆之间有个小院子,里面的雕塑很有意思。

博物馆里没什么人,还有半个小时就要关门了。匆匆看了几个房间,都是世界各地的陶瓷物件。不过可能也没有什么太名贵的。

倒是有一个中国馆,全是中国的瓷器。恐怕都是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出来的吧。

圣约瑟夫天主教堂。

被现代建筑环绕的古老的教堂。

古老的石砖小巷。

小城有个公园,冬天,到处光秃秃的,只看见鸭子在小湖里嬉水和这个奇怪的雕塑。我想,这里在春夏也会很美。

晚上在这个亚洲小馆吃了一碗热汤面,很是舒坦。

 

弗洛森堡 Flossenbürg

 

弗洛森堡离威登约20千米,与捷克接壤。她比威登还要小,也就是个小村子。让人们记住她的,是二战时期的弗洛森堡集中营。

1938年,纳粹党卫军选择了在弗洛森堡建立集中营。因为这里有一个花岗石采石场,是由党卫军旗下的公司经营。党卫军将犹太人和一些俘虏押送到这里,采石,做苦力。

从1938年到1945年4月,有将近9万人在这个集中营做过苦力,有3万人饿死,病死,或被打死在这里。

2007年7月22日,是弗洛森堡集中营解放62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天,弗洛森堡大屠杀纪念馆建成并举办了开馆仪式。有84个在这里做过苦力的幸存者参加了开馆仪式,其中包括当时的乌克兰总统维克多·尤先科,他的父亲曾在这里做过苦力。

弗洛森堡集中营党卫军总部。

采石场行政办公楼。现已废弃。

劳工们在采石场干活的照片。

采石场现在还在开采生产花岗石产品。

弗洛森堡虽然小,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座古堡废墟是这里的地标。她高高的耸立在山坡上。在弗洛森堡任何地方都能看见这座古堡。

这个古堡大约在1100年修建。在中欧的30年战争(1618-1648)中破坏。所以这个古堡废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堡用当地的花岗石建成,坚固无比。如果没有战乱,她也许至今也不会损坏。

登上古堡,小城一览无遗。

远处是集中营时的岗楼。

近处是古堡废墟上的岗楼。

远处就是捷克了。

问德国朋友这个古堡有没有名气,都说不知道。在德国,在欧洲,这样的古堡太多了,也见怪不怪了。和欧洲比起来,美国真是太年轻了。当这座古堡建立时,美利坚共和国还不存在呐。

 

<< 早春二月欧洲行:序      
早春二月欧洲行之二:纽伦堡(1)>>
<< 所有游记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