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屋琐记(三)

   

   安素的公婆家里原来有四孔土窑洞,还有几间土坯房,一个大院子。安素的丈夫兄弟四个,这些房屋显然不够住,后来又另外建了一个院子,修建了六间土坯房。再后来,安素丈夫的大弟弟自己另选地址,建了房子搬出去住了。九十年代,安素公婆把家里的房产给四个儿子分开了,安素家与老三家各分得老院的两孔窑洞、半个院子;老二居住他修建的院子,老四与老俩住在后来建的院子,老人身后,那几间土坯房全归老四所有。

   在老院里,安素家还有自己修建的两间土坯房。从上世纪八十年中期开始,安素一家即便寒暑假回来老家住,也是住在公公婆婆的家中。后来分得的两孔窑洞,也由老三家居住或放杂物。

   分家后不久,老三不幸去世。那时安素夫妇的两个孩子还是农村户口,还得买高价粮食吃。尽管自己不宽裕,身为大伯大妈的他们,还是把老三的大女儿带到身边读了三年高中。后来,老三的二女儿成家后住在老院子里,有了孩子后,他们不愿意再住那些老旧窑洞,急于修建新居。他们曾经试探安素丈夫,能否让给他们,安素丈夫不愿意舍弃父母给自己的祖屋,那样他在原籍就没立足之地了,没有答应他们。

   侄女把眼光投向外面,想在村里找一块适合修建的地块,一晃过去了好几年,几经努力,还是无果。侄女转而又与安素丈夫商量,他们商谈的结果是一起建房,侄女修上下六间,安素家修上下四间。

        曾经两度丢弃了祖屋,安素对那两孔长期不住的土窑洞和土坯房并没有放在心上,但她非常理解丈夫不愿意放弃父母分给自己的“家”的想法。可得知要建上下四间房,安素摇头了。安素家不富裕,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最根本的是,花那么大代价,建好了,对于安素家的实用价值在哪里?

  安素试图说服丈夫放弃建房的打算,说自己家在村里只需要有个落脚的地方就够了,而侄女一家需要更宽敞一些,就礼让他们吧。安素与侄女商量,建好房后,安素家要一间房子的产权,侄女只应承安素两口回去可以住,但产权的事坚决不同意。不同意就不同意吧,可以落脚就行。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安素的丈夫最终决定成全侄女,放弃了建房的想法。二零零八年,侄女将老院子里的窑洞、土坯房夷为平地,建起了上下共十间亮堂堂的砖混结构房子。属于安素家的两孔窑洞、两间土坯房清零了。侄女说,可以给安素家大门钥匙,愿意住哪一间都可以,两间也行。

  前前后后十来年时间,侄女找地皮很费了周折,对安素一家迟迟不肯出让老宅难免心有不满。乡亲们对此事也多有议论,有人说老当家养儿个个有份,礼让是人情,不让是本分;有人说侄女不应该白白占用,应该给安素家点儿费用;也有人说,她不答应一间房子的产权,别答应她修建就是了;还有人说,应该签订一个协议,万一将来此处房子拆迁赔偿,安素家就要损失了;更有人说,都是因为安素家还想住一间,要不然侄女会把房子的结构修得更好一些,等等。当然,也不排除有人两边翻闲话,无风掀起三尺浪。这些议论汇总给安素的印象是,安素家的祖屋白白地没有了,侄女也未必满意,更谈不上感恩了。

    对于这一切,安素一笑而过。由祖屋、房产引起的风波她经历的够多了,舍弃就舍弃了,何况是给了自家侄女?谁怎么想,谁怎么说,随他们去吧,安素再不愿为此事费心劳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