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賀喜 第21屆國家文藝獎 得獎人:文學類小說家黃娟女士

左起:張鳳主持黃娟 鄭培凱-香港城大教授 甯強-加大教授 高毅-北大教授

右起:高毅-北大教授 鄭培凱-香港城大教授 張鳳 黃娟 蕭蔚博士 陳志清 鍾英

 張鳳應邀華府演講,黃娟在聽眾席

***   ***   ***

   恭喜賀喜預定春天頒獎的第21屆國家文藝獎

得獎人:文學類小說家黃娟女士

 

   黃娟姊告訴過我:她很小就喜歡文學,上學前就已經

看過不少兒童讀物。小學一年級時,以日文寫的第一

篇作文〈遠足〉,即由級任老師在課堂上朗誦。

 

   以後念書的階段,作文成績一直是全班之冠。

從日文轉換到中文的痛苦過程,似乎很快就渡過了。

而她的日文能力不但未減退,反而隨著年齡而增長,

這該歸功於她同時閱讀中、日文小說的原故。

 

   黃娟,本名黃瑞娟,桃園縣楊梅人,1934年生於

新竹市,後遷居台北,先後畢業於新竹女中初中部、

省立台北女師專,曾任中小學教師,60年代開始

小說創作,1968年赴美定居,曾任北美台灣文學研究

會會長,著有作品《愛莎岡的女孩》《啞婚》等,其中

《楊梅三部曲》「歷史的腳印」「寒蟬」與

「落土蕃薯」為最具代表性作品。

 

 

   不過她並沒有很早就從事寫作和投稿,不知怎麼

的心中有一種恐懼,不敢投入嘔心瀝血的寫作生涯。

 

   克服了這種恐懼,是在一九六〇年。那年鍾理和

先生喀血去世,由林海音女士、鍾肇政 先生、文心

先生等三人負責的「鍾理和先生遺著出版委員會」,

終於為理和先生出版了他在台灣的第一本書《雨》。

 

第一次閱讀了鍾理和作品而深受感動,不僅她在任職

的學校大力推荐該書,還不知不覺地坐下來寫出了

自己心中孕育多時的故事。

   

   她的處女作〈蓓蕾〉於一九六一年寫成,初稿寄

給鍾肇政先生,受了他親切的指示。敎她如何

塡寫稿紙,囑咐重新謄寫之後,再寄給他。

   她筆名也是由肇政先生代取的。這篇小說不久即刊登

在林海音女士主編的《聯合副刊》。她就這樣子走上

了文壇,翌年並得到了「台北市西區扶輪社文學獎」。

   

   她小說多取材自生活,特別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

認爲捕捉基本人性,予以刻劃,是作家的主要任務

。她也喜歡描寫人生的光明面,相信文學會提高人的

品質,昇華人性。而藉作品來反映時代和社會,也是

她的寫作目標之一。

   在一九六八年來美之後,寫作生涯中斷了一段時間,

一直到八十年代她才重新執筆。因此已出版的作品,

可分出國前和出國後的兩個階段。

   短篇小說集《小貝殼》《冰山下》《這一代的婚約》

及長篇小說《愛莎岡的女孩》 都是一九六八年出國

前的作品。小說背景自然是台灣,故事內容也呈現了

六十年代台灣社會的風貌。作品裡的世界,大多數

以女性的遭遇爲主。

 

   其中有關愛情小說部分,鍾肇政先生寫過這樣的

文字:「善寫兒女情態,對綺華女性的心理把握,

注重活潑健康的色彩,鄙視時下病態之美。」

(錄自《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

   

   另外也寫了許多由日據時代末期到六十年代末期的

台灣婦女處境的險惡。台灣婦女的不幸和疾苦,大都

植根於殘留在台灣社會的封建思想。

    雖然敎育的普及、社會制度的改革, 已逐漸矯正

了台灣人的許多陋習和偏見,但還不足以激發積極的

敎化作用,使得人們自動唾棄社會和家庭生活中不合

理的迫害婦女的行爲。葉石濤先生曾說:「黃娟針對

婦女一些任人欺凌的苦楚,採取多角的觀察和分析,

完成了這一代婦女逼眞的寫照。」

(《台灣日報》一九六九年元月>。

   長篇小說《愛莎岡的女孩》在中國時報連載時,

曾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主角之一在生命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的痛楚和挫折,

爲了尋找自我存在的意義,認定生命是荒謬的,

因而陷於狂蹤,不斷地製造自我與社會環境之間的

衝突。而另一主角則在不同的悲傷經驗之後,認識

到唯有「塑造自我、堅強地活下去」才是健全的人生。

   

    一九八八年由「南方」出版的短篇小說集《世紀

的病人》和《邂逅》是她出國後的作品。

(註:「南方」關門之後,近由「前衛」再行出版)

   以新大陸的生活爲取材的對象,記錄了寄居於美國

社會的異化經驗。這是我旅美生活的感慨和無奈,間接

地反應了我自己的觀察、思考和探討。

   葉石濤先生評說:「這本小說裡有生活的困境、

雪地裡的寂寞和孤獨、求愛和婚姻; 職業上的挫折

和種族歧視,但卻沒有吶喊、控訴和抗議。所以黃娟

的小說從另一方面來說是很原創性的;她寫在異國裡

如何適應生存、安排住居、如何跟鄰人相處等外面

環境,以及在內心裡受到的被歧視感、奮鬥、同情、

孤獨和愛。」

(《邂逅》《世紀的病人》序)

   彭瑞金先生評論:「黃娟以女性婉約、細腻的筆,

勾劃出台美人深廣世界的困境,驗證了她的文學具有

觀察人生、分析人生和生活化的特質。」

(《文學界》26期)

   

    一九九二年由「前衛」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山腰

的雲》,是較新的作品,收輯了 一九八八年到

一九九一年之間寫的十一個短篇小說,內容可分兩大類:

   

    一類是關懷台灣問題的小說,算是從美國看台灣

的作品:

如首篇〈秋子〉,寫女學生的失蹤,直指五十年代的

白色恐怖。做爲書名的〈山腰的雲〉,刻劃原住民的

困境。

〈尊姓大名〉從原住民被荒謬冠以漢姓的過程,反映

所有外來的統治者,都有企圖消滅台灣人各族固有

文化的相同惡質。〈閩腔客調〉反映了在閩南語

(福徒語)霸佔台灣語言權利下的客家人邊緣處境。

〈警棍下的兒子〉抨擊憲警施暴良民、學生、記者、

民意代表的五二〇農民抗議事件。

   另一類是台美人社會的故事,包括台美人與美國

社會關聯的小說。如〈燭光餐宴〉〈大峽谷奇遇〉

〈艾美的迷思〉〈蘋果花香〉〈波斯灣風雲〉等,

都是精緻動人的小說。

彭瑞金先生在《山腰的雲》序中寫道:「台灣移民

的故事、台美人的故事,正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台灣

現實圖樣的縮影,它反映了台灣人民精神上的一道

缺口,黃娟復出以來,確是以『台美人文學』塡補

了台灣文學版圖上虛懸已久的這塊空闕。」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由「前衛」出版的長篇小說

《故鄕來的親人》規模較大(十五萬字), 企圖是以

「移民」爲主題,捕捉這個時代的脈搏,反映旅美

同鄕的生活感受,和台灣社會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

,受到外來文化汚染的慘痛事實。故事的發生,

導因於一九七九年一 月的「台美斷交」引起的移民熱

,而以一九八一年發生的「陳文成敎授遇害事件」

做結尾, 中間穿揷了台灣發生的政治事件,藉以襯托

故事的時代背景。

   前衛介紹《故鄕來的親人》說:「以作家對社會

反省的觀點來看,本書是第一部連結兩種不同時空下

(七〇/八〇年代,美國/台灣)的台灣人,分析其人性

異化、台灣內部變遷的作品,同時具體而微地透露

兩代台灣人處境與命運的史詩性格。」

   謝里法先生從小說技巧的觀點評說:「黃娟的筆

好比攝影機的鏡頭,而我看她的小說, 就像是在

看電影。我想如果有人想把這部小說改爲劇本,

簡直是輕而易舉的,絲毫不費周章的事,且不難達到

高度的效果。而這部電影也一定是佳作。」

(《公論報》一九九二年三月)

 

    一九九四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婚變》(十二萬字),

以海外婚變故事爲題材,可以說是爲了海外的婦女姊妹

而寫。愛情和婚姻依舊是(可能永遠是)婦女生命裡最

重要的兩個環節,因此離鄕背井之後,在舉目無親的

異鄕,慘遭婚變的痛苦,絕非故鄕的親朋可以想像的。

   她對遭遇這種不幸的婦女,從她們在痛苦中掙扎而

終至覺悟,繼而走向「自立」之道的過程,做了細腻

的刻劃。(書中對受害男性的角色,也同樣地做了深入

的描寫。)另外我也用心地引導讀者能就「台灣傳統

社會塑造出來的男女性格」和「台灣人的婚姻觀」等

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和反省。至於物慾橫流、金錢

至上的現代社會,我更提出了客觀而嚴厲的批判。

   另外她還有兩種非小說類的作品出版:

   一是一九九三年五月由前衛出版的文學評論集

《政治與文學之間》,這是十年來她在

「台灣文學硏究會」的年會提出的論文,主要的內容

是有關「作家與作品」的硏究。她選擇了十位台灣

文壇的重要作家,如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鄭淸文

、李喬等的代表作品,一 一做了有系統的評論和介紹

,藉以幫助讀者對「台灣文學」的認識和了解。

「有別於一般學術論文枯燥無味的文字敍述,黃娟以

一位文學工作者的知性理路,配合其感性筆觸,將

數位台灣文學進程裡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做一深入

淺出的剖析, 具有宏遠的史觀與文學批評的見地。

   在『台灣意識』已然浮現政治枱面的今天,黃娟的

新著《政治與文學之間》更能深刻釐清故鄉在本質上

的分際,進而引領我們以眞摯的文學心靈,去介入

人世最深的情懷。」—「前衛」這樣介绍了這本評論集。

   二是之後出版的散文集《我在異鄕》和《心懷故鄕》

,收集了她五十年來在海外寫的散文和報導文章。

有別於小說和評論,另有一番情趣。

   她從一九六一年開始寫作到現在,已過了六十年的

漫長時光,即使扣掉了停筆的七十年代,也有五十年

的悠久日子。她特別感謝台灣文壇在她重新歸隊時,

頒給她「吳濁流文學獎」以示鼓勵。

   她也很高興在一九八九年有機會籌劃「台灣文學

筑波國際會議」,得以認識 中日兩國的台灣文學

硏究工作者。當時她膺任「北美台灣文學硏究會」

會長,任內出版了文學硏究會論文集《先人之血、

土地之花》,又在報刊推出了「書評」欄,

介紹台灣文學作品。

   近年來海外同鄕和婦女會姊妹們,常伸出友誼之手

,有的直接給她精神鼓勵,有的自動代銷書籍,

令她感動!

 

    客家文學大老鍾肇政是她的啟蒙老師,並為她

取筆名「黃娟」,與李喬、鍾鐵民、劉慕沙等位

列為同期客籍作家。  

    黃娟也曾獲客家終身貢獻獎!這位台灣大河小說

女性作家,她將其畢生創作心血,全數捐贈給客發

中心台灣客家文化館,包含創作手稿、書籍、獎牌、

信件 ...等等。

 

   但是一般說來,台美社會依舊是不重視文學的

社會,關心文學的人少之又少,從事文學創作的

作家也寥寥無幾。文學作品旣沒有發表的園地,

出版的書籍也沒有銷售網。長此以往,這一代的

台美人在歷史上將會形成一段空白。如果沒有記錄

生活、反映時代和社會的文學作品,台美人高漲的

政治意識、對故鄕的熱烈關懷,都將成爲歷史的

泡影;而台美人創業的艱辛,異鄕生活的酸甜苦辣

等等,衆多可圈可點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將埋於歷史

的塵土……。

「文學」的功用,豈可忽視?

 

   黃娟姊在1988年獲吳濁流文學獎,1999年獲

吳三連文藝獎。早期出名著作有作品《愛莎岡的女孩》等

等近20部、長篇小說《虹虹的世界》長篇小說《婚變》

膾炙人口,《楊梅三部曲》以七十萬字描寫故鄉

為最具代表性作品,十足展現了女性觀察的細膩。

都是在台灣前衛出版社出版。

 

    她以超過五十年的文學實踐,關懷主體在時空流轉、

社會變遷、國族轉替中的自我探索,特別是女性的

生命處境,以及「台美人」的生存樣態。

 

86歲高齡老作家黃娟,是戰後第二代小說家中少數的

著名女作家之一。在此新冠病毒防疫生死交關之際,

特別向

黃娟姊 道喜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