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暑假作文琳达约稿(3)--摩顿市和H村(波士顿与芝加哥的生活对比)

 

摩顿市和H

 

Susan著 小哭译

 

自从来到美国,我就一直在搬家……看我都搬了多少次了吧?我想到目前为止已经搬过四次了,我也已经转过四次学了。和我的朋友、班级和老师告别虽然很难,但是我也很高兴能够经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摩顿市。我在那里大概呆了三年多,从那搬走确实令我相当地悲伤。但是,猜猜就要怎么了?这个夏天我就要回摩顿了!!太好了,真的!!我也简直不能相信!但是更令人吃惊的是,我已经再也不想回到那儿生活了。但是若是能回去短暂的时间看看就特别好,现在我更喜欢在芝加哥的生活。

 

摩顿市紧挨着波士顿,在东海岸。沙滩是我怀念那儿的一个原因。我现在住的H市,紧挨着芝加哥,而芝加哥靠着密西根湖。密西根湖是一个巨大的湖,芝加哥也有沙滩,但是湖滩和海滩在感觉上很不一样。我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海边,所以住在大湖边而不是大海边,似乎有点奇怪。

 

我最想念的是留在摩顿的那些朋友们。从那搬走后,我再也没有那么亲密的朋友们了。希望明年我可以和现在的朋友们更加亲密。罗文、桑妮、发瓦兹、希瑞沙,当然,还有琳达,是我在摩顿所知道的一些最好的人。太伤心了,真的,我们中很多人都搬走了。琳达回了中国,我搬到了芝加哥,然后希瑞沙搬回了印度。在他们搬走前,我创建了一个拍片俱乐部,叫做“S.A.L.S.A儿童拍片俱乐部”,俱乐部还有另外几个孩子。我们一起制作小电影,从地方电视台MATV借道具和设备。我们甚至在地方电视台上有自己的栏目(事实上,S.A.L.S.A.俱乐部还在运作,我走后还在继续)。除了电影,我们还拍摄社区的活动、编辑视频,最后在电视上播出。很了不起,是吧?!我们要采访,要摄像,要……真的是棒极了。那是我留在摩顿市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的朋友们和我的S.A.L.S.A.拍片俱乐部。

 

然而,我在芝加哥也收获多多。开始我们搬到橡树园住,然后又搬到H村。现在我在H村过得很快乐,已经不再想回到摩顿市生活了。在H村的学校里,我交了很多朋友,我想再过几个月,我们甚至会跟S.A.L.S.A.俱乐部一样的亲密!这儿的学校比摩顿市的毕比学校要好一些,大概是毕比的三倍大,还有比毕比多得多的课程可以选修。我特别喜欢戏剧课(角色扮演、表演、写剧本等),这应该毫不奇怪,因为这课的内容都是我在S.A.L.S.A.拍片俱乐部时做的那些事儿。我也喜欢“挑战世界的难题”这门课,这是一门我们要研究世界上的难题并且还要尝试去想办法解决的课程,很有挑战性。这门课一共只有十个人,所以我们这些人互相之间真是非常亲密。这个学校很棒,显然比摩顿的毕比更高级和更富挑战性。

 

我的另一个收获是教会。教会真的是很有趣儿,我在那儿有很多朋友。主日学校很好玩儿又令人思考,教会负责孩子的牧师是我们青少年组的老师,他真的是相当地好玩儿,他在负责孩子的牧师中应该是相当有水平的一个。我们青少年组正在计划这个夏天到芝加哥市的旅行,我们将要在那帮助另一个教会。我们星期六晚上有学习圣经的聚会,非常有趣儿。大家会讲很多笑话或者搞点恶作剧,还会看电影或者吃蛋糕什么的,还会做很多别的很有意思的事情。即使在我受洗成为基督徒之前,我也非常爱去这个教会。

 

看,我还怀不怀念摩顿市的生活了呢?我怀念。那我热不热爱我现在在H村的生活呢?我热爱。我对现在所拥有的生活很满意,我满意于我得到的所有的东西。生活不会因为我无精打采、悲伤忧愁、苦闷彷徨而驻足等我。我必须得带着我所有的一切过得快快乐乐的。虽然我的心里永远都会留一块空间给摩顿市,但H村是我现在生活的地方,是我存在着的地方。

 

 

 

【小哭介绍背景】翻译这篇小文时,我都忘记了前两个月初读这篇小文的感受了,当时也许是因为忙,一口气要读琳达的三篇约稿,结果什么印象也没有留下。现在认真阅读,读到最后一段,我的眼睛竟然有点湿了。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带给Susan的生活一直很动荡似的。她读过三个幼儿园,四个小学(二个在中国,二个在美国),三个初中。一会儿公立,一会儿私立;一会儿讲方言,一会儿讲普通话,一会儿又讲英文了;一会儿在国内,一会儿在国外。从她三岁到十三岁这十年中,她身后留下了太多的同学们和老师们。我有的时候说她不知感恩,忘记了一些帮助过她的老师和朋友,她从未反驳过我。可是我内心其实也为她叫屈,她必竟是个孩子,让她的脑子里装下那么多的“过去”,似乎对她也太不公平,必竟她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呢:)

 

她如此地怀念摩顿市的生活,那是因为从小到大,她头一次靠自己在学校里交到了可以在一起玩的朋友。并且,那是她唯一的一次,可以在一个学校上学达到两年多的时间。其实那也是我们整个家庭头一次真正地团聚,真正地在一起共同生活。Susan的文中虽然没有说,可是,我想这对一个孩子内心情感的感受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出国前她在由几个“老”留学生在广州创办的华美国际实验学校过着寄宿的生活。每到周日早晨起床,她就开始抽泣,她说她不想回到学校去睡觉。曾经有一段时间她咳嗽得厉害,我总得在周中间把她接回家看病,她说她特别喜欢晚上咳嗽咳到吐的时候,因为她知道第二天老师就会让妈妈把她接回家了。还有一次我和老公为着自己的事业和前途,有一个周六双双决定继续留在香港开会,参观桥梁工地,而把她留在学校跟生活老师在一起。我们以为说回来给她买那些她一直向往的、只有在香港才能买到、好玩的文具会让她动心,结果她竟然拖着哭腔说:妈妈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你能早点回来接我。我说买礼物要花时间啊,我们得晚饭后才能去接你,她竟然说:那你能早一个小时就早一个小时回来接我啊,我不要礼物了,我什么都不要你买了……

 

她在摩顿市的生活,第一年也比较辛苦,虽然她的英语听说基础还算可以,考试后跳过了ESL课程班,直接跟常规班上课,每天补ELL课,可是她与别的孩子的差距也不是一点半点的。好在她那时很听话,我让她做什么她也不太反抗,我有意地强化她的英语,情愿为此放弃中文。其实放弃也并不容易,头半年她还是只做中文阅读,后半年她开始从《狮子王》读起,一点点地读到可以读《美国女孩了》这个系列了,她的英文阅读才真正地起步。那时她不是没有阅读的习惯,她有非常好的阅读习惯,她只是英语不够好而已,所以一旦过了语言关,她就可以再一次享受阅读的快乐了。我从未后悔过对她刻意的英语强化,因为过不了语言关,她在美国就没有机会,就连朋友也交不上!上学的前二个月,就有“坏孩子”欺负她语言不好,处处刁难她。不要以为孩子们都是纯洁善良的,不是,有时候孩子的世界比成人的世界更残酷。

 

第二年她的语言上来了,她有了朋友们。第三年她的写作上来了,她开始写小剧本,然后创建拍片俱乐部,她开始融进摩顿市的生活。那时她因为俱乐部的栏目常年地出现在地方电视台上,因为写作比赛和女童子军活动等事情经常上地方报纸,她把她参与的所有活动都弄到地方电视台上去播放,她是她所生活的圈子里的“名人”。连她们那个特别喜欢出风头的校长也得听从她的安排才能把学校的活动搬上电视,因为地方电视台不缺志愿者录像,但是永远缺人手编辑,她是俱乐部中唯一能进行编辑的孩子。音乐老师和ELL老师一到有大活动,就给我发邮件让俱乐部去录制,没有几个老师不想自己的班级活动上电视。社区的活动如果不被排进电视台的播放清单,那想上电视就只能找Susan他们俱乐部帮忙。

 

我们有朋友搬家到洛杉矶,Susan就把告别会搬上屏幕,那家朋友一直对Susan非常感谢。小宝的一个朋友过两岁生日,俱乐部也把聚会给搬上了电视,那个孩子的邻居眼红极了,问当时负责录像的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孩子的生日聚会上电视。Susan他们YMCA游泳队的教练一听说能上电视,专门跟我说采访的时候,让Susan问一些可以帮着宣传的内容。虽然Susan一直只是专心于“技术”问题,关注着与好朋友们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这些“大人的心思”都在我这一层面给处理掉了,可是,大人们对她流露出来的喜爱和赞赏肯定让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虽然她现在的回忆里面只有她们孩子间的友谊,可是,整个环境对她的友善和赞扬一定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俱乐部之前,我对Susan的社交能力非常地担忧,因为她的朋友都是我给找回来的,我经常痛苦于她不会交朋友,不会与人相处,只能沉浸于书的世界中。自责于自己不曾在她小的时候跟她一起生活,不曾尽过母亲的责任,过后又觉得这也不应该是我的责任,那么多没有和父母生活的孩子不也都会交朋友吗?而俱乐部之后,她整个就是一个阳光女孩!她的性格不张扬,可是你绝不会轻易地再把自卑和窝囊跟她挂钩了。我有朋友一直跟读我的博客,在我们搬离摩顿后,总结说,这个俱乐部彻底地改变了Susan的性格!让她把英语搞好绝对是正确的,训练她的写作绝对是值得的。

 

关于刚搬来芝加哥时,Susan没有朋友的苦恼,我在文轩上曾经提到过。关于她的拍片俱乐部的事情,我早就翻译过Susan的一篇介绍小文并上传了。关于再一次搬到H村的心情,Susan在搬家的五篇系列文章中,已经记录得清清楚楚了,我也早就上传到文轩了,但那五篇我还没有时间翻译,海云曾经建议我翻译,稍后我会的!那五篇作文心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谢谢心桥!关于她受洗的见证,我也早就翻译完并上传到了文轩了。关于她们夏天在芝加哥帮助别的教会的活动,很快就会在这个暑假写作系列中出现。关于SusanH村的幸福生活,她过去半年的写作中都有详细的记录,等我弄完这个暑假写作系列,再整理那些吧。一会我做一个链接,把这些相关的内容连接到这一篇来。

 

我们明天就要启程去摩顿了。这是我们全家专门为Susan打造的一次旅行。尽管我们似乎更应该去美国别的地方参观,比如黄石公园,但是我们最后还是决定把全家第一次在美国的旅行度假留给Susan。因为在我们眼里,友情远比景点更重要。在Susan的成长过程中,她已经走过了很多的地方,参观过很多的景点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可以回访的友谊,却只有摩顿才令她向往不已。摩顿是Susan在美国的故乡,也是我们全家在美国的故乡!所以,为Susan打造一个故地重游的旅行,是我们全家的期待。看着Susan日益兴奋的笑脸,我知道,这是任何景点也换不来的快乐。在摩顿的第一天参观计划,可以在这里透露一点点:上午是回母校和已经升为副校长的、给Susan吃过“小灶”的、学校曾经的读写教练叙旧,Lunch Lady午餐夫人也会赶过来参加;下午就是回电视台参观,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晚上在当年俱乐部的成员,罗文和桑妮的家庭有一个烧烤大聚会,他们的妈妈是犹太人,她是我在美国遇到的对我帮助最大的人,前年离开摩顿的最后一分钟,我抱着她大哭。所有留在摩顿的、俱乐部当年的成员家庭会再一次欢聚一堂,SusanELL老师也会来参加。她在我们搬家后接手了我在俱乐部的工作,这个爱每一个不太会说英文的孩子如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一直在坚持抗癌的单亲妈妈老师,去年 Susan曾经为她的生日写过一篇小文,我翻译后传到文轩上,还得到了文轩的小红花稿酬奖。

 

【第一部分完,第二部分将在旅行回来再开始。】

 

附英文原文:

 

Malden and Village of H

 

Since I came to America, I’ve moved…let’s see, how many times? I think it’s four times now, and I’ve transferred schools four times also. It was hard to leave my friends, classmates, and teachers behind, but I’m glad I’ve been able to experience so many different places. The one that had the most impact on me is Malden. I think I stayed there for more than three years, and I went through a really sad time of mourning after I moved. But guess what? I’M GOING BACK TO VISIT MALDEN THIS SUMMER!! Amazing, right!! I can’t believe it either. But what’s more surprising is that I don’t really want to stay there anymore. A visit is great, but I think I like my life here in the Chicago area better now.

 

Malden is next to Boston, on the east coast. That’s one of the things I miss about living there: the beach. Village of H (where I live now) is next to Chicago, which is next to Lake Michigan. There’s still beaches, since the lake is HUGE, but it just don’t have the same feeling as real beaches next to the ocean does. I’ve lived next to the sea most of my life, so it’s a bit strange living next to a huge lake, not an ocean.

 

My friends back in Malden I miss the most. I don’t think I’ve had friends as close as them since I moved, and I hope I would be able to make more close friends next year. Rowan, Sunny, Fawaz, Srisha, and of course, Linda, are some of the best people I’ve known. It’s quite sad, really, how most of us moved away. Linda moved back to China, and then I moved to Chicago, and then Srisha moved back to India. Before they moved, I created a video club, called the “S.A.L.S.A. Kids Video Club”, and a few more people joined. We made short movies together, using equipment we borrowed from our local news station, MATV. We even had our own show in our local TV channel (actually, the SALSA club still does. It’s still going even though I left), and in addition to movies, we filmed events in our community, edited the video to make it more understandable, and aired them on TV. Awesome right?! We did interviews and camera work and…it was just awesome. T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 left behind when I moved, my friends and the S.A.L.S.A. video club.

 

However, I gained a bunch in Chicago too. I actually first moved to Oak Park, and then I moved to Village of H, and now I’m living happily in Village of H with no wish to go back to live in Malden. In my school in Village of H, I made a lot of friends, and I think after a few more months, we might even be as close as the S.A.L.S.A. club was! The school here is way better than Beebe (the school I went to in Malden). It’s three times bigger, and there’s a lot more classes to choose from. I especially liked Drama (acting, performing, writing scripts…), which isn’t surprising, because it’s all about skills I used in S.A.L.S.A. video club. I also liked World Challenges, a class where we research problems around the world and try to think of solutions to fix them. There are only ten people in the class, so we’re all really close to each other. School is amazing, and significantly more advanced and challenging than in Malden.

 

Another thing I gained is church. Church is really fun, and I have a lot of friends there. Sunday School is fun and thought-provoking, and our Youth Pastor (he teaches us) is really fun to be around. We (my youth group) are planning at trip to Chicago this summer, where we will be helping out at another church there. We meet on Saturday nights to learn about the Bible, have fun, joke around, play pranks, watch movies, eat cake, and do other awesome things. Even if I wasn’t a Christian, I would still love to go church.

 

So, do I miss my life in Malden? Yes, I do. But do I love my life now, here in Village of H? Yes, I do. I’m satisfied with what I have now, satisfied with all that I’ve gained. Life isn’t going to wait for me to mope around and be sad. I have to take what I have and be happy with it. Though I’ll always have a place in my heart for Malden, Village of H is where I live now, the place for me to be.

 

 

相关文章链接:

 

我是如何创建SALSA儿童媒体俱乐部的?(中文,文尾有英文原文链接)

 

如果12岁的孩子质疑每天重复枯燥的生活时,谁能拯救她? (受洗见证中文,文尾有英文原文链接)

 

给ELL老师的50岁生日贺信 (中文,文尾有英文原文链接)

 

搬家系列(目前只有英文原文):

 

Susan作文_搬家系列1(自信满满还有根有据)

 

Susan作文_搬家系列2(展望新学校)

 

 Susan作文_搬家系列3(开学第一天小受打击)

 

 

Susan作文_搬家系列4(第二天起爱上新学校)

 

 Susan作文_搬家系列5(相信上帝会帮我)

 

 

 

 






周小哭 (2013-08-11 03:43:16)

今天还和心桥提到这段我介绍的过多,到底是发出来还是压缩一下。最后觉得发出来好,因为读者可以各取所需:)谢谢你能读这么多的文字,我一向觉得自己和Susan文字不太符文轩的主流,一篇总是过长:(不长却又觉得不能表达完整似的。近来也在读你的系列,等有空再认真写点评论,有些内容还是想发言的:)

谢谢留言。另,因为我手里有Susan从五岁半起的所有日记,每年都是一、二百篇,到美国后的也有四、五百篇。翻译整理也是需要按主题来的。可不可以提醒我一下,你对哪部分内容会感兴趣?比如是初写作时?初来美国时?读后感?日常生活?学校生活?这样我整理的时候会有侧重。心桥说来美国后的校园生活部分会更受欢迎,我还想听听更多读者的意见。

木桐白云 (2013-08-09 22:30:24)

这是个宝贵的经历,顺祝旅行愉快!

周小哭 (2013-08-09 23:35:10)

木桐总是这么鼓励人,多谢!!

刘瑛依旧 (2013-08-10 09:14:23)

今天特意抽出整段时间,来读你的系列。受益匪浅!

期待后续。

百草园 (2013-08-12 19:21:47)

呵呵,中国讲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我们就当苏珊在搬家的过程是走路吧。经历多了,接触的人多了,都会对孩子有好处。

周小哭 (2013-08-13 01:51:46)

是啊!所有的困难,只要能够挺过去,都会成为财富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