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礼仪…共同成长小组的第一次讨论

暑假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共同成长小组又开始了新学年的聚会。

小组的孩子们送走了两位高中毕业生,包括我的儿子,却也迎来了更多的加入我们的孩子和家长。新学年我们的小组已经发展到十五家之多,第一次全体聚会,家庭的住宅已经容纳不下,我们借了小镇的会议室来举行我们的第一次聚会。

聚会的主题是:礼仪。为什么选这个主题呢?当有位家长跟我提议与孩子们讨论这个主题时,她说的是,她注意到如果开车接送一帮孩子,美国孩子下车时很自然地说谢谢,在外面碰到认识的美国孩子,美国孩子也会很自然很热情地过来打招呼;可ABC的孩子通常下车不知道感谢,平常碰面就像不认识一样。这位母亲的顾虑,我也有同感,不说是ABC的孩子,包括海外的华裔成人都有这个倾向。

我每天在小镇上带着狗儿散步,如果遇见美国镇民,通常大家都会至少“嗨”一声,但如果遇到东方人(绝大多数都是华裔),对方多数头一低就过去了,我一张笑脸通常就僵在那里。如果我们大人都这样,怎能期待我们的孩子会热情主动呢?

带着我的两个ABC孩子回国度暑假,有一件事也困扰我,就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称呼我国内的亲友,当然这跟中国人的七姨八姑相对复杂的称谓有关,他们不大明白。记得有一次,我女儿第一次见到我的一位长辈,我让她叫“表舅公”,她大小姐竟然当着这位长辈的面说:以前从来没见过,就不叫了吧!然后就自说自话走开了。我无地自容,想我的这位长辈一定认为我欠缺家教,孩子不懂得尊敬长辈!可一样的家教却会有不同的孩子,相对来说,我的儿子比较好说话,嘴巴也比较甜,他记住了凡跟妈妈差不多大的都叫叔叔阿姨,跟外公差不多大的,就叫爷爷奶奶,基本上一路下来,他从没给过我任何难堪。

青少年小组聚会,我们先是父母一组孩子一组分别讨论这个所谓的礼仪问题,为人父母们普遍觉得ABC孩子对中国人的称呼确实不是十分明白,因而做的也不是很合父母的心意;孩子们对海一代很多的行为也是不能理解,从这些差异我们又谈到东西方礼仪的差别……但是我们很多家长都认同台湾裔中国人的后代普遍比大陆背景的华裔后代要懂礼貌,这可能又要牵扯到文化大革命对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华文化传承方面的破坏;还有一点父母们的感觉,华裔的孩子在自信心上比起白人的孩子欠缺很多,这似乎又牵扯到ABC的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因素。总之一个小小的礼仪问题,其实带出围绕着这个问题的很多复杂的因素。

等到家长们和孩子们合在一起讨论时,我们才发现,本来想帮助孩子们健全礼仪的我们反而被孩子们批得张口结舌的。老调重弹的华裔成人礼仪方面最欠缺的是:声音太大!这两年来,我们不断地听到孩子们这么说,可能这真的是我们中国人很难改正的习惯。孩子们还提到华裔家长们很多不注意个人的仪表,尤其是穿着方面不合场合不注意整洁等等,这个确实也是我们这一代所谓的精英们尤其是那从小就被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高才生们所不屑的,似乎都像陈景润那样生活不拘小节的人才是真正的学人学者。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可为什么我们海一代在海二代眼里欠缺礼仪? 而海二代所遵从的礼仪又往往令我们海一代尴尬万分?这里面我们可能需要先探讨一下东西方礼仪的差别。

首先,从待人接物上说起,中国人见面称呼长辈为先,各种称呼繁杂多样,西方人却可以直呼其名。中国人习惯从自己的角度为别人着想,到别人家做客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如果主人说:请喝茶!通常客人会说:我不渴,不用麻烦!在餐桌上,主人会为客人夹菜,希望客人多吃一些;而客人通常会客气:够了,吃饱了!太丰盛了!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中国人如果赞美对方:真漂亮!真能干!对方要谦虚:哪里,一般吧,马马虎虎。有人说中国人在这方面虚伪,可这是一个传统的习惯,所以不应该简单的下定论。

再说西方人在这方面,你去做客,他可能会问你要喝什么吗,如果你客气说不渴,他们会很尊重客人的意愿,也就真的什么都不给你喝了,就象在餐桌上,他们是不会给你夹菜的,如果你说吃饱了,他们也决不会再勉强你多吃一口。说到赞美,西方人通常对被赞美后简单一句谢谢就可以了,并发出由衷的笑容,谁不喜欢被人夸呢!似乎西方人的礼仪比较符合人性,但是,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只有彻底弄明白每种习俗的不同之处,才会真正的从心里尊敬他人也同时让自己被别人尊敬。

我所不喜欢的是有些海一代,接触了西方的文化之后,对自己的根文化彻底否定横加指责,把海二代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彻底隔离,却又无法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百分之一百的外国人,所以,很多时候,造成海二代成了一个蔑视根文化却又缺少自信的人。我们只有让孩子了解到两种文化的差异,真正懂得两种文化的精髓,才能让孩子有识别能力,选择两种文化的好的东西,超越传统和成为综合多种文化的一个明白并宽容的人,不是站在一方指责另一方,而是能身处东方就能用东方思维,身处西方就能用西方思维的人,就拿称呼来说,在西方社会就知道遵从西方的礼仪,遇到中国人,就知道用让别人听着舒服的称呼。

再说到给人劝告这方面,中国人给朋友孩子劝告通常是很直接的,比如说:你要多穿一件衣服!你太瘦了,要多吃一点!通常西方人在这方面比较婉转,他们会说:哦,有点冷哦!如果是我,我会穿件外套!当然西方人也有说的比较直接的,但那通常关系比较近才会。

在隐私方面,西方人士非常注重个人隐私的。所以对于女性的年龄、男人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等,这些他们都认为是个人隐私范围,信件、日记等等更是不会擅自看别人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比较没有疆界,年龄、收入、婚否都是随便说的话题,父母更觉得孩子是私人财产,孩子的信件、日记随意看,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然,随着今天西方文化的一点点涔入,今天中国的父母们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多的改变。

我想起文轩的天地一弘曾说过:中国人的文化是熟人的文化,而西方人的文化是陌生人的文化。不无道理!因为是陌生人,所以总保留一定的距离,比如,排队的时候西方人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距离而中国人因为是熟人,就不存在这个距离,最好勾肩搭背,我知道你你知道我,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个人隐私,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不分你我,共享对方的私人生活。而且,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

一旦我们弄懂这些,就没必要为了回国你的姑妈问一句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而大惊小怪,海二代惊一下,我们可以解释,海一代再惊,就未免太过矫情!你又不是不知道中国的习俗,在西方生活几十年也并不能把你中国的印记全部抹去吧!

而我们所要帮助孩子做的,也正是在懂得两边习俗礼仪的同时,能宽以待人并严以律己!

最后再说一点时间观念和礼尚往来的概念。西方人时间观念比较强,即使是亲友见面也会事先说好时间,很少会冒然造访!这点上对中国人来说以前是很难理解,父亲看儿子还得先征求儿子的意见定好时间再见,简直是不可思议!在中国确实是不可思议,中国人的亲情观念第一,亲人之间没有隐私也没有任何所谓的个人观念,对于父母,孩子的一切都跟他们有关,就象有些父母造访长大成人成家的孩子家,会当成是自己的家一样,因为我给了你生命,你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我姑且不去评论这样的行为的好坏对错,只就事论事。 不过今天,我也看到中国社会的改变,很多小家庭与原生家庭分开过自己的生活,但是,啃老也好、坑爹也罢,仍然可以看到中国家庭之间的这种连接。在这样的不可分离之下,时间观念肯定是会跟西方不一样的。

说个题外话,海外的中国人聚会,很少有不迟到的,我们以前在加州有个朋友圈,通常说晚上六点聚会,最早到的一家也要到快六点半了,很多都是迟一个钟头才到,形成习惯了之后,我们不想等太久,下次聚会就把时间提到晚上五点,结果他们还是快到七点才陆续抵达!

礼尚往来在西方人看来重在心意,比如,送礼物,圣诞节也好感恩节也好,他们会记得给亲朋好友送件礼物,有的礼物可能价值并不大,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他们通常会在送礼人面前当面打开礼物,并说出感谢赞美礼物的话。我的美国邻居,常常会在我家大门上挂个袋袋,我儿子考上大学、我父亲来访等等,她都会送件小礼物,有的礼物甚至是她亲手做的,不需要几个钱,但是是一片心意,每次我们看到都很感动。

中国人在这方面跟美国人却不大一样。中国人的情感本来就很含蓄,接受礼物的人很少会当面拆开包装查看礼物,而且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因为中国人认为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

海外的中国人我指的是大陆背景的,很多不懂得礼尚往来的观念,这点我觉得上海人相对比较懂得。比如说,我喜欢呼朋招友,以前在加州更是自己做点好吃的美味,喜欢叫朋友来一起品尝。可有的人总喜欢到你家来吃,却从来不会回请你,老实说我这人这点上以前比较马大哈,不大在意,可我家上海人有时会说怎么从来没见过某某人请大家去他家?我这才注意到,而一个朋友圈,这样的人慢慢的一定会招致大家的不满,最后剩下的常聚的朋友基本上都是知道礼尚往来的。所谓的礼尚往来,就是有去有回,你给我一份我也知道还你一份,倒不是扯平,而是相互都能给予和接受,任何单一的给予都长不了,长期的想占便宜也会让别人不舒服的。

这点上我们有必要让海二代懂得,比如;回国送中国人礼物就需要稍微论一下价值,如果我们因为在西方生活了几十年,回去就用西方人的观念来做事,买个几美金的东西回去送你的中国亲友被别人说了,你还说人家老土或者太物质,只看重价值多少,不看情意,那你就是有些忘了中国人的习俗了!我们通常愿意选择性的接受或者说运用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就比如接受了西方人小价值礼物的习俗,选择丢掉中国人大价值的物质重担,但是,我觉得如果我们明明知道中国人的礼物观,就不该硬性的用西方人的礼物观来为自己的行为作掩饰,与其送便宜的礼物被人说,还不如什么都不送,到了那里看别人需要什么再实际地伸出援手! 

总而言之,我希望我们的第二代能够了解中国传统的东西,而不是一概摒除根文化,在了解的基础上自己做出明智正确的选择,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两种或者多元的文化。我希望有一天,海二代看见他们的父母与朋友抢着付账单,再不会用那种惊讶和奇怪的眼神做鬼脸,而是能耸耸肩,轻松地对他的同伴和美国朋友解释:中国人都这样,他们看重的是情分!然后礼貌地对付账单的长辈说一声:谢谢请我们吃饭,真好吃!那我就会很骄傲!这样的ABC孩子才是我心目中综合文化的典范!






雨林 (2013-09-11 22:22:52)

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谢谢海云。

海云 (2013-09-12 00:07:48)

我希望海一代传给海二代的都是好的东西,但如果海一代本身有很多问题,海二代如何承继?今天的海二代确实比我们强,但是他们内心的不自信也比我们这一代要多,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原因之一,但这与我们本身对根文化的批评和抗拒也有关系,当一个人感觉不到根的存在,如何自信?!

是时候,我们该好好检讨自己了。

雨曦 (2013-09-12 01:05:44)

谢谢海云。那天晚上的讨论很诚恳,也很坦率。开车回家的路上,女儿说,mom, I guess we kids never really thought about our parents's feellings when we sometimes laugh at Chinese cultures, that must be hard on you. 

木桐白云 (2013-09-12 01:45:02)

这个讨论很有必要,所谓入乡随俗,回乡也要随俗,每个地方的俗都有自身的魅力。

海云 (2013-09-12 02:04:27)

你女儿真懂事!哪怕只有她一个孩子能这么想,我觉得我们的讨论都值了。

海云 (2013-09-12 02:05:29)

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入乡随俗,回乡也随俗。

Sujuan (2013-09-12 04:46:33)

有意思的讨论。中西文化太多冲击了!海云真了不起,组织得很好!

海云 (2013-09-12 11:30:42)

谢谢素娟。

玮仁 (2013-09-12 12:24:50)

文化习俗的形成都有其不同的背景,只有不同,没有好坏。我们处在两种文化中,确实如你所说“不是站在一方指责另一方,而是能身处东方就能用东方思维,身处西方就能用西方思维的人”。而且还要多向我们的孩子解释中国文化,至少让他们能理解。这也是我们孩子的优势,同时具有两种文化的精华。

谢谢海云分享。

 

海云 (2013-09-12 13:33:09)

谢谢玮仁的同理心。

暗香 (2013-09-12 16:11:17)

分析得透彻,明了,所以我一直鼓励和希望儿子找个台湾媳妇

海云 (2013-09-12 16:19:33)

明白,你这心愿好像我听过两次了!要对你儿子也说一说。Cool

牧童歌谣 (2013-09-12 18:48:38)

东西文化冲击太大了。 即要入乡随俗又要秉承文化,家长孩子都不容易。 有的人感情上喜好中国礼仪,有的人感情上喜好西方礼仪,也都不能一概而论。 非常复杂又有意义的话题! 

暗香 (2013-09-12 19:53:33)

老了,祥林嫂了Frown

海云 (2013-09-12 19:53:57)

是不容易啊,但很重要,一不当心,海二代就可能成为两边不靠。

姜尼 (2013-09-13 14:00:10)

 国内那套访亲送礼的繁文缛节真有些对付不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周旋。我的策略很简单,每次回家,时间一定要短,最多十天;呆长了准病。几乎所有的亲友都不通知,该办的事办完,要见的人见完就走。所以从来都是一路轻松,没有负担。

至于海二代,说多了人家也不听。还不及撒手不管随他去,落个清闲逍遥。

西山 (2013-09-13 18:25:40)

很多感触和你相同,我也是从接送孩子的朋友,邻居的孩子意识到我们华裔的孩子(台湾来的家庭好多啦)在礼貌上有缺陷,所以特别坚持孩子在我们接送他们下车前要对我说谢谢!当然,我也都不忘祝福他们过好这一天,会说我爱他们。

但是,在请客上,我有不同看法,还很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现在很少被华裔朋友邀请。:-)

我觉得,朋友间,请吃饭是你请我愿,不必一定要回请。朋友间的交往,因为喜欢才请吃饭,大家一起高兴就好。如果期待别人回请,在我来说,对自己、对别人,就成了个负担。

我知道自己这点在中国人这儿很另类,欢迎大家批评!

姜尼 (2013-09-13 19:48:15)

同意! 我请客就为和友人享受这一段儿好时光,好心情,不必去想后来需要怎样。

林玫phoenix (2013-09-14 18:44:15)

华裔孩子没有礼貌不注重礼仪,其实是华裔家长的错。我们以前住的小区邻居有户华裔,全家人脸上均无笑容,一个不会笑的人家该是什么人家?现在住的这个小区,有户人家,父母是台湾人,妈妈是律师,爸爸是高工,据说有事几栋房子,可也是全家无笑容,偶遇他们家的独生女孩,上大学的年龄,跟她招呼嗨,人家用仇恨的眼光回视我,好像我是那啥啥犯!后来有熟人告知:因父母过于严厉,孩子有严重心理问题,几乎自闭。

 

一个礼貌,一个问候,看似简单,其实折射出人的心理,我们那代人生活环境艰难,难以健全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咱们的下一代可不该再重蹈覆辙,既然生活在宽松的大环境里,周围美国人大都宽松,我们的家长们也应该为孩子们创造宽松的小环境,笑一笑说声谢谢很难吗?

香台 (2013-09-16 14:21:28)

海云这篇分析的非常透彻,认真学习了,也分享给女儿看了。

说到台湾人的礼仪,很多时候感到的确和内地相差太大。接触过一些台湾人(和一些新加坡人),感觉他们的待人接物上都非常到位,但是却不是很受很多国内大众的认可,很多人会把台湾人的礼节歪曲成“装”,这话我已经 在很多人那里听到,听过之后心里有点恐慌。有时候和朋友分析原因,觉得可能和这几十年的礼仪教育有关,记得很早以前看的电影小人书之类的,总是把劳苦大众的粗狂摆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温文尔雅和礼貌周到都是小资产阶级装腔作势、笑里藏刀的表现。

话题扯远了,感谢海云经常给我们提供高质量的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欣赏。

姜尼 (2013-09-16 16:15:31)

我们这儿的老外说广东话听着有些“rude”, “mandarin”听着很“nice”。 台湾人大部分都讲普通话,我感觉他们内心深处都怕解放台湾,所以总是找些理由诋毁大陆人。

若敏 (2013-09-17 02:30:16)

非常好的讨论!中国是礼仪之邦,只是文革将很多好的传统文化摒弃!希望礼仪教育能够深植到每个家庭!

谢谢分享!

叶子欧游 (2013-09-19 18:41:58)

感谢海云的总结。对这个话题也一直纠缠,这个分享非常好。不过有个例外,好像从北京来的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注意礼节的。记得那时候我在北京学会了随时说谢谢、再见之类的,再回到南方的故乡不自觉地对家里人客气,大家都说我怎么生分了,家人还竟然说我如果再老说谢谢他们就觉得我矫情了....不过因为长期呆在北京的缘故,到了德国我却很适应,从来我都被德国人当成日本人,即使我自己声明是中国人都很少有人相信,原因和海云上面说的一样,德国人也一致认为中国人说话大声、不大懂得说谢谢和公开表达自己....

 

说到这里觉得还有好多事情需要努力,除了这些差异,平时待人接物包括饮食礼节咱们都得好好主意。认识不少才华出众的中国学者或者商人、国家公务员等,一起外出进食西餐的时候他们的举动往往会让我有要钻到地下躲起来的感觉....

海云 (2013-09-19 19:07:16)

太多海外华人在礼仪方面欠缺。

海云 (2013-09-19 19:08:33)

你这么一说,我倒也想起似乎北京人士满注重礼节的,我记得口语中用“您”和“劳驾”,就是跟北京人学的。

海云 (2013-09-19 19:09:30)

华裔孩子没有礼貌不注重礼仪,其实是华裔家长的错"...完全同意。

海云 (2013-09-19 19:12:08)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作为海外华人,能做到的是传承中华文化中好的东西,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小做起,等到孩子大了,自然太晚了。

海云 (2013-09-19 19:19:00)

台湾人的后代似乎比大陆人的后代更加多得带有中华文化的东西,我读过一篇文章是介绍作家韩秀的,她出生在美国,父亲是美国人,两岁时被母亲托人送回了中国,在中国与外祖母生活了三十多年,再次回到美国,嫁给一名外交官,去过台湾之后,她说美国是她的父亲,台湾是她的母亲,而中国大陆只是她的一个机缘。我开始还不解她竟然对台湾的感情比中国大陆要亲,后来在读到她说台湾所保留的中国文化让她一见倾心,而大陆留给她的只有痛楚的回忆时,我就读懂了她。

至于请客,我想说:西山你试试让自己换位思考,如果你是那个一再请客的人,而你请的客人从不回请你,很自然就能明白对方的感受。礼尚往来,就是有来有往,感情这东西更是如此,单一的付出都会失衡,只有双方都付出,才能开心愉悦。

海云 (2013-09-19 19:21:48)

谢谢香台很到位的点评。

西山 (2013-09-19 19:43:11)

海云,我有过换位思考。有个很可爱的孩子,和我儿子一起从1-2岁就开始在一起上幼儿园,我儿子每年的生日都请他,他过生日从来没有请过我儿子。但是,我们没有觉得不好,我们请他,是因为儿子喜欢他,愿意和他一起庆祝。

至于礼尚往来,是要有个度的。用滥了,就成了人情的负担。我不每次回请,并不是说我要怠慢朋友,任何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我都是倾力相助的。我的意思是有来有往,不一定是即时的。

海云 (2013-09-19 20:59:59)

但是你这换位思考,还是从自身的角度看的,因为你儿子喜欢他,所以一再请他,也许他并不喜欢被一再邀请(我打比方说哦),也许他不会说No,也许他察觉到他的出现只是让你的孩子高兴......总之,因为你从自己孩子的角度看这件事,故而不觉得没有回请并不bother你。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礼尚往来是有来有往,有来无往就会成了单行线,很快就会慢慢消失。当然你说不是即时的,没错,宴请这件事也不是即时的,别人请了你,你可以过段时间再回请或者以别的方式答谢,比如说送个圣诞礼物等等,那也就算是有来有往了。 但是我知道的一圈朋友中,几家都会相互邀请,那唯一的一家只知道赴宴却从不邀请别人的,在其它方面也很小气和计较,所以引起大家的不满,总会有人看着,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呵呵Cool。当然,我不知道你和你朋友的具体关系,也许你帮了他们其它方面,或者你一直在心里说等他们有危机的时候,你一定出手相助,但你不喜欢在家宴客,我如果是你,就告诉朋友们心里的想法,真正的好朋友一旦了解,会谅解的。

林静 (2013-09-19 21:26:31)

木桐兄说的很有道理,礼仪说到底是合乎环境的行为规范,是照顾别人的感受,是个人修养的自然体现。所以入乡随俗,回乡随俗。。。有礼貌的人不会让别人不舒服,到了牧场能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到了餐馆不大声喧哗。。。礼貌不是彰显高贵的装饰,而是修行中的生活方式。。。

小时代 (2013-09-22 05:10:45)

这个论题很有意思。对于小孩没有礼貌是家长的错。我觉得并不完全是这样。我很注重礼貌,即使和老公之间都会说谢谢。 也会提醒孩子叫人好。可是孩子就会忘了说你好,谢谢。直到现在teenager 了才比较会说这些礼貌的话。另外请客礼上往来当然最好。我倒不在乎朋友有没有回请。有的朋友家里小,可能没法请客。但我觉得这种朋友可能会从list中去掉:就是来你家作客空着手的。

小时代 (2013-09-22 05:13:27)

为什么没把你当成韩国人?

西山 (2013-09-28 03:22:52)

你说的我的换位思考,是从我自身的角度看的,这还真让我特别地想了想。

小孩子的生日会,没有大人的复杂,如果他不喜欢来,应该是不来的。因为孩子多半是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的。

至于我,大概多半也是孩子的心理,我请客,首先是为我自己高兴,如果我请的朋友为人情所累才来,我觉得就让聚会的兴致大减,真是不必。我不理解别人的是,如果几次聚会看出那家的小气,为什么还要接着请他们呢?当然,如果他们在其他方面是有趣的人,给你们的聚会带来欢乐,那另当别论。如果大家都不满了,不请不是更好吗? 

哈,现在我终于领悟到了,我真的是时刻都是从自我出发。很感谢朋友,包括文轩的朋友对我这么圪应的人的担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