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白_也是多余的话

   

       最近在图书馆借到一本散文集。灰兰色的封面上印着黑色的字《哀歌》。里面收集有周作人,郁达夫,沈从文,何其芳,萧红,还有瞿秋白的文字, 包括《多余的话》。

      应该是从一上学,就知道瞿秋白的名字。在白纸黑字的课本里,或者在报纸上。那时自以为很熟悉他,其实知道的不过是种种的人云亦云之一。后来可能了解得细致些,可是也不能够留一份心思在他那里。毕竟是从六七十年代的文化中长大,于是在这后来的三十年,便有太多的功课要补。庸庸禄禄间,于文于史,都留下了这一个空白。

     于是我是在现在的年纪,才开始静下心来,倾听这狱中的自述-《多余的话》。

     也许正好是在这样的年纪吧, 他曾经隶属于什么,他曾经坚持过什么,于现在的我,便不再那么重要。于是在背景淡出以后,只看到一个书生,在那里行走。他有一条崎岖的足下之路在你眼前伸展,更有一种艰难的心路历程让你颤栗

      “我在母亲自杀家庭离散之后,孑然一身跑到北京,只愿能够考进北大,研究中国文学,将来做个教员度过这一世。什麽“治国平天下”的大志都是没有的,坏在“读书种子”爱书本子,爱文艺,不能安分守己地专心于升官发财......
      一九一八年开始看了许多新杂志,思想上似乎有相当的进展,新的人生观正在形成。可是,根据我的性格,所形成的与其说是革命思想,无宁说是厌世主义的理智化.....
      而马克思主义是什麽?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同我潜伏的绅士意识、中国式的士大夫意识、以及 后来蜕变出来的小资产阶级或者市侩式的意识,完全处于敌对的地位......
     我的根本性格,我想,不但不足以锻炼成布尔什维克的战士,甚至不配做一个起码的革命者。仅仅为着“体面”,所以既然卷进了这个队伍,也就没有勇气自己认识自己,而请他们把我洗刷出来......
      虽然,这对于我很痛苦,得每天盼望着散会,盼望同我谈政治的朋友走开,让我卸下戏装,还我本来面目——躺在床上去,极疲乏的念着:“回‘家’去罢,回‘家’去罢!”这的确是很苦的......

      瞿秋白在那个年代远离自己想做学者的初衷,被时代裹挟着去投入另外一种轰轰烈裂,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是那时候难得的懂俄语的人。   

     “譬如你有点小聪明,你会摆好几幅“七巧版图”或者“益智图”,你当时一定觉得痛快,正象在中学校的时候,你算出几个代数难题似的,虽然你并不预备做数学家”。
  
     可是时世弄人,这个“对于实际生活,总象雾里看花似的,隔着一层膜”的书生曾经被推选到一个他显然是力不能从心的位置上。"其实,最理想的世界是大家不要争论,和和气气的过日子......我有许多标本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等等。固然从少年时候起,我就憎恶贪污、卑鄙……以致一切恶浊的社会现 象,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做侠客。我只愿意自己不做那些罪恶。有可能呢,去劝劝他们不要在那样做;没有可能呢,让他们去罢,他们也有他们的不得已的苦衷罢"!
      “我自己忖度着,像我这样的性格、才能、学识,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虽然心中有犹疑和痛楚,但瞿秋白还是为选择过的道路决绝地捧奉出自己的生命。他死得悲壮,又还是留下这样的诗句:“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到无产阶级的领袖,及至到死,却又回归到“心持半偈万缘空”的传统中国的文化和哲学里. 这样的人生轨迹,在笔墨写成的《多余的话》里,也是用青春和鲜血涂抹在上个世纪里的一幅重彩的壁画!

     历史曾经误会过他,那么从此不会再误会了吧。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现世的我们,是否已经有足够好的机缘际遇,可以不必这样沉重地选择和权衡于独善其身或兼济天下?

     所以我好想有人出来拍一部他的电影。他的激情和痛苦,他的才情和宿命,他秋之白华的爱情,他与鲁迅的友情和思想交流...... 这样的电影,岂不比“大业”和“伟业”之类的故事好?

 

 (文章写于2010年10月。昨夜与平在微风中散步,感秋之凉白。想到性格和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以下是新浪里面文友们的评论:)

 

Amoy2010-10-25 10:19:00
去年看多了孙红雷演的《潜伏》、《人间正道是苍桑》,继而对瞿秋白悲剧性的人生结局有好深的印象,在这里读到他的“多余的话”,又想起最近一期《读者》里正好有一篇关于他的最后一段时光的描述,不禁心头一紧。我们都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前行的吗?答案自在心间吧~~
博主回复:2010-10-25 20:30:13
我也是“不禁心头一紧”, 然后久久不能够松弛。

子蕴2010-11-04 07:17:44
真是一篇绝好的文章,瞿秋白是知识分子,又参加了革命,但骨子里还是知识分子。他死的悲壮,让后人景仰,是真正的豪杰,同意博主所说,拍个电视剧多好!
博主回复:2010-11-04 20:21:39
也喜欢你的文章和你的那些“荒友”们。
常常感叹你怎么有这么好的”人缘“, 在几代人之间。
什么时候写写这个题目?

齐鲁一生2010-11-04 07:38:40
书生意气,仍然记着要表白内心的心迹。那不是写给党内同志看的,那是写给后人中的知己们看的。人之将死,其言也真。所以,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博主回复:2010-11-04 20:26:03
最理想的社会应该是让大家都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吧。想想这样的宽容度本身就是历史。谢谢你理解。

秋水长天2010-11-17 10:46:23
凑巧我也买了这样的书.“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现世的我们,是否已经有足够好的机缘际遇,可以不必这样沉重地选择和权衡于独善其身或兼济天下?”
博主回复:2010-11-17 21:44:24
这让我开始羡慕你的藏书。

漫游者2010-11-22 10:47:21 
周作人,郁达夫,沈从文,何其芳,萧红,瞿秋白,这些都是中国精神和文化的先驱,敬仰他们,现代这种人很少呀,真为中国的精神未来感到担忧
博主回复:2010-11-22 19:57:45
精神未来, 多好的话题。期待你的写作。

乐家湾2012-11-26 23:43:05
我很可怜,知道《多余的话》,是通过算不上刊物的《讨瞿》(文革中,人民大学造反派出的)。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扭曲了我对这位才子的看法。
博主回复:2012-11-27 08:17:23
我也是经过这样的过程。想起来后怕, 对吧。






春山如笑 (2013-10-29 00:49:00)

也是前几年才在网上读瞿秋白的 《多余的话》, 看后的感觉在剖析自己的历程, 说了自己真实感受雨林说的好, " 历史曾经误会过他,那么从此不会再误会了吧。" 

叠兰 (2013-10-28 20:45:05)

拜读好文。一声叹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情。

若敏 (2013-10-28 21:18:05)

这是真正的秋白。以前的宣传,拔高,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一般。还回真实的一面。谢谢雨林分享。

木桐白云 (2013-10-28 22:04:27)

书生的理想始终是个空中的楼阁。

春阳 (2013-10-28 22:37:20)

生在大时代,很多时候却是没有个人选择的。赞好文!

梅子 (2013-10-28 23:50:45)

多年前读过「多余的话」,那时是用来批判瞿秋白的,现在看来,他能在离世之前写出这些真实想法,也是一种智慧与胆量。

谢雨林好文。

夕林 (2013-10-29 16:34:59)

自我剖析,往往是在遭受坎坷之后。这一篇,是先生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不容易!!

天地一弘 (2013-10-29 16:42:22)

记得少年时代,最喜欢背诵的文章是瞿秋白的《儿时》,看到你的文章,忽然翻来《儿时》,依旧感觉格外喜欢。

《 儿时》
                                                                                            ——瞿秋白

      “
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
 
  生命没有寄托的人,青年时代和“儿时”对他格外宝贵。这种浪漫谛克的回忆其实并不是发见了“儿时”的真正了不得,而是感觉到“中年”以后的衰退。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末,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而“浮生如梦”的人,从这世界里拿去的很多,而给这世界的却很少,──他总有一天会觉得疲乏的死亡:他连拿都没有力量了。衰老和无能的悲哀,像铅一样的沉重,压在他的心头,青春是多么短呵!
 
  “儿时”的可爱是无知。那时候,件件都是“知”,你每天可以做大科学家和大哲学家,每天都在发见什么新的现象,新的真理。现在呢?“什么”都已经知道了,熟悉了,每一个人的脸都已经看厌了。宇宙和社会是那么陈旧,无味,虽则它们其实比“儿时”新鲜得多了。我于是想念“儿时”,祷告“儿时”。
 
  不能够前进的时候,就愿意退后几步,替自己恢复已经走过的前途。请求“无知”回来,给我求知的快乐。可怕呵,这生命的“停止”。
 
  过去的始终过去了,未来的还是未来。终竟感慨些什么──我问自己。
西山 (2013-10-29 02:04:59)

瞿秋白的爱情也是非常不同反响的。他这么善良、真实的人怎么能做“革命领袖”,他的性格和政客相差太远!他死的时候非常坦然,是少有的真正做到视死如归的人。

司马冰 (2013-10-29 02:43:16)

在现代历史这面哈哈镜里,每个人的形象都是扭曲的,谁也不知道谁的真面目是什么样,悲哀呀。亏得有这“多余的话”,才让世人看到了一些真的。

追梦 (2013-10-29 09:16:26)

谢谢雨林的好文,以前对瞿秋白还真不了解,今天在网上看了「多余的话」。震撼之余感叹作者的坦荡和诚实。这种自我剖析需要自我分裂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的。我认为作者想说明两层意思:一。他的领袖和马列权威的身份是个偶然。二。他固有的绅士阶级思想和文人的小资情怀在腥风血雨的革命运动中很不适应。他对自己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这种软弱彷徨身心疲惫渴望休息的情绪在毛泽东身上是看不到的。虽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偶然也好,不适应也好,瞿秋白对所追求的信仰没有否认,他就义时高唱国际歌就是一个证明,而且全文通篇看不到他怀疑共产信仰的文字,他只是觉得他不够格。

 
我联想到了钱钟书,如果瞿秋白活到了钱钟书的年代一定很羡慕他。钱就想做一个知识分子好好做学问。抗战时他既不给汪精卫的伪政府做事,也不投笔从戎参加抗战,更不跑到延安住窑洞学马列。他在上海租界做寓公,他所受的苦就是雇不起佣人杨绛亲自洗衣做饭。但他写了一本「围城」。
林夕杰 (2013-10-29 12:20:31)

百度百科:瞿秋白(1899.1-1935)政治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生于江苏常州,祖籍宜兴。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雨林 (2013-10-29 16:25:34)

谢谢春山。 年轻的一代可能不知道,历史曾经那样简单地对待过有这样复杂心路历程的才子。

雨林 (2013-10-29 16:28:28)

谢谢叠兰。 所以苏东坡会说,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雨林 (2013-10-29 16:30:01)

谢谢若敏。瞿秋白的人生磨难让我心疼。

雨林 (2013-10-29 16:31:02)

谢谢木桐。 好在社会在逐渐走向人性和理性。

雨林 (2013-10-29 16:31:37)

深深理解和体会春阳的评语。

雨林 (2013-10-29 16:32:43)

谢谢梅子姐。 好在我们已经不再误会他了。

雨林 (2013-10-29 16:33:23)

谢谢夕林。 这狱中的文字, 的确珍贵。

雨林 (2013-10-29 16:34:57)

我总是很羡慕一弘MM的少年时期。 我们那时, 只能背“老三篇”。

雨林 (2013-10-29 16:36:31)

是的, 西山,他集悲情和柔情于一身,让我这样深深地感叹着。

雨林 (2013-10-29 16:37:53)

是的, 冰姐姐。 我们原都是被欺骗过的...谢谢你。

雨林 (2013-10-29 16:39:20)

十分感谢林静的阅读和思考,补充了我文章中没有写到的部分。

雨林 (2013-10-29 16:40:07)

谢谢夕杰的补充。 让我们一起珍惜可以做一个纯粹的诗人的时代。

费明 (2013-10-29 17:38:07)

zt"谢谢雨林的好文,以前对瞿秋白还真不了解,今天在网上看了「多余的话」,"仿佛看见瞿秋白从历史中走来,这个典型的小资,跟我们是那样贴近。宗白华说,以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也更显重要。

熊猫 (2013-10-29 18:13:07)

谢谢分享。结尾括弧里的的“于”字,好像应该是“与”字之误?

雨林 (2013-10-29 19:02:41)

谢谢熊猫。 改正了。

雨林 (2013-10-29 19:03:38)

谢谢费明阅读评论。 也谢谢你写QQH纠正我的错别字。

老来天真 (2013-10-29 20:16:02)

谢谢雨林!在你的这里学习到了很多很多!

追梦 (2013-10-29 20:35:35)

瞿秋白在开篇里便说: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们感叹"何求"的成份多,他"心忧"忧的是什么呢?是忧国忧民?忧他自己不能全身心地去做个文人?36岁的他带着满脑子的疑惑和困顿,就义对他是一种解脱。不敢说瞿秋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但他肯定不是忧馋畏讥,否则他就不会写「多余的话了」。

雨林 (2013-10-30 00:06:35)

谢天真MM。感谢文轩让我们可以互相欣赏。

雨林 (2013-10-30 00:13:11)

再谢林静。十分高兴这个题目能得到你的器重。我好想能够有一部他生平的电影,相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不同的意味。

敏敏 (2013-10-30 04:22:41)

有一部电影叫《秋之白华》,讲的就是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是“常州三杰”,我们小的时候,常常去瞿秋白纪念馆扫墓。

海云 (2013-10-30 13:48:50)

真心羡慕雨林有时间捧一本书想点自己的心思,我也想有这样的日子。

雨林 (2013-10-30 15:58:34)

谢谢敏敏。 我这个周末计划看这部电影。

雨林 (2013-10-30 16:02:12)

亲爱的海云, 自从《冰雹》问世,你的时光就不再只属于自己了。 人们常常感叹科学家们如何为事业和人类奉献,可是我会觉得其实文学艺术家们献出的更多, 是整个的身心。

予微 (2013-11-03 18:18:22)

雨林,却道天凉好个秋!

岩子 (2013-11-11 21:39:29)

心痛。

多么幸运啊,我们现在,远离政治硝烟,还有选择不革命的自由。

雨林 (2013-11-23 11:44:35)

谢谢岩子。 “革命”这两个中文字, 对我们这一代人,是一个沉重复杂的词汇。

萧萧雨歇 (2013-11-30 11:43:36)

雨林好,能给一个您的新浪博客的链接吗,我好加你。。。

雨林 (2013-11-30 12:14:35)

谢谢萧萧雨歇。 新浪那边已经有些荒芜了。在那里的名字是雨林清文。blog.sina.com.cn/lilinlai 

蝉衣草 (2014-06-05 09:22:55)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他恋世之心己凉,去意己决,死时仅仅36岁,翟秋白也是我很敬仰的一个极有才华的作家,特别是他翻译的国际歌,经典而版本至今保留。

雨林 (2014-06-14 20:41:57)

谢谢蝉衣草阅读和评论。 你最近在文轩发表的一系列作品读来清新又绯恻, 非常喜欢。 将近二十年前我家在伯尔尼住过几年,后来一直没有机会回去。 所以我读到你写瑞士的文章也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