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是贝多芬心中最美的女人   

    

  爱丽丝是贝多芬心中最美的女人

  ------品贝多芬的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

  齐凤池

  有人说,全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播放着贝多芬的作品。我认为这话说的这点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在贝多芬57年的人生岁月中,他给人类留下了太多的音乐大餐和精神佳品,多的真叫人只能天天享受。

  尽管贝多芬在人间只停留了57春秋,他却为人类谱写了100多部作品。其中管弦乐几十首,交响曲9部;《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爱格蒙特》等序曲;钢琴协奏曲5首,还包括另外两首,D大调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等等。

  《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全曲一共262个音符,其中几节是重复音符,像是反复诉说爱情。就像俄罗斯一位青年唱的那样:“我的心被你偷偷摘取了,如果你不爱我的话请把心还给我......

  关于《献给爱丽丝》这首钢琴小品有许多种说法。很多人认为,这首乐曲是贝多芬四十岁时为他的学生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友谊,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还有一种说法,贝多芬近四十岁的时候,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忘记了《致特蕾莎》,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贝多芬在42岁时,到一个富商家里去教钢琴,贝多芬非常喜欢这家的女儿爱丽丝。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那个时候创造的。

  对于《献给爱丽丝》作品的解释,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的见解是,他在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我认真数了一下音符,全曲一共262音符,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贝多芬177012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求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莫扎特去世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直到1827326日在维也纳辞世。

  贝多芬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在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聆听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我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回味爱的温暖和爱的甜蜜,一生未婚的贝多芬,似乎把生命中的爱都献给他心爱的女人,不管《献给爱丽丝》是献给朱丽叶塔•圭查蒂的也好,还是叫伊丽莎白•罗克尔,这都不重要。我想,爱丽丝只是贝多芬心中爱恋着的女人的昵称。

  爱丽丝,就是贝多芬心中最美的女人。

  20131023晚上1930

  河北唐山开滦荆各庄矿业公司党建部

  063026

  

 

 






anna (2014-01-20 15:40:23)

是的,贝多芬是最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