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交换学生维克多的谢意

维克多的谢意

 

      捷润

 为交换学生活动,我们的初中在今年四月接待了四十几位法国学生。他们来自巴黎郊区离凡尔赛宫不远的两所中学,年纪十四,五岁左右。我儿子选学法语,因而我家 接待了一位叫维克多的法国少年,负责他的食宿,通勤,及周末观光娱乐。如此活动非常有意思,令我感触良多,自然可写的故事也多。这里讲的是临别那天发生的事。

 

 维克多走了,回法国去了。

 “给我一个拥抱吧, 我会时常想起你的。” 我在告别维克多那一刻说。

这位15岁的英俊少年  结结实实地拥抱了我,我可以感到其中包含了诚心诚意的感谢。在我回家的路上,他那挥手离去时灿烂的笑容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现在,我回到维克多住过的房间里,下意识地查看他是否忘记带走什么东西。其实在送他走之前我已经查看过了数遍。

 实没有什么遗忘的东西,只有他那半新不旧的笔记本静静地呆在桌上。昨天晚上,我帮他收拾行李时,他告诉我笔记本不用带回去了。欧元坚挺,美元疲软,同其他法国学生一样,他也买了许多东西。箱子塞得满满的。我想他留下笔记本是不想让行李超重。于是就说“你可以把它留在桌子上。”

 我拿起那笔本,却发现 它下面压了张纸。纸上只有一个字“ BYE ”(大写的再见)。看着这张显然是从笔记本里撕下来的纸,我突然感到笔记本里隐藏着什么东西。

 我急速地翻着笔记本,蓦然看到一张用圆珠笔画得图画。刹那间,我解读了画的涵意。

 画中是一位精神抖擞的士兵,左肩长枪,右肩火箭筒,满脸长久未刮的胡子,一双明亮的大眼。不寻常的是他的头部周围光芒四射,有如宗教中头顶光环的圣人一样。在他身后,战车在开火冲锋,炸弹从天空落下,一幅战争的场面。在那个士兵的身边大大地写着“RYAN 啊, << SAVING PRIVATE RYAN>>(<<营救士兵莱恩>>)!凡是看过这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电影的人,恐怕都会立刻产生这样的联想。

 上,我给儿子看了维克多的画儿,问他这张画是什么意思。儿子看了半天,摇摇头说不知道。难怪,这部电影是R级影片,儿子从来没有看过,自然联想不到那里。我试着解释画中故事及其涵意,但儿子似乎始终似懂非懂。

 于是我想了很多,甚至自问这张画是否是给我们家的。我知道维克多想用绘画表达对我们盛情款待的谢意。可能在他看来,历史上美国帮助了法国,如今一个美国家庭张开双臂迎接了一位法国学生。在我看来,好像我有愧接受如此沉重的谢意。当年在法国同希特勒纳粹军队浴血奋战的英雄们应受如此谢意,他们的子孙们应受如此谢意,美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国家应受如此谢意。D-DAY在美法关系史上有其极为特殊的意义。看来上个世纪中叶的辉煌如今依然闪耀,连法国少年表达感谢时都有可能带着它的光芒。

 几天后,经过反复思考,我从图书馆借了<<营救士兵莱恩>>给儿子。我对他说:“我知道这是R级影片,但我觉得你可以看。”当电影结束时,我看到儿子湿润的眼睛在闪光。那天他整满十四岁。

 

(闲话:其实维克多完全知道我们是华裔,也看到了矽谷众多的亚裔人。当我对他谈起巴尔扎克及罗丹时,他竟然不知道。于是我带他去斯坦福大学看罗丹的作品复制<<加莱的市民>>并讲述其中的故事。我告诉他我在他这个年纪时在中国就知道这两位大师,他非常吃惊。我去过法国两次,一次巴黎,一次南部。两次我都发现我看到的同我以前知道的相当不一样。两百年前,拿破伦说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着的雄狮。我想他一定是看到了什么中国物品,听到了什么中国事情。显然这些物品或事情一定是相当正面且有份量的,否则,拿破伦不会用雄狮来比喻中国。假想,拿破伦对中国更了解,甚至知道中国没有狮子而有老虎,他很可能会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着的猛虎。如此听起来,他象个中国通。今天有多少法国人了解中国哪?又有多少中国人了解法国哪?彼此相知甚少。)

 

 

(以前的文章。后来我儿子同样以交换学生的身份去了法国,就住在维克多家。他的家人热情地款待了我儿子。)






天地一弘 (2014-01-04 01:40:01)

欣赏你笔下的法国少年,少年的感恩!

捷润 (2014-01-04 03:24:55)

希望年轻人多了解一些历史。希望我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法国。维克多是个好少年。

予微 (2014-01-04 04:15:55)

我没看过电影,光看图画,以为少年维克多要跟战争说再见!(总不会是跟你说Bye Bye 了,我要上战场参加圣战吧?)

捷润 (2014-01-04 05:26:04)

电影一定要看。同《集结号》对照着看,可能收获更大。维克多自然去参加争夺美女的圣战,如此英俊少年哪有不战之理?

BYE 是从本子上撕下的一页,单独写的放在书桌上的。

anna (2014-01-04 05:58:56)

法国孩子居然不知道巴尔扎克和罗丹?有点匪夷所思。

捷润 (2014-01-04 06:30:27)

他知道Thinker雕塑,但说不出作者的名字。 法国太牛了,大作家,大艺术家多了去了。

anna (2014-01-04 08:05:59)

看来是这个原因。谢谢!

阿朵 (2014-01-04 21:06:03)

家里接待一个异国少年,一定是一段独特的经历,捷润还领着人家去斯坦福大学看罗丹的作品复制<<加莱的市民>>并讲述其中的故事,真是用心,这位少年很幸运。

捷润 (2014-01-05 05:48:21)

后来我儿子同样以交换学生的身份去了他家,同样受到热情款待。儿子还在维克多的学校上了两天课。吃饭时还在维克多带领下同法国男孩子FOOD Fight。

Amoy (2014-01-05 08:05:03)

和你同样的感受是有一次,我在厦门接待从公司总部来的领导兼同事。她是一位漂亮的女士,业绩和为人处事都做得很好,家庭出身也不错,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那天我带她们游玩鼓浪屿,到了专门纪念林巧稚的毓园参观,她居然不知道这样鼎鼎大名的妇科医生,关键是她出自医生家庭啊,当时让我惊讶得。。。。。。

捷润 (2014-01-05 17:11:50)

可能是个人兴趣不同,琴岛名医是你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