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读后感_青春成长的故事

雨林,你好!

这两天因为网络的原因,我不能上网,只有多读书。都说“一年好书君需记,闲伴西风且翻书”,开年重读《巨流河》,沉进去就有出不来的感觉。书的第二章《血泪流离》讲述邦媛一家八年抗战时期的逃亡经历,第三章《中国不亡,有我》记叙作者在南开中学宝贵的六年光阴,都是青少年时期邦媛的成长史。

在这两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逃亡到湖南这几段:

湖南有丰绕的物产、淳厚的民情和世代厚植的文风,湖南人因执著与自信常被人称为“湖南骡子”。那儿是个鱼米之乡,我今生走过很多地方,很少看到那样肥美的萝卜和白菜。在战火还没有烧到的时候,日子过得太平安宁,与世隔绝,真像沈从文《边城》里翠翠的美好故乡。

在《国立东北中山中学金禧纪念集》中许多人也写到,湖南湘乡那近一年的学校生活虽仍在逃难中途,但山明水秀,丰衣足食,竟成为一段美丽的回忆。

在那个苦难的时代,受异族欺凌而在战火的延烧中逃命,竟有机缘看到中国山川的壮丽。……难怪我在南开中学时读到秦少游《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句后,至今每逢想起,仍是热泪盈眶。

怀远是个美丽的地方,她和湘乡永丰镇一样,在我记忆中璀璨发光。

怀远有一条我那时认为世界上最清澈的河(宜江的支流),由镇口流过,那里有一座漂亮亭子,我每天都会去坐一阵子,读仅有的几本书,看小小的平底船渡河。

渡船带来的是外面生动的世界,中山中学在怀远住了近三个月,正式恢复上课,一九三九年农历年后还认真地举行期考。

感叹于齐先生在这样艰辛的逃亡路上,她那颗纯真的心并没有被外界的干扰而蒙尘。虽然也有描写母亲到路上找寻随队行走的哥哥那样惨淡悲凉的画面:“那数百个十多岁的孩子,土黄色的校服已多日未洗,自离开湘乡后没睡过床铺,蓬头垢面地由公路上迤逦走来,在其中,她已无法辨认自己的儿子……”但还是那句“自从在汉口的生离死别之后,我不得不长成大人”让读者明白,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多么坚强、自立。

我觉得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两个章节中,齐先生有大量对学校师长的描写,同样说明了尽管在战乱时期,“颠沛流离有说不尽的苦难”,齐世英作为父亲从未忽视过子女的学校教育,而那些为人师长们也从未放松对这群苦难孩子的知识普及,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都将是终生的。

齐先生自从在南京鼓楼小学入学,后转至山西路小学,又到天津读老西开小学,逃亡路上在长沙周南女中,桂林女中短暂的一个多月,直到193811月相对稳定后入读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她的学习履历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居然均有据可查。这不得不令人佩服!

我今天回想起老师随时上课的样子,深深感到他们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信心。他们真正地相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除了各科课程,他们还传授献身与爱,尤其是自尊与自信。

在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度过六年,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开展,奠定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那六年奠定我一生进修的基础。

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1876----1951)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1936年即到四川觅地建立分校,第一年招收了160名学生。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伸。

南开的老师,以任何时代标准来看,都是注重性灵启发的有识之士。

整个初中时期确实似童年的延长,但从小到处转学的我,从此进入稳定的成长期,在南开优良的读书风气中,得师长之春风化雨,打下了一生读书为人基础。

老师说:“不好好做人,就会被淘汰。”就像不好好躲起来就会被炸死那样地谨慎恐惧。

从此,功课不只是功课(数学仍是),而是学问,自觉人间一切课题开始由浅入深,处处启发着我。

在成长岁月中读了这样一门课,使我日后阅读,旅行都有适当的期待,借着少年时代的知识基础和渴望,可以探索别人文化的深度,而不甘于浮光掠影式地盲目赶路。(此处是受教于吴振芝的“世界人文地理”课,那门课融合了世界历史的重要源流和变迁,更侧重于历史与现实发展。)

影响我最深的是国文老师孟志荪先生。南开中学的国文教科书,初一到高三,六年十二册是著名的,主编者就是孟老师。初中时选文由浅入深,白话文言并重,五四以来的的作家佳作启发了我们的新文学创作。高中课本简直就是中国文学史的选文读本,从《诗经》到民国,讲述各时期文学发展,选文都是文学精华。

孟志荪的语言不是溪水,是江河,内容滔滔深广又处处随所授文章诗词而激流奔放。

我浸润于孟老师的诗词课整整两年,如醉如痴地背诵、欣赏所有作品,至今仍清晰地留在心中。加上日后在武汉大学朱光潜老师英诗课上也背诵了百首以上的英诗,中英两种诗选中相异又相似的深意与境界,四年之间在我心中激荡,回响。在生命的清晨融合出我这样一个人,如覃子豪《金色面具》诗句: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这些对老师的追忆,所授知识对作者的终生影响,跃然纸上。都说遇良朋如沐春风,遇良师春风化雨。我对此也深有感触。我的中学六年同样是在一所百年名校度过的,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老师的谆谆教导,对我日后性格的形成,读书上进的追求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如今的我并没取得任何成就,但基本的人生道理和生活态度在那时已奠定,我的同班同学中不乏优异者,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为此,我特别骄傲在这样一个学风浓厚的中学度过六年最为宝贵的少年时光。

至今六十多年,我仍记得跳远跃入沙坑前短发间呼啸的风,一个骨瘦如柴的十五岁女孩,首次觉得人生活着真好,有了生存的自信。

整个中学时期,每星期六下午三点半,是我们切切盼望回家的时间--------数十年来每到此日此时,我仍会期待有快乐的事发生。

看到这两段,我不禁菀尔。成长中的女生的心性不管跨越多少年代都是相通的。我住校时也有同样的心情,可惜我们那时周六还要等做完几何题或是因式分解完全正确才能走人,对于不善长理科的我来说多少是一种折磨,那些记忆其实都挺悲催的。最可怕的是乘车坐到关山的终点站,我还有长长的夜路要走,那段“黑暗”的记忆啊,真难忘!但也是在那些年里,我读了诸如《少年维特之烦恼》、《红楼梦》、《简爱》等许多中外经典名著,开启了自己的智慧之光,懂得了世界和人生的不同但也能活得同样精彩多姿的道理。

文中老师那句“心里长草,头上冒烟”的形容,也像极当年我的老师对我们这群十五、六的女孩儿的刻画。

记得教体育的老师还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等你们长大了,就明白能一分钟完成40个仰卧起座是件了不起的事。现在你们可要全部达标才行啊!”呵呵,今天已到中年发福的我想起这些记忆如历历在目。

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当然憧憬爱情,课内课外的书,字里行间都找得到爱情的暗示,诗词歌赋全是伤春悲秋的情境。这也让我回忆起读初三的自己在晚自习的教室上用粉笔写下的那排“红酥手,黄藤酒,东风恶,欢情薄……”的情景,后来被查岗的副校长看到,教俄语的他没有恶声训斥我,而是说“这样的诗词佳作等到你们年纪大些,经历多些后再品读比较好”。后来他还坐下来教我们如何记忆英语单词的诀窍,学会他教的记忆词根来背单词的方法果然便捷。在我单纯的思想里以为学俄学的老师是不会懂英语的,却原来语言都是相通的,老师的方法就是比自己掌握的知识多。

在第二章《血泪流离》中,对逃亡路上的悲惨场面和不时为躲避战火而不断奔波迁移的动荡描写,同样让我难忘。

黑暗的江上,落水的人呼救、沉没的声音,已上了船的呼儿唤女的叫喊声,在那个惊险、恐惧的夜晚,混杂着白天火车顶上被刷下的人的哀叫,在我成长至年老的一生中常常回到我的心头。那些凄厉的哭喊声在许多无寐之夜震荡,成为我对国家民族,渐渐由文学的阅读扩及全人类悲悯的起点。

国破家亡,底层的民众是最直接和最悲哀的受难者。读到胡志伟对《抗日民将孙元良访问记》的那一段,回忆抗战时的逃难情景,有大场面的描写和检讨,不禁让人动容。

在第三章关于南开中学生活中,还有这些文字段落让我一读再读:

长长的八年,在自己的国土上流离,没有安全感,连蓝天上也是暴力,怎能忘怀?

每天早上在树丛土路上跑马,凉爽的风吹透了我少年的短发。

我们(和李心娥)两个来自中国极北端和西南端的女孩,在敌人的轰炸下结成好友,那种真正患难与共的感觉,是太平岁月中长大的人无法想象的。

你的童年怎么这么长?

懂事得早,心灵却也衰老得快一些。

每一天太阳照样升起,但阳光下,存活是多么奢侈的事。

那就是我最早的青春岁月的场景。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

那晚,我们在残破的公路上一面追卡车一面笑,沿路流过的嘉陵江在月亮初升之时美如仙境,战火死亡阴影下的青春有了片刻喘息,那短暂的欢乐令人永生难忘。(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多年以前,圣诞欢庆后一帮人走出教室正好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飘落,那样的欢乐同样令人永生难忘。)

人长大了,志愿渐渐成为友情的要项。(女人对友情的需求永远比男人多,而且友情也更为长久。至少我家是这样。

一般说来,文组的人是理科不行但文科也未必更好。(这句多么像是在说我啊!)

半世纪中多少世间悲欢挨过了,她们竟然还记得中学时的那种爱情向往。(每个人心中都深埋着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吧。)

渺小的中学女生梦中都没有“乘风破浪”的场景,晚上熄灯后躺在木板床上说不完的离情依依,只是没有鼓舞前途的话。(多么写实的描写,女孩子本应就该拥有简单明快的生活,不要经历太多的坎坷前途好。)

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

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记起了我的故乡~~

(我也喜欢这样的思乡曲)

还有当时她们这些女生喜欢的何其芳的诗: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这句真的写得好!

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Tears, idle tears, I know not what they mean.这样的翻译堪称经典。

在这两章中,同样有父亲对作者的影响的描述。齐世英任社长的《时与潮》杂志对邦媛最早接触西方社会,打开学习英文的大门和思想由浅入深学会思考起了重要的作用。

《时与潮》选材之精准,译笔流畅,立论之主,在那时很少有刊物能与之竞争。

“美国是否参战”的辩论赛,苦战之后我们是赢方。我有生以来首次知道自己可以不做哭娃娃,也第一次明白,胜利的代价不全是快乐。

有一天在饭桌上,爸爸静静地地我说:“你赢了辩论会可真不容易,可见读书已知道重点。但是最重要的不是能说什么,而是能想什么。”父亲一生常在我颇为自满的时刻说:“可真不容易啊,但是……”引领我进入深一层思索,虽然当时有悻悻然之感,但我一生处逆境时,多能在不服气之后,静静检讨,实得之于父亲的这种开导。

在我成长的关键岁月里,《时与潮》带给我的影响极为深远;既奠定我一生追求知识的基础也打开眼界,学习从宏观角度看事情。这是我最感谢我父亲的地方,虽然我是女儿身,但他对我的教育非常认真。

有这样一位开明有眼界的父亲给女儿以教育,不成材是不可能的。 

同样的,父母间温情的一笔带过,也让读者觉得温暖:“只要父亲在那儿,我母亲就会看那灯光,灯光没熄,母亲也不睡觉。对他们这一辈的人来讲,这表示感情吧!”作为严守传统的那代女人,这样的品行其实是我们值得尊敬的。 

当然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有和张大飞的笔墨交流和情感升华。那“来自云端的信”是多么美好的纪念。

他写信如写家书,我因此万分感动,必回他的信,那些信如果带出来了,当是多么可贵的战时青年成长史!

我们那样诚挚、纯洁地分享的成长经验,如同两条永不能交会的开行线。

这些信,他说,是他唯一的家书,最大的安慰。

他是唯一常常和我谈灵魂的人。

在战火中他已成长,开始他丰实的一生。

在战火燎烧,命如蜉蝣的大时代里,他是所有少女憧憬的那种英雄,是一个远超过普通男子、保卫家国的英雄形象,是我那样的小女生不敢用私情去“亵渎”的巨大形象。

太阳耀眼,江水清澄,我们坐在那里说我读的课外书,说他飞行所见。在那世外人生般的江岸,时光静静流过,我们未曾一语触及内心,更未及情爱-------他又回到云南,一去近一年。

这些句子读来,只能让我心中同样充满圣洁的思想。张大飞如同上帝派遣到人间的使者,给人带来希望和正能量,容不得半点对他的私心杂念。他悲惨的身世,坚毅的品格,宽容温和的心灵都让人不得不一遍遍在心中刻画出他驾驶着战斗机与敌机作战的英姿。想像中他有着俊朗的面容,那双温和的双眼该是如何温柔地看着渐渐长大的邦媛,说出那一句“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

当看到部队调防,他在骤雨中到学校看望邦媛最后一面:

他拉着我跑到门口范孙楼,在一块屋檐下站住,把我拢进他掩盖全身戎装的大雨衣里,搂着我靠近他的胸膛。隔着军装和皮带,我听见他心跳如鼓声。只有片刻,他松手叫我快回宿舍,说:“我必须走了。”雨中,我看到他半跑到了门口,上了车,疾驰而去。

这一年夏天,我告别了一生最美好的生活,溯长江远赴川西。一九四三年春风远矣。

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

读到此处,无端泪流。这样的情景和心情让我想起读《永别了,武器》(台湾译成《战地春梦》)中的同样画面。海明威描写的“我”与凯瑟琳在车站告别也是在雨中,那份离情依依和最终的悲剧结局,怎不让人兀自神伤,为恋人们一洒同情之泪。

好了,雨林。提笔一写就糊乱说了这么多,正如你说读后感原本就是很私人的东西,拿出来与你分享还望不要见怪。好书一读就容易让我深陷其中,好在你不催我,才有这慢读细品的读后感出来。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这样深入地读一本书,但既然我答应你了,就一定将这本书好好读完。同样期待着你的回邮,想来一定有我错过的精彩!

近期美国大雪低温,还望你们多保重身体,外出注意安全!

 

------------想念你的AMOY

 

2014.1.10凌晨四十五分






春山如笑 (2014-01-10 23:21:17)

Amoy 的书评写的真好, 拜读了。我是在网上读的, 和你的版本略有不同, 但我比较喜欢下面的描述, 这里更能体现出张大飞的谦谦君子形象, 他爱邦媛,但又知道只能把她当妹妹看。实在为他们惋惜!

骤雨落下,他拉着我跑到门口范孙楼,在一块屋檐下站住,把我拢进他掩盖全身戎装的大雨衣里,撑着我靠近他的胸膛。隔着军装和皮带,我听见他心跳如鼓声。只有片刻,他松手叫我快回宿舍,说:“我必须走了。”雨中,我看到他牛跑步到了门口,上了车。疾驰而去。

雨林 (2014-01-11 00:21:02)

春山,你好。 我把这个系列的题目改成了读《巨流河》,去掉了原来的“Amoy和雨林两地书”)。这样文轩的朋友们都可以在这里发表读后感。 你也来写吧。

春山如笑 (2014-01-11 00:55:32)

谢谢雨林, 我的水平登不了大雅之堂, 能享受你们的书评是一种福份, 期待阅读你的书评

梅子 (2014-01-11 02:37:57)

我还是希冀再短一点,每次一章或者一个话题,呵呵。

天地一弘 (2014-01-11 04:54:36)

如此用心读书,用心分享,是生活的宁静和快乐!

Amoy (2014-01-11 07:36:06)

我们同惋惜!

Amoy (2014-01-11 07:37:46)

是啊,写得有些啰嗦。不过,都是我自己的感受,也就没太考虑读的人,对不起了!

Amoy (2014-01-11 07:39:02)

一弘说得对,只有生活宁静才能这样静下来读一本书。感谢我的家人,能给我这样的时间。

木桐白云 (2014-01-11 08:16:03)

她若知道有人如此细读当有所宽慰了。

岩子 (2014-01-18 22:22:04)

慨。刚才在雨林那里读见齐先生的书单,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联想起我们小学和中学时的书单,那是一个没有战火纷飞却战火纷飞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