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林语堂

      最近看的书是《现代名家散文经典》,编者在前言中说,读这经典的名家散文,让清扬与美丽相伴随。引用了大卫·梭罗的“生命之中本没有一成不变的风景,只要你的心永远向着太阳,那么每一个清晨就会向你展现出一个等待着你来开启的美景。”深有同感。“散文可以随便自由,看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断人生,却也能出其不意地找到在人生里随处散布着的每颗沙砾的闪光,使你惊叹,使你欣喜,以之为不易掘得的宝藏。”。

      我喜欢读散文,也喜欢随便写写,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进行心灵交流的地方。从来没有成名成家的想法,但对名家们的经典散文,却也是喜欢得很。这本书中收录有鲁迅、胡适、郭沫若、许地山、林语堂、徐志摩、朱自清等名家的多篇文章。看过之后,林语堂和朱自清两位先生的觉得更甚。鲁迅先生的《故乡》、《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没有收入其中,也许有些遗憾。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我第一次读到,感觉完全不同于其《背影》和《荷塘月色》。“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让我有些迷恋,对那个特别的“七板子”船,尤其印象深刻,“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更令我有一种一定要去探访一番的想法。这篇写于1923年8月的精品散文,激发了我畅游南京名胜的兴致。

       林语堂先生的大名,早已是仰慕的。但这次能一口气读完《最会享受人生》、《我的图书室》、《有不为》、《谈涵养》、《予所欲》、《买鸟》、《买东西》和《秋天的况味》等十多篇经曲名篇,让我更加崇拜林先生了。读之亲切,感觉就在对面坐着,听他谈话聊天,有些共识的地方,恨不得自己也加几句进去探讨一翻。这恰巧同先生的“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生活的艺术》”有不谋而合之感。决定要去书店找些更多书来阅读了。

    《我的图书室》写的是先生对布置书房的意见,文章写得自然随意,而且隐约透着一份幽默在其中。“书籍绝对不应分类。把书籍分类是一种科学,但是不去分类是一种艺术。你那五尺高的书架,应当别成一个小天地”这是我相当赞成的。在我的新家,老公和我也费尽心机,总算将那入户花园成功改造成一个小小的书房小天地。我们常常为赚取了这份小小的便宜高兴不已,毕竟入户花园只算我们一半的面积,划算一辈子啊!小的时候,我就常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小书桌和小台灯,冷雨敲窗的晚上在温暖的台灯下读书、听音乐是何等的美事!那年读高一,去同学家见识了她的小屋,我就曾立下此“宏愿”。幸福这种事,上帝不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拥有独立的书房,我竟然也盼了这些年才获得,而有些人一出生就有,他不觉得稀奇,也许会在一旁笑话我呢。管他呢,我偷着乐吧!

    《有不为》简洁明了,掷地有声中带着一股傲气,能敢于说大实话,敢于自由地表达自己为人处事的主张与立场,能坦然地说出“我觉得我差不多是一个不比大家差的好人。如果上帝能爱我,有像我的母亲爱我一半那样,那么他一定不会把我送入地狱。如果我不上天堂,那么世界一定是灭亡了”,不禁为先生叫好。

    《予所欲》中同样彰显了先生的一种达观理念:一个知道他自己所欲求的人是快乐的。先生所例举的自己的欲求,对于现代的人们同样是适宜的。一间自己的房间,那里可以工作;几件好看的穿过几时的绅士衣服,一双旧鞋子;一个可以自由自在的家;几个好朋友,同生活本身一样亲切的朋友---有他们自己的信仰,但也能尊重我的信仰的朋友;有一个好的厨子;一间好的书房。这些都是可以使人快乐,但也会使人常常忽略的简单快乐的所有。现代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科技发达、物质第一、节奏紧张,压力无处不在的竞争社会,多少人在随波逐流追求更高更强的物质生活,而精神生活却令人快崩溃了,身边因各种原因,压力过大进而神经衰弱或抑郁的人,层出不穷,浮燥的心态,攀比的心理无所不在。其实百年前的大师,已给人们开好了方子,就看你要不要对症下药了。争权夺利,纸醉金迷,这年头能看得开的人,其实也不多了。能拥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小快乐,就好好幸福着吧。

     《买鸟》,写得轻松自然,可以说写尽了中国人对鸟的亲近感,是活灵活现的体现。因为买了一只小小的雀儿,拉进了自己和陌生人的距离:“因为我在中国群众中,是一个可骄傲的有鸟的人,那时有一种什么东西把群众结连起来,一种纯天然的与本能的共通欣喜,使我们发出天下一家的同感,打破陌生人间缄默的壁垒。”这种看似随意轻淡的描写,仿佛让你也身处其中,不知不觉中就露出同样的微笑。这就是大师运用语言的能力吧。

     《论买东西》读后,颇有同感。尽管人家是大师,是学有专著的大家,但人的性灵有时就是有这种共通之处。女孩子看见漂亮的衣服和鞋子,无论家中已有了多少件,却始终是感觉还差这一件、这一双的。那种不买就走不动路的感觉,想必很多人都感受过。和说有乡音的卖货人聊天,难免觉得特别的温情,怎么可以不买点东西空手走出去?也不管这东西是不是家里需要的。不禁为作者是性情中人叫好。昨天,下班去菜场买菜出来,遇到路边有一个维族小伙正在卖新疆核桃和八达木(也就是干杏仁)。忍不住停下来,问这核桃和八达木多少钱一斤?小伙一听我说的是八达木而不是杏仁,也很开心,知道是遇到老乡了,说便宜点卖给我。旁边的一妇女,也连忙加入我的队伍,说一起买,也享受一样的优惠价行不?小伙憨厚地答应了。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核桃并不是太饱满,但想到多吃坚果有利于身体,我尽力挑些沉甸点的,就是少买些也是好的。因为这个维族小伙看上去很老实的样子,让我想起回乌鲁木齐的许多情景。这时,刚好有辆城管的车经过,叫着让小伙快走开,我们连忙做成交易,各自开心的离去......

     《秋天的况味》写得短小精焊,赏析中分析:自古文人多伤秋,能够将秋天的韵致写得平和、传神而又去除伤感的人并不多见。或许是先生“艺术的人生”的追求,他的《秋天的况味》散漫悠闲,却了无肃杀凋零之气。作者在行文中对自我的投射非常少,而是将秋天、将人生中的那些情趣慢慢把玩,不温不火地将文字吞吐而出,作了一次“无事”的精神漫游,从而展示的是一种审美的、智慧的人生形式。完全同意这份分析。能超脱出常人的条条框框,将秋天的韵味写得如此洒脱的,这就是大师吧。

 

 

       读完这本书,我会去买本《生活的艺术》来看,想更加走近这位大师指引的方向中去......






Amoy (2014-03-13 04:28:53)

这是一篇写于2009年3月的旧文,因为想写另一篇类似的文字就翻出来重温,感觉像是在读别人写的文章了。幸亏随手写了读后感,不然真有“事如春梦了无痕”了。记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吧。

予微 (2014-03-13 04:40:10)

我最近读林语堂的长篇《京华烟云》,因为他用英文写,由别人翻译的,读起来,总觉得有点别扭。

天地一弘 (2014-03-13 05:17:08)

谢谢Amoy的读书分享,我最近在读韩国《朴槿惠自传——绝望锻炼了我》,等读完了,也写点读后感。

岩子 (2014-03-13 06:39:19)

跟Amoy一样,也喜欢读散文。

第一次迈出国门时箱子里就装着一部中国经典散文集。

林语堂先生的文字也十分喜欢,但只读过他的一本《生活的艺术》。

欣赏,你的读书笔记。

Amoy (2014-03-13 06:43:39)

是啊,理解你的这种感受!《京华烟云》因为看过电视剧印象太深,原著反而没找来读。

Amoy (2014-03-13 06:44:38)

期待一弘的读后感,有时间也推荐些好书给我,谢谢!

Amoy (2014-03-13 06:45:54)

谢谢岩子的点评!你的译文佳作我也喜欢读。

雨林 (2014-03-13 12:17:45)

林语堂先生是民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之一。 福建是林先生的故乡,也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期待你更多的书评。

Amoy (2014-03-14 02:46:35)

谢雨林点评。因为生活在厦门,对林先生自然更有一种亲切感。他的初恋故事和处理方式也让我很佩服。厦门有过好几段跨越几十年却依然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有时间我转给大家看看。

海云 (2014-03-14 23:16:16)

林语堂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

海伦 (2014-03-15 16:41:18)

谢谢分享这本好书,来到美国后,读的中文书太少了,惭愧。我也很喜欢散文,林语堂也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