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为台德交往筑路搭桥

2014年6月15日德国《华商报》


 

 

            穿越大江大海    文化外交先行


               龙应台为台德交往筑路搭桥

 

                        

 

    611日本报记者应台湾驻德代表处的邀请,参加台湾文化部部长龙应台女士在柏林希尔顿饭店举办的记者茶叙会。曾经在德国生活、工作13年之久,回到台湾以后经常往返台德之间的龙应台女士,此次柏林之行为期一周,行程紧锣密鼓,收获很大,具有非同意义。


 

   在德国柏林希尔顿饭店记者茶叙会上


    出身台湾的龙应台女士,1974在美国留学,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毕业,1980年与德国银行家结婚,后离婚。生有两子,长子安德烈,次子菲利浦,2007年出版的《亲爱的安德烈》,是她与长子的通信结集而成。1988年迁居德国,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讲授台湾文学,1999年出任台北市第一任文化局局长,2012年出任台湾第一任文化部部长,龙应台是行走在文化界和官场的学者。

 

    上午10点钟,今年62岁的龙应台部长准时出现在记者面前,中等身材,短发、黑裙,宝蓝色长开衫,除了手中的一副深红色的时髦墨镜,上下没有一件首饰,和蔼、干练,主动与新老记者朋友打着招呼,喜欢用手势表达语句,英语单词时而夹杂在中文当中点缀表述。


 

 


    落座以后,她开门见山向记者介绍此行出访德国之目的和情况。按计划她先后与德国外交部会晤交谈,参访前东德秘密警察监禁政治犯的监狱所设的人权纪念馆、参访柏林流行音乐推广组织、参访柏林作家协会。

 

因为台湾与德国官方没有正式外交关系。出任台湾文化部部长两周年的日子里,她对文化外交更为重视。10日拜会德国外交部主管文化外交事务次长施坦莱恩先生,双方就台德文化交流、全球文化布局、两岸互动、人权与转型正义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互动热络。此次她与德外交部负责国际文化交流的次长见面,是台德政府至今最高层的直接接触,有里程碑意义,她表示,台法、台英的文化交流都很密切,希望台德之间可以在艺术、文资、文学方面有更深更广的互动,施坦莱恩对于台湾作为华人世界的民主“实验室”的经验累积表达高度兴趣,与她就转型正义及文化交流深度交换意见。

 

施坦莱恩早年就读东德神学院,曾人东德驻巴黎最后一任大使,长期从事德国文化外交,阅历丰富,从今年一月任命外交部次长,他对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书中有关国共内战的陈述及历史观点,做了很多提问,充分显示其对历史人文的重视,他深入探询台湾社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认同,并关心台湾三月份的群众运动是否也与这种身份认同有关。她指出,西方世界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中国,台湾是最重要的钥匙,而了解台湾要从文化开始。

 

针对台德文化交流,她向施坦莱恩表示,台湾过去较多接触美国的观点,对于欧陆、转型正义及具高度实验性的艺术表现,台湾相对接触的较少,而德国一定也可以从台湾经验里得到独特的亚洲视野,“台湾与德国之间可以建立常态性的机制,广泛进行文化交流。”她同时向记者多次强调,这一点对文化交流非常重要。

 

施坦莱恩向她介绍,德国总理府负责掌管德国国内文化,而文化外交、国际文化交流则全部由外交部主政,她当场表达希望德国外交部在进行亚洲文化外交大版图布局时,“能充分重视台湾的文化能量。施坦莱恩乐于见到德国与台湾更有创意、持续性的文化交流,他愿意更深入地了解台湾文化。

 

 

    在记者提到台海两岸交流时,她表示,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关系很密切,但是停留在民间层面,政府之间的联系至今很有限。她着重谈到66日,她在瑞士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签署合作计划,台湾艺术家将在此驻村工作。能亲眼观察实验室里发生的事情,感受全球科学家工作的气氛,与其他国家的数位艺术家接触,是“最前线的、拓荒式的”科学撞击,这与光靠阅读和影像所获得的经验有天壤之别。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成立于1954年,是世界最大粒子物理实验室,目前有21个会员,并有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此进行研究。出身台湾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也出席了仪式。


 

67日德国《法兰克福广讯报》14版以大篇幅,刊登了《日法兰克福广讯报》驻北京记者Mark Siemons采访龙应台的文章,Ein Händedruck mit dem Teufel》(《与魔鬼握手》),文章的引言中写道:“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经常和中国大陆以及自己的人民有争论,如今将来到柏林上一堂历史课:放松、温暖、谦虚,怎么说呢?”文中提到,台湾对于1947年到1987年间白色恐怖时代历史的反省,从“中正纪念堂”改名“自由广场”的园区,和2007年在美景成立的“人权博物馆”文化园区都是属于文化部执掌,龙应台表示,虽然有人主张彻底改变中正纪念堂的内容,但是对于一些仍感念蒋介石代表的那种方式和身份认同的人,她也有责任,因此我让中正纪念堂和人权博物馆并存,而不是拆除其中一个地方,只让片面的历史呈现。

 

 

    作家身份的龙应台更加名声远扬,是台湾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印象深刻的代表作品有《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在海峡两岸具有很大的政治影响;《人在欧洲》是龙应台在旅瑞一年的心路,她呼吁“白种文化”的绝对强势所造成的世界同质化倾向,“弱势文化”中的作家或许发出结合力量,发出声音,站在平等的立足点上;更喜欢她的《目送》78篇散文集,写她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是一本生死笔记,一个真实龙应台的深邃、忧伤、美丽。


 

记者有幸与著名大作家合影纪念

 

此次柏林之行令她满意,在她任台湾文化部部长两周年的任期里。在文化部的一本杂志扉页上她写道:“温润是台湾最珍贵的品格,人是散落一地的珠子,文化是串丝线,它是零散的、疏离的各种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遇通、忧戚与共的社群。”从中不难看出她对台湾的深厚感情、她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她身为台湾文化部行政长官的使命感。


呢喃文/图






司马冰 (2014-06-24 21:35:14)

佩服这位女中豪杰,超人也。

抱峰 (2014-06-25 01:40:18)

珠子用文化串線,很精彩。感謝呢喃的介紹。

Amoy (2014-06-25 02:13:15)
喜欢「目送」,谢谢呢喃分享
呢喃 (2014-06-25 09:52:15)

普通中透出与众不同。

呢喃 (2014-06-25 09:54:08)

呵呵,终于在照片里认识了,谢谢来访和鼓励!

呢喃 (2014-06-25 09:56:40)

落笔之前又重新看了她的作品,更喜欢她的《目送》。

海云 (2014-06-25 14:49:31)

喜欢读龙应台的文字。

杏子花开 (2014-06-27 00:58:00)

谢谢呢喃分享!

 

读过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作为一个母亲,她也是智慧的,温润的。

杏子花开 (2014-06-27 01:02:37)

 

平时见的常是茶话会。从这里我还学到了一个同义词,茶叙会。谢谢!

那张合影,呢喃明显比龙部长年轻漂亮很多哦。

呢喃 (2014-06-27 18:43:36)

这是台湾人的说法,别提了,那天柏林入夏以后忽然最热的一天,太热了,随便把披肩发挽了起来,呵呵,照相的时候忘记拿下来。

呢喃 (2014-06-27 18:46:06)

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少数女作家之一。

呢喃 (2014-06-27 18:47:18)

善于反思的母亲。

捷润 (2014-06-28 04:57:29)

读过1949大江大海,好书。

呢喃 (2014-06-29 16:57:55)

也有同感,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