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姊妹》: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读董桥的《旧时月色》,好几篇里从不同侧面提到张家姐妹,说的最多的是人在美国的充和:她的才情、灵思、大气、热心……渐渐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想法。

去当当网找,却被告知缺货,颇遗憾!虽是不情愿,也得暂时放下了。

上周进城,在KINOKUNIYA(纪伊国书店)名人传记书架的底层,偶然发现一本三联的《合肥四姊妹》静静地呆在那里,仿佛等着有缘人去拾起。拿起来慢慢地翻,未及付款便开始贪婪地读起来。

作者金安平是出生台湾的美籍华人学者,机缘偶得与四姐妹中最小的充和小晤,被充和老太太(当时已是八旬高龄)的才智吸引,及至了解了点滴充和的家世背景和另外三姐妹的生活,好奇心一发而不可收,历经数年、来往于中美之间,遍访相关人事史料方志,终成一部相对比较详实的、以局外人眼光看张家四姐妹的生活故事。

所谓四姐妹的故事,说起来也多是从采访四姐妹的记录以及张家的史料中取材,偶尔加上作者的看法抑或感慨;而书中的前半部——张家祖上发迹史、四姐妹父母的婚礼、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有关四姐妹保姆的详述,读起来需要相当的毅力去坚持,好在终有四姐妹的故事在书的后半部静静地等待,却也不负读书人的一番坚持。

且不去论张家的远祖,他们对张家或者说张家后代的贡献与影响,最直接地体现在原始财富的积累和权力地位的获得。古来穷人发迹最快捷的便是征战疆场,生死搏杀后获得封赐,从此光宗耀祖、荫及子孙。丘吉尔的祖上便是生生的实例,张家亦然。太平军的尸骨垒砌起张家的宅基,为日后的名媛公子们铺垫起一条通往自由生活的大道。

这些都只是背景而已,与张家四姐妹并无直接联系,除了为她们提供了富足生活的保障。张家四姐妹之所以各有才情、出类拔萃,更多得益于她们的父母——与世无争的典型士绅父亲和传统贤淑的大家闺秀母亲。父母遗传给她们的,除了端庄的样貌,还有静娴的性格、自强的品质与乐观的处世。

当然,如果仅仅是受到父母的熏陶与影响,作者大可不必不惜笔墨描写四姐妹的“干干”——保姆了。大家庭里本无太太亲自带孩子的传统,何况是结婚15年生下9个孩子(仅是成活的)的母亲。单是想象一下,都觉得这十五年对任何一个女人都不容易,因此也能理解这母亲的早逝了。每个孩子一出生都被交给奶妈“干干”带,很大程度上孩子的性格都与各自的干干相仿,比如四姐妹里的二姐允和、三姐兆和。一头一尾的大姐元和与四妹充和之所以例外,是因为各自被老人宠大:元和因为是长女,被张家老太太宠成家中九千岁;而充和被寡居的叔祖母(李鸿章胞弟的女儿)领养,大家闺秀的她悉心将充和培养成又一代大家闺秀,比其他三姐妹更德容工整的大家闺秀,也是中国历史上绝代、末代的大家闺秀。

总是在想,若元和没去台湾、充和未赴美国,会是什么样的生活轨迹与际遇。生命中一定有些冥冥之中注定的东西在左右命运。留在大陆的二姐允和和三姐兆和,更多因为各自的夫婿语言学家周有光和小说家沈从文,尝尽了人间冷暖悲凉。逆境中支撑她们的,除了旧时的回忆,还有新生的向往吧。

有些细节读起来让人感动:比如,文人沈从文对三姐兆和持续一生的爱慕与追求;二姐允和与夫婿每日两次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饮茶礼;大姐元和因戏结缘下嫁戏子的爱情壮举;四妹充和才不让须眉却不恃才傲物的虚怀。或许正是这些在扑朔中保持慧眼的明智,让四姐妹虽境遇不同却终可以笑对人生。

乱世与逆境,好比严冬寒霜,考验梅的品质,枯败的不过是杂草与温室嫩苗。腊梅经霜香愈浓,红梅傲霜绽花蕾。四姐妹的品质,犹如梅花,凌寒独自开。开在人生的每个季节,即使凋谢也“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海云 (2011-11-22 14:20:55)

我有时也想若我的伯父没去台湾,他的人生轨迹会不会跟我父亲相近?

老随 (2011-11-22 20:30:40)

现在想想,当时离开的那些人,虽然回国无门,至少能活得有点尊严,不必经历浩劫。

天地一弘 (2011-11-29 01:37:22)

人间,总有许多精华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生活的背景造就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高贵的品行,在云间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