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再论之《庄子“三言”猜想》

 

    有人说,庄子三言代表庄子文章写作的手法和技巧;我说,同时也代表庄子文章的内涵和意义。庄子三言命名其实是“方”和“意”的结合命名。庄子的“方”本身包含着明显的“意”。只看到“方”,不知其“意”,是因为不了解庄子造词的根本用意,实在是没有读懂《庄子》。或者说,庄子本用其“意”,后人却固化成“方”了也说不定。

(1)庄子“以寓言为广”猜测

    寓,居住的地方;又解,寄托:寄寓;寓目(过目);寓意(语言文字中所寄托或暗含的意思)。庄子曾说他的文章百分之九十是“寓言”。何为“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

    广,同“庵”,草屋。又解,四周无壁的大屋。又解,空间横向尺寸大小。又解,思路的开阔程度。广无际。

    “寓言”一词乃庄子所创造。此时,庄作为语言大师,参透语言、驾熟文字,故具备有资格玩耍文字,甚至贬抑文字,所以他说“不言”,只想画“圆”了。这个圆又如何表示呢?那么又不得不用“寓言”两字代之!“寓言”两字是“圆”的分音,“圆”是寓言”的和声。“圆”到底讲了什么哲学问题吗?那就是庄子所处在一个苦难的年代,对于社会、对于人生、对于生命的思索。庄子内心本有无数丘壑,却又能被他迅速摆平——格式化,置于无何有之乡与广莫之野。“圆”是“不分”,始卒若环,无始无终,无几无时,周而复始。尽管很无奈,仍可逍遥游。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周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应当不言,但又不得不言,只作“寓言”,寄希望于彼,彼可自行领会。文字是一种历时传播,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庄子以语言文字的方式,教我们去体会味外味、话外话,以跳出文字陷阱,去琢磨文字背后的东西。“圆”的深含意义极广,还要广开思路,认清哲理,通过自身的体会、历练、修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庄子“以重言为真”猜谜

    何谓“重言”?凡属于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重要人物(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庄子说他的文章百分之七十是有根有据,是有来头、有分量、有大益之言。这就告诉大家:我的话是真实的、不容怀疑的。

    我们都知道,庄子的确很崇拜老前辈孔子的。“以重言为真”还来源于流传的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孔子领着他的学生来到一个地方,让一个学生去化点饭食以充饥。这在当时是很平常、也很正常的一件事,但在今天遇到了麻烦。食店老板知道是孔子的学生,就要让他认一个字。这个学生看了很得意,那么一个高尚的字我怎么会不认识呢?于是说:“这是真善美的真!”老板说:“你认真,那就请回吧!”学生回去报告了孔子,孔子当然知道怎么回事,就说“认真了,就没有饭吃啊!”在旁的另一个学生听见后,自报奋勇再去会老板,他对老板说:“你这是鸡和巴两个字!”老板高兴了,赏给他们每人一顿美餐。

    在今天看来,这个学生的回答不免俗气。我小时候,“爹的个鸡儿,妈的个巴子”常常是用来骂人占便宜的。但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一般人来讲,却是高尚的。其实,“直”就是“一”,“八”就是“不一”,而且进入了从前的字典,只是现在被屏蔽了。不过,现在网络语言已经用了两个英文字母G和B来代替。道家重“生”,儒家重“礼”。这位老板俨然是生殖崇拜,甚至是性器官崇拜,与孔子的道德崇拜是两回事。道家鼻祖伏羲八卦的阳爻与阴爻不就是“一”和“不一”吗?

    现在,我可以请来庄子,我相信他是不会说我猜得不对的。

(3)庄子所谓“十九”、“十七”数之猜想

    庄子说他的文章十之有七是重要人物言论的“重复”(重言),庄子说他的文章十之有九是讲“圆”(寓言)。言外之意,庄子说他的文章十之有一是“直言”(卮言)、十之有三是“原创”,原创亦己言、自言(卮言)。然而,文章中我们分不出哪些是重言,哪些是卮言,也就只好混为一谈,这也正好是庄子的原意。

    我们只知道,庄子时而叙述讲理,重而非重,复而非复;时而描述说事,断而非断,续而非续;时而评论,无所待而游于无穷。难道不可以想象:重言,那不是人籁之言?寓言,那不是地籁之言?卮言,那不是天籁之言?

    百分之七十说真,真是“德”,真是“一”和“不一”。人之德,其任务是:讲“一”,同时讲“不一”;存人者自利,庸人者自涩;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互利双赢。百分之九十说广,广就是“圆”,圆就是"道"。道是本源性的存在,道无处不在。道的任务是:生之,续之,长而不宰。

    庄子主张“大道无言”、“道不可言”。“道”,是超越的无限,“言”,是世俗的有限。无限的世界不可能用有限的言辞解释清楚。或许在庄子的心中,以有限的“言”说玄妙的“道”本来就无意。所以,庄子的“卮言”方给人们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

(4)庄子“以卮言为曼衍;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猜想

    在战国、魏晋时代,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竹简”,木片称“札”或“牍”,普称为“简”。每简20言。每20简编缀一起叫“策”(册)。每10册裹卷在一起叫“卷”。不成书的只简插在一个圆形容器里,竹子的叫筒,木头的叫桶,陶土材质的叫卮。“卮言”就是插在卮里的简中的文字。

    又,受先秦时期重酒、好酒传统的影响,庄子以卮代酒,以酒喻言;生在方内,游于方外;超然物外,齐同是非。实际上,《庄子》卮言的确是如美酒一般让人品味,又使人神往的载道之言。难怪诗仙李白赞曰:“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卮言曼衍”是说“卮言”如流水“漫懿”而淌出。在这里,庄子还运用谐音、俗音的技巧,偷偷地放进去一个哲学思想:莫言。“莫言”是在“无为”之后的又一个发明创造。现代文人莫言捧回了诺贝尔文学奖。 “卮言日出”就是每天有言,非作严谨细致的论文,不作过多的修饰推敲,有似于当今网上随笔与杂谈。庄子参透了语言文字,明显地批判语言文字、贬抑语言文字,但又不是随意草草而为,而是“和以天倪”。天倪是天边的曙光,代表了前景、希望。“卮言”有如行云,读起来酣畅淋漓、美滋滋,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

    孔子传人朱熹称赞庄子:“才极高,眼极冷,心极热。”词人胡文英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其实,我说庄子:“居高性远化为神,继往开来情意深;冷眼朝阳观世界,零言贯注地球村。”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15 21:45:56)

《庄子》"三言"研究综述 

作者:张洪兴, ZHANG Hong-xing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刊名:天中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ZHONG

年,卷(期):2007,22(3)

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27条) 

1.张默生 庄子新释 1993 

2.高树海 解庄的金钥匙--《庄子》"三言"论 1997(1)

3.孙乃沅 庄子"三言"新探 19834.

6.郎擎霄 庄子学案 1924 

5.谭元春 庄子南华真经(评点)·人间世.崇祯八年刊本

6.孙以楷、甄长松 庄子通论 1995

7.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1983

8.王运生 什么是重言、卮言 1995(3)

9.曹础基 庄子浅注 2000

10.杨柳桥 庄子译诂 1991

11.钟泰 庄子发微 2002 

12.谢祥皓、李思乐 庄子序跋论评辑要 2001

13.李炳海 《庄子》的卮言与先秦祝酒辞 1996(1)

14.屠友祥 言境释四章 1998 

15.张小琴 试析庄子的言说方式[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

16.李孺义 论"卮言"--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 1997(4)

17.刘凤苞 南华雪心编(卷七).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刻本 

18.张梅 重估《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期刊论文]-东方论坛 2003(2)

19.徐克谦 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 2005

20.李定凯 闻一多学术文钞·周易与庄子研究 2003 

21.王丽梅 《庄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期刊论文]-绥化学院学报 2005(3)

22.颜世安 庄子评传 1999

23.朱哲 先秦道家哲学研究 2000

24.顾文炳 庄子思维模式新论 1993

25.白本松 先秦寓言史 2001 

26.谭元春 庄子南华真经(评点)·应帝王.崇祯八年刊本

27.边家珍 《庄子》"卮言"考论[期刊论文]-文史哲 2002(3) 

予微 (2014-09-16 05:14:45)

惭愧,只是对最后一段明白了少少。

问好圆老!您多保重!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16 19:24:03)

我从来不愿抄袭别人,但又从来不敢说“文学原创”。谢谢予微 !谢谢!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21 20:46:15)

庄子讲“三言”,其实推“不言”。“不言”意指于无字句处读书。庄子生于齐楚之间的宋国,习用楚语,并杂糅周边土语,故能运用当时存在而不统一的“雅语”和“俗语”,成全了他的有字藏音之天书————《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