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典经典…王财贵先生新州讲座纪实

本月22日下午,在新泽西中部的爱迪生中文学校,王财贵先生应环球先锋学院邀请,来当地做读中国古典经典的公益讲座。

不久前,环球先锋学院的院长Sally跟我说邀海外文轩共同主办这次活动,其实,Sally已经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文轩只是出了名义赞助而已。我当时看了Sally给我的有关王财贵先生的几篇报道,基本上都是中国大陆的媒体写的,对王先生提倡学习中国自己的国学很是推崇和欣赏。我对这种弘扬中国文化的事情当然是举双手赞成,于是,欣然成了主办方之一。

没有付出多少,却得以宣传我们文轩,我感到应该亲自过去捧场,也去听听王先生的理念和见识一下读经典的热潮。

先看看王先生的简介:1949年生,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曾师事隐者掌牧民先生、书法家王恺和先生,是新儒家代表人物、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入室弟子。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鹅湖月刊社主编、社长。国立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退休副教授,文礼书院院长,华山讲堂读经推广中心主任、华山书院院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王财贵教授是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会长,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1994年他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的教育运动,二十年来,他在台湾、大陆、美国及东南亚演讲1000多场,掀起了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风潮, 中华文化的再次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代儿童读经运动也被称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最大的文化运动。目前大陆已有超过五千万儿童在“读经”中受益;在台湾, “读经”的孩子已超过两百万;在欧洲、美国、澳洲加拿大和东南亚,也有成百上千的华人子弟正在通过儿童读经的方式学习中文,而且成绩令人瞩目。目前欧洲各地的读经学堂和读经班有二十余处, 北美各地的读经学堂和读经班也有十几二十个,其发展呈井喷趋势。王财贵教授不仅是一位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者。

我想象中王先生是一位老学究,算年纪他已经六十多岁的老先生了,可见到他,还是有点惊讶,他身着麻布衣,领头是那种传统中式服装的开襟领,很有些古典的中国学者的风范,讲话沉稳不啰嗦,条理也清晰。

王先生作为新儒家学者,对于儒家文化的核心主张及其在社会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表达得清楚易懂,他提倡的读经,即诵读经典、研读经典、践行经典的简称。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非常欣赏他的这个倡议,因为中国自49年之后,对于孔孟之道或者说儒家说学就不断地排斥直至文革期间的大肆批判,我们这一代缺少的正是这部分经典的学习。我听着他说四书五经论语中庸,倒觉得很适合我们这些人补习。所以,他的倡导在中国大陆很有追随者,可能就是孩子的父母们也觉得欠缺,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与孩子共同学习的机会。

不久前,我还被推荐去读一本书叫《静待花开》,作者与我来自同一个故乡,而且,我还注意到作者就是读经组织的负责人,王先生倡导的读经在我的家乡可见已开花结果了。

不过,对于,给海外的华裔孩子读中国经典,我还是保留着一定的想法的。

那天,王先生说完,有位从德国来的母亲说在德国办学教孩子们读中国古典经典的事情,她的两个孩子好像一个六岁一个九岁左右,都到背如流地在背诵《中庸》。似乎很说明她想说的问题,也就是小孩子越小越容易教。是的,即使是她那样的一对儿混血的子女,也可以把四书五经背的朗朗上口。可我一直想问她;再过十年,她可以问问她的一对孩子,对当年背诵的四书五经是否还有什么印象?我也很好奇。

介绍德国读经中文教学

我家的两个孩子的中文开始都是我教的,用的也是马立平的教材,教材到最后也触及了一些古典经典的片段,我还记得孩子们背诵三字经,我跟孩子讲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句。但学文言文一定是中文到了某个程度才开始的,今天,我问女儿还记得多少,她几乎一问三不知了。 

不过,我家那个上了大学的大男孩,对中国文化依然兴致很浓,在大学里拿了高级中文和亚洲研究等课程,可见我联合马立平的教材的中文教学在他身上是成功的。所以,我并不认同孩子小的时候就背诵四书五经才能学好中文,尤其是海外的这种大环境,对于出生在这里的小ABC们,中文始终是他们的外国语,而他们学英文,也无须从莎士比亚的文言体开始才能掌握英文的精彩和奇妙。

再说回过去的私塾,确实那时的孩子都背四书五经,但那个年代的科举制和八股文,留下的何止是迂腐!所以后来被废除也是有因可追的。

不过,再次话说回来,如果生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当中文是母语时,学习文言文,有那个环境,对母语的更高一个层次的深入和提高,绝对是有益无害的。只是,对于包括四书五经和所有老的书籍里的一些中国文化中的糟粕还是应该剔出再教给孩子们才是。 

总之,对于王先生提倡学习经典的理念,我赞成也欣赏,我自己也愿意多去读多学习。只是对于海外的华裔孩子们实施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难度,其实际的效果和益处也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是对于王先生如此热心费心费力充满热情的提倡国学儒学,弘扬中华文化,在这点上,绝对是我们海外华人学习的榜样!

从左至右:德国的中文读经老师、Sally、王财贵先生、海云和中文学校校长

小朋友们表演古筝






Sally张高荣 (2015-03-25 23:53:03)

      非常感谢您为活动做了大量宣传!正如我开始跟您提到的,我也是一个多月前通过一个微信群接触到王财贵先生的讲座的,您知道我是从事汉语教学和研究的,自认为这十几年还是做出了点成绩,听到完全不同的汉语学习理论,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所以我上网观看了能找到的所有视频,并且在网上阅读了能找到的资料。我一边看一边质疑,一边思考,最后我的结论是这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所以我邀请海外文选共同承办这次活动,有着拳拳赤子之心的您,欣然答应,并且做了大量宣传。 您对王先生的印象我非常赞同。但是您文中对于用诵读经典的方法学习中文持保留意见,我非常理解。也非常欣赏您这种坦诚客观评价的态度。但是我还是想就您文中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说得不妥周六跟您学太极扇时,您就拍我一扇子。Laughing

      当您看到德国怀仁老师的孩子能够背诵《中庸》时,您的疑问是他们十年后还记得多少背过的四书五经。 如果他们现在背了,从现在开始不再看这些经典,他们十年之后一定不记得了。 因为我刚开始接触这种方法时也有一样的疑问,因为我回忆我小时候背过那么多书,现在都不记得了,那这种方法管用吗? 您今天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顿悟先生为什么要从最经典的《论语》开始。如果背诵的东西浅显易懂,不用再反复品味,再不需要看,按照遗忘曲线,很快就忘了。 但是如果背诵的是经典,可以年年再读,每次读时,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理解和感悟都不一样。这样年年读,岁岁看,一辈子不会忘。所以,我敢断定,如果她的两个孩子现在如果会背诵了,以后又在合适年龄开始解经,反复品味。她一定不会忘。所以先生提倡从涵义最深刻最值得品味的论语开始。 我本来打算在幼儿园从《弟子规》开始的,一是《弟子规》中大部分规范和美国儿童教育理念吻合;二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论语》太长,《弟子规》容易上口。但是先生告诉我不对,要从《论语》开始。我现在理解了,《论语》背会了,年年可以拿出来学,每次都有新感受,《弟子规》就没这个必要了,所以只应该作为辅助教材。

      您文中提到您的女儿忘了您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非常理解,因为她从您教过之后再没看过,因为她我见过几次,可惜没听到她说过一句中文。我曾在您的文中看到,她喜欢以亚裔白人自居。但是,我在您的文章也看到,她曾经过得不开心,您也曾痛苦万分。在王教授在我们学院讲座的那一场,一位小时候随父母移民到美国的年轻妈妈非常激动,她提到她的一些华裔同学自杀,就是因为无法排解内心的压力。我个人觉得中华民族古典智慧和文化精华可能是解救良方。我也知道您的大儿子很有出息,也是您的骄傲!您也提到他的中文比较好,这会不会是中文好的结果呢。Laughing另一方面,您比较满意他的中文水平,所以也认为马立平教学法是成功的,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我一直很好奇,他能用中文写作吗? 

     您文中提到在海外的华人子女汉语是学不好的,这一点我不同意呀!因为在中国国内,也有英语学得很棒的!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唯一的,就是看哪种最经济、最高效。经典诵读法不仅只是解决语言学习的问题,更是顺带增长其智慧、开阔其胸襟、锻炼其意志,培养其品格,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我们打算大力推广这种经典诵读学习方法,我的第一个目标是,我们的ABC 可以在您的海外文轩用汉语发表作品!因为我太喜欢这个平台了,不希望她随着我们这一代老去!

海云 (2015-03-26 00:45:00)

呵呵,Sally,不会拍你一扇子的!Cool

再说说我的看法哈。我本来以为含蓄一点就过去了,看来还是得说的明了一些。

1)你小时候背的东西记忆深刻,和我疑问德国两孩子长大了是否记得,最大的区别在于:中文是你的母语,而中文是德国两孩子的外语!作为外语来学的语言,你不可能让他们年年读,岁岁看、常常悟。当然,我还得说明,悟性特别强的孩子有,但毕竟是少数。你想,美国幼儿园,即使你教孩子中文,孩子小可能很容易就学会了,中文的白话文还好,即使外面的环境不是中文的环境,如果是华裔的家庭,还有个家庭听说中文的环境,但如果是美国人的家庭,连这个小环境都没有啊。正如我们在中国学英文,我很小就学了,但是没有那个听说的环境,即使我英文专业毕业,第一次实习的时候,听纯正的伦敦英语,我连说了几句“对不起”,为什么?听不明白,分开来,每个字都懂,连起来就傻眼!中文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可能认识一些方块字,可是死记硬背的文言文,指望他长大了能明白,他不是生活在中文的环境里,他的思维第一个直接的反应绝对不会是中文!再说个例子给你听,我二十岁出头来美国,三十多岁时,做梦梦中的语言还都是中文,也就是说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每天白天上班都是英语的环境,可梦里依然用母语。这就是母语的力量!

2)说到我的两个孩子,他们各自对中国文化的距离远近,跟他们各自对世界的取舍有关,跟用中文教育无关,因为我用的是同一本中文书籍教他们的。正如他们后来的学习情况的差异,跟学校的教育无关,跟他们各自对同一个教育体系的接受度有关!我女儿忧郁症与中文的学习就更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了,这个在我的教育系列文中已有所阐述,我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我儿子的中文水平,可以这么说,把他放在中国的环境里,不需多久,就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包括中文写作。去年夏天,他去杭州学中医,中文的水平大大提高,可能是我在美国教他两本书也比不上的!总之,学语言得有语言的环境!这个我相信你慢慢会有体会,毕竟你刚来美国不久,时间越久,我相信你这方面的体会会越深的。

3)我并没有说华人子弟中文绝对学不好,至少我儿子就学得不错啊!他回国听说读(包括读中医的大学课程)都不在话下,写确实不如中国的孩子,但在这里的华裔孩子中算不错的。他这样的都属少数,学语言也是需要天分的!我曾经认识一个美国人,一口京腔说的比我还溜,但仍然,这些天才是少数。既然我们在说普及教育,需要考量的是大多数受教者。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能理解马力平老师对德国那位女老师和王先生说的话:我举双手赞成读中国经典文,但是我没法儿向孩子们的家长说呀!她说的客气,我文中写得也比较谨慎。但意思都是一个意思。

4)欢迎你们在文轩发文,大家都可以畅谈各自的看法,我不会偏袒任何一方,我自己的意见会一直保留,因为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成效也不可能短期显现,我也好奇将来的结果。虽说我不是十分乐观,但是我自己愿意多读经典,我本身是爱古典中文的,但我不会要求我的ABC孩子去死记硬背四书五经。Sally,你的儿子十岁来美,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但是,即便如此,相信我,再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他的英文飞速发展,而中文在萎缩,环境使然。即使十年后他忘了论语或者弟子规,他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值得你骄傲的人!

Sally张高荣 (2015-03-26 02:23:24)

        和您交流真是一种享受!人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咱们是文逢知己一篇不够,不吐不快!您周六还是拍我一扇子吧!Laughing

       1、关于母语和外语。“母语,一个出生以后,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母语一般是自幼即开始接触、并持续运用到青少年或之后;”所以,怀仁女士的儿女,汉语可以算作他们的母语,他们也被称作三语儿童。 我们在美国开双语幼儿园,就是希望培养这样的双语儿童。至于您说到的语言环境,对于我们的全日制幼儿园来说,孩子在不睡觉的时间,和汉语老师相处的时间不比和美国父母相处的时间少,所以在美国成长的美国孩子,如果是在双语幼儿园,汉语成为母语是可能的。 您文中提到您英文专业毕业,初次接触伦敦腔时一头雾水,那是因为您平时朝夕相处的英语老师不是英语母语者,我们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就有福了,每天和说着纯正普通话的老师朝夕相处,所以将来不会一听标准普通话就发蒙。 我有您有一样的经历,花了多少时间学英语还是赶不上英语母语者,所以这是我们到美国开双语幼儿园的直接动因!我们希望所以,我们也打算从两岁开始,开设全日制双语经典诵读班,您会和我一起见证他们的成长!

       2、关于汉语教学方法。 我们十多年来开发的一套汉语教学体系,获得了美国驻华大使馆、加拿大驻华大使馆、众多外企高管以及来自6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的认可,我们培养的很多外交官在经济、科技、农业商贸领域都是直接用中文交流的,我们自己也是引以为豪的,我也在不同场合把美国大使馆的推荐信贴出来证明我们的成绩。但是,我们决定在美国采用经典诵读法!这个决定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基于我十多年的从业经验判断。这会是一场美国汉语教学的革命性改变。

 3、关于我儿子。 我知道他的英语会突飞猛进。维持他的汉语是我推广经典诵读的主要动因之一。您会看到他继续在文轩用中文发表文章,还会引经据典。我会告诉他,我和海云阿姨打堵了,她说你以后汉语会越来越差。你是要阿姨赢还是妈妈赢。下次请您吃饭! 

海云 (2015-03-26 13:16:00)

行,咱接着说!

1)有关母语,我摘自维基百科:母语,或第一语言,有三种解释。一者为:一个出生以后[1],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母语一般是自幼即开始接触、并持续运用到青少年或之后;并且,一个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母语传授的;母语另一个解释则是一个人的民族语,并不一定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语言”,例如“母岛”、“母国”等,仅仅表示“根源”的意思,母语不仅仅表示为母亲对某个人说的语言,而是他认定的民族语。为了避免对多母语者的母语定义产生歧义,产生出的第三种解释为不借用其他语言进行(如翻译等方式)学习而学会的语言。(如婴幼儿看图片学习名词即为母语学习)

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一个有关母语的会议,并对母语作出了如下定义:“母语是指一个人自幼习得的语言,通常是其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2]

就上面联合国最后的定义,有一条重要的关键点就是“通常是其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所以,你说的那个德国小男孩有三种母语,就是错误的概念!他可以学十种语言,但只有那一个,他平常与大众交流并用来作为自然思维的语言才是他的母语!很显然,那是德语!这也符合我前面说的我来美国十几年后,自然思维梦中的语言仍然是中文,因为那是我的母语。自然思维表现在潜意识的梦中是最说明问题的了。再说个例子,我大学毕业,在一家美国的大酒店里做前台领班,我们前台的姑娘们来自世界各地,有一次,我和一个德国姑娘和法国姑娘一起上班,我们各自都有一个小金库放进办公桌下,之前,大家都在用英文交谈,然后是数一下确定金库的金钱数额,立刻,三种语言就出来了:中文、法语和德语!哈哈,数钱的一二三大家很自然都从英文转向了自己的母语。

还想说一点,因为你多次提到过,美国华裔的孩子很多相互间都说英文,不说中文,你很惊讶!其实,这么看就很自然了,英文是他们的母语,即使他们刚学会说话时可能最先听到中文,但是整个大环境都是英文的环境,造成了他们自然思维的方式就是用英文思维,故而交流起来自然就是用英文交流。这样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说这些ABC的孩子母语是英文的原因,思维-自然思维是关键!


2)说到我在中国读大学时的英文老师,如假包换是蓝眼睛高鼻梁的!:)他的祖父是大英帝国的子民,他的一口标准的伦敦腔和英国绅士的风度翩翩,是我对英国绅士最早的认识。我是学语言的,对语言的环境重要性深有感悟。实习那会儿,我跟着老翻译上任务,对于外宾的英文口语的不适应也是自然的反应,随着整天与外宾在一起,很快这个环境使得我的口语和听力突飞猛进!到我来美国时,基本上口语是不成问题的了,但是即便如此,我读书那会儿,与一个美国女孩子同屋,对她不时说出的俚语和一些青少年惯用的词语,仍然是一头雾水。还是因为这个语言不是我的母语!有了孩子之后,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尤其是语言方面,我最终承认,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我一对儿女那样的英文自然娴熟度!前不久我写的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提到我女儿帮我翻译我的短篇小说,就谈到这个问题。


3)对于你在海外推广中文,我十分欣赏也万分敬佩你的坚持!尤其在非华裔中坚持这个理念更是不容易,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还是那句话,时间久了,你会认识到,中文毕竟在海外属于外国语言,学外语的人数毕竟是少数。但是,我也想说:没有关系,只有有人愿意学,咱就用心地教,尽心尽力就好。

bxue (2015-10-28 00:13:54)

在海外读经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