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二代的文化传承

 

移二代的文化传承
文/融融
 
 

《星岛日报》副刊,2011年9月25日

海外的中国文化是随着第一代移民飘洋过海的,尽管努力地学习英文,参与主流社会的活动,穿上合乎潮流的衣服,适应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可是,中文中餐中国伦理和价值都潜移默化地留在血脉里,想做外黄内白的香蕉并非容易。轻而易举做香蕉的是他们的後代,出生或者从小在外国长大,接受西方教育的孩子,抵制父母在家里的影响绰绰有余。有的家长宁可让孩子做香蕉,把中华文化丢在一边,以利孩子在海外立足生根。移二代人如果从八十年代的开放算起,已经三十多岁了,从九十年代的移民高潮到现在也在二十岁以上。有的家长办中文学校,希望孩子不要数典忘祖,至少回国与爷爷奶奶能够用国语沟通,真正立志传授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屈指可数。

有一种观点认为,孩子一张黄面孔,必须优秀,在西方如鱼得水,才能不遭人另眼相看。但是,也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让黄皮肤的第二代拥有两种文化,才能在西方游刃有余,比只有一种文化的白人孩子更具竞争力。持这种观点的家长虽然不多,一旦落实在行动上,其结果往往是震撼人心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欧美文学系大四学生曹禅的父母就是一个例子。他们从小教育孩子热爱中文,写诗作词;把华人在西方土地上遭受的歧视和苦难,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和无奈毫无隐瞒地告诉孩子。曹禅记得坐火车时,父亲把啤酒都撒在铁轨上,以纪念早年华工的在天之灵。这个女孩在十七岁时出版了双语诗集,22岁创作了音乐剧《时光当铺(PAWN)》,集编剧(中英文双语全剧)、作词、作曲、导演于一身,演绎了华人移民的辛酸史和一个家庭的悲剧以及移二代的生命力量。此剧正在全球巡演。

我的朋友黄晓枫是个西洋作曲家,竭尽全力收集美妙的中国音乐,创作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让西方社会了解中国艺术。他所在的城市华人并不多,只能挖掘和利用一切现有的资源,鼓动西华大学音乐系的学生用中文演唱《黄河》大合唱,系主任罗杰指挥中国京剧演唱,并把正在学习西方音乐的中国孩子组织成《小云雀》乐队,演奏中国音乐。孩子们喜欢到他家聚会,因为总有好吃的食品。喜欢与黄叔叔交流,因为他是音乐知音。女孩韩爽要求妈妈买把好一点的小提琴,没有得到满足,黄晓枫则把自己的小提琴借给她,鼓励她刻苦练琴。我为中央电视台拍摄访谈时,黄晓枫说,我们的孩子能拉西洋乐曲,也能拉中华音乐,让外国孩子羡慕不已。他让我懂得,传承中华文化是多赢,于国,于家,于孩子,还告慰于在西方留下斑斑血迹的老华工。今年八月,黄晓枫被授予西华大学艺术系荣誉教授。

 






西山 (2012-03-06 23:42:58)

是这样,如果能拥有两种文化或更多,在哪儿都是优势。白人的孩子,如果是欧洲移民的移二代,也有些拥有两种以上文化,只不过一种常常是西方文化的亚文化而已。

海云 (2012-03-07 01:26:29)

这个命题我辈一直在摸索中,可能离总结还有短距离,时左时右,总是在摸索中前行。

henrysong (2012-03-07 07:20:57)

两种文化,终归会有主客的问题。既然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将来的家庭与事业估计也是立足美国,还是要承认美国文化主体的事实。但这并不等于放弃中国文化,相反,如果能继承中国文化,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日益上升,对孩子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益处,无论与同辈的美国孩子还是中国孩子比,都具有竞争优势。作为华裔父母,既然我们有跨两种文化的先天优势,岂可浪费啊!

抱峰 (2012-03-07 07:34:46)

这个问题提得多好呀!

在文化上有人完全西化,有人东西合壁,在所难免。

我意,先进取代后进。因东西方都有先进与后进,所以,华二代,华多少代,合壁为最大可能。

进一步说,美国原本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融合之路为坦途。或许将来某一天,中华文化特征

的文化成为美国文化的主流,至少占相当重要的地位。理由:中国人多,移民必多;中国文化的凝聚力;

强大国力的影响(如同现在美国文化的大举进入)。

中国复兴的影响,不可小视。

一切皆有可能。主脉大体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