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毕业照谁拍的?有图有真相了

前几日贴了一篇文章(大学毕业照 俺们更土):当年浙大的毕业照(局部),并让大家“辣子鸡丁,辣子鸡丁,辣子里面找鸡丁”(找找阿立看)。

微信群里各个系群更热闹,不断有人问和回答:“肿么拍的?”,“谁拍的”,“什么时候拍的?”(1982年7月5日上午),等等。

当时阿立得到的回答是:“光仪系研发的设备拍的”,也老老实实地如实报告博客朋友们和阿立嫂了。

今天又收到帖子,是转发“网易新闻”(全文和链接见下)的:原来是沙祖芳先生拍的。沙先生还健在,1925年出生的。

微信群里先报告。

阿立嫂亲切的问:“那以前说是光仪系拍的?怎么回事?”

阿立(诚惶诚恐):“俺问谁去?”(You ask me, me ask whom?

阿立嫂的弟弟(也是浙大78,不同系)英明的指出:“这种照片光仪系能拍出来吗?”

阿立(恍然大悟):“拍成光头还差不多?!”

以下省略500字。博客里光仪系的朋友请砸砖(南豆腐砖)。

2015年11月6日(阿立加注1):微信上光仪(科仪)系的同学们不服气呢。在说就是光仪系研究的新设备,加暗室制作的。云云。还有说只是叫了大华照相馆的人帮忙拍,但名字不是沙老爷。云云云。

照片和人都是真的。到底谁拍的?阿立也搞不清楚了。(阿立的来源,包括转贴,都来自在杭州的浙大同学) 

2015年11月6日(阿立加注2):学工程的就是比较较真,米国佬也这么认为。电台里(播音员之间)和生活中常听到如下的对话:
A:30不对,是28.5。。。这样那样
B:你(肯定)是工程师! (You must be engineer!)

微信上除了继续光仪系的讨论外,下面这个严重工程师而且严重正确:
“13.5米肯定不对。当时的目测至少有30米。。。”

阿立的记忆如果可以做旁证的话,赶脚也不止13.5米。到底是30米,还是35米?或者45米?要工程师来算算。

特此存照,童叟无欺。

 

 杭州一老大爷给浙大拍过超长毕业照 共计两千人

网易新闻:http://zj.qq.com/a/20151105/011683.htm#p=2)

昨天,本报收到一份读者来信:“浙大这张2000多人的毕业照是我拍的,沙祖芳,我还在,我今年已九十一岁了。浙大历届毕业照,都是我拍的,当时这一届,人数算是最多的一届……”

沙祖芳,1925年生,杭州人,原大华照相馆摄影师,一直干到退休。

昨天下午赶到大关南八苑,沙大伯端坐在客厅里,面色红润,眼神有力,根本看不出已经91岁。

他是当时杭州最有实力的大场面摄影师。杭州当时四所大学,浙大、杭大、农大、医大,都找他拍集体照。

1982年夏天,浙大再次邀请他去拍毕业照。他带上徒弟,扛起设备,来到玉泉校区。

回忆起当年的拍摄过程,沙大伯说,最有意思的是排队。“2000多人呢,场面很大的,当时的工具就是桌子凳子,一排一排站上去。总务老师和体育老师都在帮忙,先计算出有多少人,需要多少桌子凳子。

“我设计排6行,最前面一行坐地上,第二行坐凳子,第三行地上站着,第四行站在凳子上,第五行站桌子上,最后一行呢,桌子上面放凳子,然后站在凳子上,哈哈哈哈……”沙大伯昨天一边说,一边大笑起来。

“全校有18个系,一个系有多少人,他们都告诉我了,排队的时候,一个系一段,排成18段。不这样拍出来会乱套的,人太多了不好找的。”

最后,整个队伍排成弧形,机器就在弧形圆心。机器离人13.5米远——这一点沙大伯记得很清楚——拍照的时候要转动,“就这样,呜呜呜……转过去,跟扫描一样。”

“当时学生很闹的,很高兴,嘻嘻哈哈,我一喊开始了,大家都看过来了,然后我边拍边跟他们讲‘已经到你们这了’,原本嘻嘻哈哈乱套的的一下子严肃镇定起来,直盯盯看我这边。”

对焦过程很快,“咔嚓”过程很慢,一次拍摄3分钟,共拍了两次。

“因为人多,有一部份来自之江校区,没有返工余地,只能一次性百分之百完成,心里确实有些紧张。当底片冲洗出来一看,总算放下这颗悬着的心了。”

最终从两张胶卷里,选了1张更好的,洗了1张。那时照片冲印价格是按英寸算的,1.2元/英寸。这张毕业照有50多英寸,差不多要60元。“比我工资还高。”他作为杭州一流摄影师,当时一个月工资48块5。

当然,校方最主要是想用来存档,没有每个人都发一张的意思。这惟一一张照片现在珍藏在浙大档案馆。

沙大伯谈到当年用的“机器”。

“这个机器很老很老的,很大很高,有这么大——”大伯腾出手,在半空横竖比划,大约一台14寸老式显像管电视机大小。

“机器是几十年前美国柯达公司生产的,机器很贵,是单位的,听说要用金子买。有长焦、中焦、短焦三组镜头,分别有三套齿轮对上。机器坏了还得自己修……”

沙大伯也聊到了当年拜师学艺的过程。

“我没上过大学,那时也没有摄影专业,就是拜师学艺,跟着杭州活佛照相馆的师父学拍照,学了3年,学出后就到了杭州大华照相馆工作。”

师父教了他3招:摄影、冲洗、修饰。修饰最实用,年轻人很喜欢。“比如脸上有痘痘,可以点掉。皱纹也可以点掉。”沙大伯摸了摸额头,“这就跟现在的美图秀秀美颜相机一样,可以把照片修得很漂亮。”

沙大伯用得最多的就是修饰,这也赢得很多拍照者的欢心。那时候,来大华照相馆拍结婚照的年轻人特别多,很多新娘子点名要他拍。

今天,几乎人手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拍照。沙大伯曾工作多年的大华照相馆,也像柯达公司一样,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年的大华照相馆原址不远,就是号称亚洲最大的苹果旗舰店。最新的6S手机摄像头1200万像素,只要按下一键,就能拍摄360全景。







春阳 (2015-11-05 15:32:52)

那时候的确不容易。记得我们系的照片也是分段拍的。

杭州阿立 (2015-11-05 17:55:41)

是啊。三十几年变化巨大。

梅子 (2015-11-07 22:46:04)

勾起了关于1982年的记忆,我们1982元月毕业,穿冬装,看起来很笨重。。。那时真穷。。。

杭州阿立 (2015-11-08 01:33:31)

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