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 州 往 事

     贵            

 

 1970一一1978年我们在贵州省贵定县沿山镇附近工作、生活,那儿属黔南苗族、布衣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一、工厂地势险峻          一九七0年毕业分配到了某三线工厂,工厂完全是根据林彪的战备思想而建的,"靠山、隐蔽、分散",人们称之为"羊拉屎"。一个车间在一条山沟里,整个工厂隐没在丛山峻岭之中。贵州的盘山公路令人惊魂,看过电影《四渡赤水》和《二十四道拐》的人,想必对盘山公路并不陌生。我们最美的青春年华就是在这儿度过的,在大三线为国防建设而努力工作,同时也在这儿生儿育女。

虽然人称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但我们全厂员工連家属几千人生活得有滋有味,至今回想起来仍是别有滋味。

 

 工厂自成社会        一个工厂就是一个小社会,自己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食堂、浴室、豆腐坊、商店、医院等等。那个时期全国都用各种票证购物,而我们那儿除粮票、布票以及豆腐坊发的豆腐票外,其他都不用,也没地方去用。厂里职工下班后,与家属一起学习"南泥湾"精神,开荒种地、养鸡养狗,绝大部分人家蔬菜能夠自给自足,只在"赶场天"到小镇上向少数民族买些鸡.鸡蛋等。厂里经常派人到广西、湖南等省()想办法搞些猪肉及其他副食品回来供给职工。
    
工厂里绝大多数职工来自五湖四海,从厂领导到普通职工,大家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即使是一个刚进厂不久的学员工生病了,都有厂领导到宿舍探望。当时厂里就如何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对领导干部规定了若干条"必访"要求(即在什么情况下,分管厂领导必须到职工家中或宿舍探访)。我记不全了,只记得有:"职工本人或家人生病必访""家庭不和必访""职工家属来厂探亲必访""职工情绪低落时必访""邻里有纠纷时必访"......正是因为这些"必访"的落实,
全厂职工虽然远离家乡、亲人,生活在这偏辟的山沟里,但在这温暖的集体里,大家亲如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时为了按时完军工生产任务,差不多每个季度都要组织"会战",全厂职工都满腔热情地投入,当完成"会战"任务时,大家别提是多么高兴了,胜利的喜悦把"会战"时的疲劳冲得烟消云散。所谓"会战",就是为按时完成生产任务而加班加点,但不给报酬,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但那时三线人就是那样心甘情愿、劲头十足,这就是70年代的精神、价值观吧!

工厂也有文化生活,经常放露天电影。每次至少放二部电影,放到凌晨,并且与周围工厂"跑片",人们乐此不疲,坚持到最后。每次放电影,厂里的人们像过年一样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家属、孩子们早早就拿着凳子去占位子,有来不及回家拿凳子的,就用粉笔在地上画个圈子,圈内写上"有人坐",这就算占位成功,有调皮的孩子常将""字改成"",从而变成了"有狗坐",令人忍俊不禁。有时,厂里也办文娱晚会,值得一提的是:厂里工人基本来自全国各地,但也有贵州本地的少数民族转业军人,人们称之为"老转",“老转”中也有多才多艺的,他们会上台跳芦笙舞,边吹边跳,很受欢迎。

 

三、少数民族风俗            我们厂周围有苗族和布衣族,我们与少数民族接触一般是在“赶场天”(赶集)向他们买东西,他们会说常用的汉语,衣着一如电影、电视剧、画报中,但没有那么光鲜亮丽,苗族人正常以黑色、青色为主,他们的衣服是不洗的.脏了就放在染缸里染一下,所以看上去色质较重,每家都有染缸,可能是染料质量差或是工艺太简单,被染过的衣服都会掉色,因此苗族人身上都有染料的颜色。苗族人很朴实,如果你到他们家拜访,他们一定会请你喝酒,并且一定会让你喝醉,否则他们便觉得对不起你,没有让你把酒喝足。春节到苗家拜年,不是请你吃糖果、糕点,而是请你喝一杯酒。苗家女生孩子后,男人一定要到十字路口等人经过,等到第一个经过的人,便拜为孩子的干爹/干妈,不可不接受,否则孩子若夭折,罪过全在你

你若与苗族人发生争执,你骂他祖宗八代他都无所谓,却不能说"你个老苗子",苗族人非常痛恨别人说他是"老苗子",你一说"老苗子",他立刻急眼,即便是夫妻之间也不能说,厂里有一对夫妇,因男方说女方"老苗子",犯了禁忌,妻子立马回家把娘家一大群人搬来,纠缠了好一阵。厂里工人经常背后议论"老苗子"长,"老苗子"短,但真看见苗族人走过来,吓得立刻闭嘴。都说苗族人不洗澡(一辈子只洗三次——出生时、结婚时、死时)、不洗衣服、女的穿裙子但内无内裤,我没深入考证过。但有一次我到浴室洗澡时,看见一位苗族女坐在更衣室,浴友告诉我,是他丈夫请邻居带她来洗澡的,她起先不肯来,好不容易被劝说来了,却坐在那儿不肯解衣就浴,邻居劝了也没用,邻居只好自己去洗了,等我洗后出来,那个苗族女还坐在那儿,等邻居出来后,就这么回家了。 那时苗族人一般都没什么文化,向他们买东西时,他们不会算帐,通常是蔬菜按把卖,鸡按只卖, 鸡蛋按串卖(每十个鸡蛋用稻草捆成一串),不用秤称,如果买几样东西,需要每样东西分别付钱。也有一些精明的苗人,但他们只会简单的加减法,一般不会乘除法。一转眼我们离开那儿己30多年了,我衷心希望新一代的苗族同胞文化、文明程度有大大的提高。

      说到苗族人的风俗,不能不说"对歌"。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苗族青年男女都要对歌,他()们先通过目测,认定年龄相仿、相貌相配之后,随后用清脆的苗歌"盘问"对方,一问一答,源源不断,用歌向对方表示爱慕之情,这在“蝴蝶泉边”,“刘三姐”中有精彩的表达,不用我赘述。我要说的是:有一位知青同志,他不晓其中利害深浅,只觉得好玩有趣,自已也会唱几句。于是就与一位苗族女青年对歌起来,结果人家认真了,而他却认为是玩玩的。人家苗族女的族人整亇寨子锣鼓宣天地来了,他吓得躲在宿舍里,关紧门,坚决不出来。然后从门缝里传出纸条“宁死不娶”,哪那成啊,几天几夜地被围着敲锣打鼓,事闹大了,最后还亏当地领导出面将事情平息.

 

  贵州十八怪    

 

我记不全了,都是厂里人自己编的:
1.
抱着儿子谈恋爱。(对歌后,女方问山里跑,男方追去。如果来年女方怀孕了,男方才肯和她谈恋爱、结婚,所以贵州老大不当家.)

   2. 草帽当鍋盖
3.
这边下雨那边晒

 

 4. 石板当瓦盖    

 

5. 称勾子当耳环带  

 

 6. 鸡蛋论串卖。    

 

7. 面条象裤腰带      

 

8. 三个蚊子炒一盘菜(贵州的蚊子大而呆,不咬人)        

 

9.姑娘象老太,老太象妖怪。      

 

  10,火车没有汽车快,人比汽车快(汽车转盘山公路而人可直接爬山)
11.
头上缠着裤腰带

 

    ……                   
一九九八年我们故地重游,青山依旧在,但工厂的辉煌不再,一部分迁到湖北荆门,一部分搬到了湖南洪江,其余的都到贵阳去了,只剩下老弱病残依旧在倒闭的工厂宿舍里开门见山......

 

 

 

 

 

 

 


 

 

 

 

 

 

 

 

 

  

 

 

 






一刀 (2015-12-10 01:26:27)

由此看来,人们的欢乐并非因物资匮乏而减少。

海云 (2015-12-11 13:07:54)

中国真是大,民族多,各地各民族的风俗都不一样。

杭州阿立 (2015-12-11 17:28:09)

与云南十八怪很多一样呢

兰芷清芬 (2015-12-13 02:00:13)

云贵地理位置接近,民俗也相近:)

兰芷清芬 (2015-12-13 02:01:06)

感谢光临!

兰芷清芬 (2015-12-13 02:02:14)

向全家问好!

Amoy (2015-12-16 09:31:13)

小时候如果不听话,老人们只要说“把你送给苗子去”,小孩子们个个都乖乖的了。我小时候最怕所谓的“尖尖苗”,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同在贵州生活过的人,握手!

兰芷清芬 (2015-12-20 06:50:35)

握手!有老乡的感觉呢。

popmouse (2016-02-18 09:11:53)

娓娓道来,脉络清晰,让晚辈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当年的生活。现在虽然物质更富有,但是精神上却感觉更加难以找到满足,比如过年也愈发找不到小时候的感觉。贵州十八怪真是很有意思,第一条是要求先有孩子才结婚吗?

兰芷清芬 (2016-02-18 10:34:57)

是的,要先有孩子才结婚。因为少数民族地区人烟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