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陈妈 - 儿时最亲的人 (上)

看到百草园的《我的父亲母亲》博文,里面提到了儿时的保姆。想起去年阿立也写了回忆自己保姆的文章(万维博客)。万维博客暂时不打算再去了。那篇文章却是用心写的。也搬来文轩吧。

先贴上集。

追忆陈妈 - 儿时最亲的人 (上)

蒲松立

往事如烟。大浪淘沙,时过境迁。往事又岂止是烟。涓涓细流亦自跨州越县。一路上,不经意的,随处泛起些浪花。它们是小溪一路所见的喜怒哀乐?又或是对过去之追忆感叹?大约什么都不是。即或有什么意思,有谁知道?下里巴人也好,文人骚客也罢。或置之不理,或吟诵感叹,也都是依照各自意愿而已(千人千解读)。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年过半百,几近花甲。老眼昏花,记忆衰减。时常记不起来几分钟前想做什么事了。旧时境遇中的人,却总有一些,时不时的,不经意间灵光闪现。心境多少有些触动,却未必去深思。真要去想时,又音像模糊,记不真切了。


其实清晰或模糊,也没什么要紧。都只是一种表述,一种感怀而已。假作真来真亦假,情到深处只关情。人生短暂。岂只往事如烟。感怀,追忆,也终究只是云烟。一如欢笑开怀,想笑即笑。又似伤感落泪,该哭则哭。都是,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段追忆,主要是写给自己。同时写给一个和陈妈也有交集的中学同学。(据她所言,还写给她的妈妈和妹妹看看。)


(1)陈妈两三事

陈妈记得是绍兴人,但不确定。老家似乎没有直系亲人了。好像是奶妈还没走的时候,陈妈就已经来我家了。


陈妈慈眉善目,轻言细语。记忆中话也不多。不像邻家的几个保姆,嗓门大大的,又特喜欢唠叨。以致于现在要回想陈妈的说话,反而不如邻家的几个保姆清晰。陈妈离开的早,恐怕还是主要原因。


阿立从小和陈妈粘在一起。晚上睡觉也是跟着陈妈。理所当然的,陈妈是最亲的人。


陈妈喜欢喝点小酒,应该是绍兴黄酒吧。从小抱着阿立吃饭喝酒。时不时用筷子沾一下酒,给阿立也尝尝。阿立一直都喜欢喝点小酒,确实有点“偷跑”了(至少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多年后母亲解释说,陈妈相信“小孩子从小沾点酒,以后发高烧不会抽筋”。这肯定没有科学根据。父母未必信,但也没有反对过。小阿立出生后,阿立也照本宣科。喝小酒时,时不时也筷子沾点酒,给小阿立尝尝。不知是否因此,他的酒量比弟弟好,也更喜欢品酒。小小阿立在美国出生,就“全盘西化”了。21岁前没给他沾过酒(20岁时他和大学同学去加拿大,第一次喝酒,晚上住旅馆)。他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真的抽筋了。手忙脚乱的开车去医院急诊,幸好没出大事。当然不能以此来证明陈妈的“理论”是对的,否则就是微信上泛滥的养生忽悠党了。


陈妈在阿立家时的事,记忆多数抓不准确。刻骨铭心的,却是陈妈的离开。在《从为人父两三事。。。聊开去》那篇博文里,已经提到陈妈的离开。原因根据母亲后来的解释,是怕别人指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陈妈走的那天晚上,阿立无论如何不肯睡觉了。大哭大闹,真有世界末日的感觉。后面细节记不清楚。依稀记得的却有点不好意思写出来了。(几十年来总是不知不觉的突然会想起陈妈离开的那晚。)


美国一句俗话有些道理(大意是):无论你觉得今天是最倒霉的或者这是你这辈子碰上的最霉运的事,这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也不是最霉运的)。反之亦然。


阿立的更“霉运”是被送去幼儿园了。插班进了中班。全托。只有周末才被接回家(这也没有保证)。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是生病了,周末不能接回家(不知是因为生病还是因为父母忙)。父母来看,阿立想哭,却不敢。阿立也许本身就是内向的人。从全托后,更成了一个极度内向的人(那篇博文提及过,直到下乡插队才又苦中作乐,开朗起来)。


(2)陈妈离开之后的两三事

家里都把陈妈当自己人。要让陈妈走,必得要帮她找一个好人家。怎么联系的不知道,总之是找了一个好人家。是一个军人家庭。记得阿立也跟着去了他们家。离我家不远,也在柳浪闻莺那一带。从兰陵别墅出门沿着西湖往左走,过了钱王祠(曾经是动物园),往左转。大约没几步路,就是陈妈的新家了。


叔叔阿姨那天记得都见到了,很和蔼。小孩有几个,记不清了。只记得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小姑娘。


可想而知,知道陈妈在哪里,阿立有机会就会往那里转悠。或者自己一个人,或者带着一帮小孩子。上小学后,阿立虽然很内向,那只是对“大人”们。兰陵别墅里是个孩子头。

 

好几次在陈妈新家门口玩,希望陈妈会正好走出来撞见。多数时候是失望而归。


有一次,好像是一个人又去了。百无聊赖的围着门口的一棵小树玩。阿姨正好出来,看见了。还认得,说:“这不是小立吗?”就把阿立叫进家里去。和陈妈见面撒娇的细节不记得了。依稀记得阿姨还给吃的东西了?


还有一次阿立带着一帮孩子在柳浪闻莺玩耍。有意无意的也是期待偶尔会碰到陈妈。皇天不负孩子心。那天真的碰到陈妈了。记得那是叔叔家来了几个客人,一起来西湖边走走。陈妈陪着众人一起走。阿立自然又粘上陈妈了。陈妈半是没招,半还是心疼阿立的。自己掏钱,带阿立去买了一根冰棍。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其实哪里有孩子碰上最亲的人,还吃了冰棍幸福呢?


这件事也是几十年仍记忆清晰,时而记起。


写到此处,仍是泪眼婆娑。就此打住。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追忆陈妈 - 儿时最亲的人 (下)

 

 






百草园 (2016-04-15 21:12:40)

呵呵,阿立,好文章都搬过来,看来要让孩子从小尝酒,至少发烧不抽筋呢Cool

杭州阿立 (2016-04-15 23:50:58)

呵呵,阿立这个“孩子从小尝酒,以后发烧不抽筋”的实验结果,比微信可以稍微多微信一点吧?Cool

若敏 (2016-04-16 03:29:24)

阿立的好酒量原来源远流长。

杭州阿立 (2016-04-16 13:19:25)

从小学起,从小做起Cool

予微 (2016-04-17 03:57:14)

痴情的小阿立。

可惜孩子都大了,没有机会让他们沾点酒。:)

杭州阿立 (2016-04-17 10:36:33)

机会还是有的,只是输在起跑线上料Cool

予微 (2016-04-18 05:19:24)

现在他们很能拒绝酒精,这让我很安慰,大学里酗酒的同学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