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杂志七月发表融融长篇纪实斯波坎华人故事“代代接力----将中华文化的旗帜插上美国土地”(原稿全文)

传递文化接力棒

----美国斯波坎华人的故事

 

融融

当初来美国,留学也好,移民也好,从来不曾想到等着我们的还有一场文化保卫战。我们只想学好英文和专业,进入主流社会,过上中产阶级的小康生活。然而,我们怎么改变,也改变不了黄皮肤黑眼睛,怎么改变也改变不了血液中流淌的中国文化基因。某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就是这种被我们留在身后的古老文化,却给我们的生命加码,活得更加丰富,更加有竞争力,更加如鱼得水,并且成为珍贵的财富传给后代。斯波坎华人的故事就是一个证明。

Spokane (斯波坎市)在华盛顿州的东面,大河穿越,高山起伏,粼粼水波与灿烂的阳光落在绿油油的山坡上,交相辉映,七彩飞扬,其天然之美,一年四季,野营,划船,狩猎,滑雪,其他大城市恐怕未能望其项背。斯波坎又是华州仅次于西雅图的第二大城市,凡是大城市中的各种设施,也应有尽有所。好山好水有其独特的性格,低调淡定,淳朴憨厚。一九七四年曾在这里召开了世界博览会,很多西雅图的人都不知道,重洋之外的中国人更加闻所未闻。有个台湾移民在斯波坎住了三十多年,告诉我说,以前除了讲广东话的教会有些活动,其他场所从未见过华人结社聚会的活跃身影。当中国移民潮汹涌而来时,斯波坎好像世外桃源,屈指可数的留学生分散在几所大学里。在斯波坎要找中国人好似海底捞针,中国餐馆里也聚积着洋人的面孔。一个大陆留学生清晨在斯波坎的公园里练习太极拳,附近民众竟然看得莫名其妙,向警察报警,怀疑这个外国人精神不正常。要不是人口统计有了官方的具体数字,这个数字,两千多,仅仅是其他大城市华人总数的一个零头。这里的华人就像生活在中国文化的孤舟中。

这种状况在2001年出现了转机。斯波坎的食品银行从西雅图借光,邀请北京舞蹈学校的学生来斯波坎义演。演出结束学生们再去波特兰,不幸途中出了车祸,有死有伤,留在斯波坎的医院抢救。消息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开去,潜伏在海底的华人纷纷冒头,去医院探望,举办筹款活动,联系住处,送吃送穿。相见恨晚,胜似亲人,款款情意,令人动容。这些华人后来成为斯波坎华人协会的第一批成员。2001年的感恩节,斯波坎历史上,第一届华人联欢会在一家中国餐馆举办。2002年春节,华人协会举办饺子宴,唱歌跳舞,都是家乡的旋律。2003年春节,华人协会有了自己的舞蹈队,尽管只有三个舞蹈者,但是歌舞并进,登上一所大学的舞台。这场演出犹如一块石头扔进沉默的大河,吸引更多华人出头露面。舞蹈队长宫江清来自芝加哥和亚特兰大,随着夫婿的工作变化来到斯波坎,连声大呼“白区!白区!”,一块未开垦的文化荒漠。斯波坎的华人其实并必放弃自己的文化,春节吃饺子,中秋吃月饼,也是根深蒂固的,只是默默而行,自己享受而已。直到登台表演时,这个社会才突然惊醒,那些分不清中国和亚洲的区别,怀疑中国有彩色电视的芸芸大众,终于对这群来自文明古国的少数民族刮目相看。

 

(1)艰难垦荒

宫江清担任华人协会主席十多年,想把大城市的模式搬过来,遇到了重重困难。主要困难是没钱没地没人。华人协会成立时,一分钱的经费也没有。第一次春节联欢是三家中餐馆提供的免费食品和场地。活动场地是哪里免费就去哪。人源是最困难的,象芝加哥,亚特兰大这种大城市,百分之十的华人出来参加活动,就有几千人;而在斯波坎,能有百人出来就是大场面了。宫江清开玩笑地说,在“白区”垦荒,就得从游击战开始,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当然,麻雀虽小五藏俱全,很快华人协会就正式注册了,内部也有分工,大家用的都是业余时间,本来准备每年搞一次春节庆祝,犹如四面楚歌,只能改为一年小庆,两年大庆。

宫江清的家,也是华人协会办公室,跳舞在那里,开会在那里,请客吃饭也在她的家。丈夫白立军被差来差去,跑腿,搬运,拍照,上台唱歌,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舞蹈队没有服装,向大城市借,支付五美金一件的租费,从亚特兰大运过来。然后根据不同的身材,自己修改。儿子童言戏语,对妈妈说,妈妈,你要在斯波坎创造一个中国城。可不是嘛,所有的道具,服装,折叠桌椅,等等,都放在这栋房子里。丈夫姓白,妻子姓宫,这栋房在华人中被称为著名的“白宫”。

第一批三人舞蹈队的演员之一李京,也是随丈夫搬来斯波坎,起先是宫江清的邻居。两家相邻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各自买了房子。李京的丈夫文波成为华人协会的网络大管家,并为每一届春晚的主持人。两个女儿相继在斯波坎出生,进中文学校读书,参与各种活动,与华人协会共同成长。夫妻都在IT行业,竞争激烈,压力很大,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今年春晚李京参加成人舞蹈队跳舞,女儿们进入少女舞蹈队,文波当主持人之外,还有参加男生小合唱。排练了将近一年,每个周末都要抽出半天。文波想把小合唱免了。李京说,我们要求孩子传承中华文化,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否则就没有说服力了。今年他们全家都上了春晚舞台。

因为丈夫换工作,宫江清2014年十月离开斯波坎。十几年的努力奋斗和酸甜苦辣,每每谈起,心潮澎湃,感慨万分。她说,华人协会就像我的孩子,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中国城”虽然没有造出来,但有一种“白区”变“红区”的成就感。还是那句话,我喜欢做一名正能量的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现在的斯波坎华人社区,有华人协会,有中文学校,有华人教会,春有野营郊游,夏有华夏之声音乐会,秋有中秋赏月吃月饼,冬有春节大联欢,几百人欢聚一堂,同吃年夜饭。我们还有端午节学习包粽子,举办讲座,等等。尤其是春晚,从华人群内的自娱自乐发展成为斯波坎市多元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连洋人都翘首以待。

                                                                                                                     

2)中国零件

两年一次的春节大庆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化庙会,有很多娱乐活动,猜谜,游戏,书法,等等,还有奖励。常常人手短缺,火烧眉毛。最头痛的是寻找春晚舞台。租金哪里来?起码一千美金以上。这个难题被来自西安的苏銳攻破。苏銳嫁到斯波坎,先当学生后当老师。她发现当地人对中国一点不了解,毕业后把自己的生物专业改成教授中文,每堂课都穿着漂亮的旗袍去教室,周围的人都为之眼睛一亮,纷纷传言,原来中国女人那么高雅别致。她教了七年中文,把中国的游戏,谜语,棋琴书画带进教学,还成立了亚洲学生俱乐部,与学生们一起吃喝玩乐,跳舞唱歌,深受学生爱戴。这个学校的图书馆设立了介绍中国文化的陈列室,陈列品都是苏銳回国带回来的。从五十个民族娃娃的不同服装到兵马俑,京剧脸谱,录影以及大量图片书籍,甚至在龙年,由学校资助花费近千美金,买了一条红色的巨龙,挂在图书馆的墙顶。去年四川自贡在斯波坎首次举办彩灯节,苏銳说服学校购买了熊猫,仙鹤,鱼儿,荷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彩灯,在学校永久展览。这些展览品被苏銳称为“中国零件”,越多越感到骄傲。她在学校屡屡得奖,都是因为在多元文化上的贡献。龙年春晚,她租借巨龙给华人协会,上了春晚舞台。为了解决剧场问题,她提前半年就写申请报告,申述种种理由,争取免费使用学院剧场和礼堂(办庙会)。这个报告并不打包票,鉴于她的良好口碑,经过层层讨论审批,剧场给华人的春晚免费使用了七次(每一次都要提前半年重新写报告)。换言之,斯波坎的春晚只有两场不在这个剧场举办。苏銳还担任了历届春晚的主持人和歌舞表演。斯波坎的春晚办出了名气,苏銳是供应者之一。从乡恋和自娱自乐,发展到面向主流社会,观众半数以上是白人。把中华文化的旗帜插在斯波坎的土地上。

 

3)太极之灵

因为练习太极拳而被警察查询中国人叫王仲敏,他出生于京剧世家,父亲是40年代上海戏剧学校正字辈科班出身。母亲是北京人,是家传京剧,六十年代初拜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为师。王仲敏于九十年初因机缘,在成都巧遇闻名海内外的杨氏太极拳大师林墨根,从此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从成都来到斯波坎的Whitworth大学读书,拿到国际商业发展硕士学位,并在当地的公司工作了几年,一直做到美国公司的中国市场开发主管。换了别人,有学问,受聘用,可能心安理得,但是王仲敏到了2004-2008年期间,却觉得非常挣扎和痛苦的岁月。王仲敏的内心聚积了强烈的中华文化精气,开始厌倦整天转着脑筋,考虑着订单,运货,到货,收款付款,晚上睡觉做梦都是和客户周旋,人累心更累。他怀念跟随林老师练功的日子,感受的是不同寻常的心境和氛围。来美后,他没放弃,坚持每天的习练,还零零散散地在自家车房或者公园和几个爱好者练着玩,没有什么经济利益的考虑。有时在家里练完了,就留下一块吃饭。九一一过后,美国经济连连受挫,就业市场也是一天比一天艰难,他所在的公司更因资金链断裂宣告破产,王仲敏根据自身找工作的困难程度,认真分析美国就业市场,重新审视自己的前途,决定转换方向,开班教授太极。当地人或许风闻过一些功夫打拳,却无法想象太极还有灵修的功课。2006年前后,他试图做一些市场推广,因时机未到,也就没有成功。更主要的是,“当时自己还没有完全从固有的的观念里脱身,总认为要去公司上班,做中国方面的贸易生意才算是正式工作。”王仲敏时而积极,时而失落,感到读了十几年书得到的学位似乎没一点用,倒像是只够糊口的行走江湖拳师。今天,他回忆走过的道路,无限感慨地说,当机会大门在你面前一一关闭时,不要慌乱,不要失去信心,要坚信你没有被遗弃。一只小鸟尚且有食吃饿不死,何况一个人?

 

2006年,有一个在别处学过太极的洋人艾伦成为他第一个学生。三十多岁,一米八的个子,自称学过《道德经》,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谬,还把自己通读过的道德经英文版送给王仲敏。王仲敏暗喜,感谢上帝给他施展才能机会。艾伦打拳心不在焉,王仲敏一看就知道他心在别处。原来,艾伦正面临离婚,心爱的妻子和儿子被第三者勾引走了。两人喝茶时,王仲敏谈中国哲学,阴阳平衡,太极的中定和心静神宁的灵魂操练。艾伦心头的负担在练习太极时渐渐化解。不久,王仲敏带着艾伦登上斯波坎的春晚舞台,同演太极拳。后来,艾伦找到了新的生活伴侣,走了。不久又回来,说道,师傅恩重如山,我离不开他,也离不开太极。

林墨根老宗师逝世后,王仲敏再回成都,拜林墨根老宗师之子,杨氏太极拳宗脉第六代传人林文涛师父为师,系统学习太极拳的拳法拳功和中华太极文化,通过明师的指点和教诲,他明白到,太极拳不能简单地归类于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可既祛病延年,健身养生,还可以下苦功练就一身抵抗强暴,以戈止武的巧取功夫,更重要的是,通过练拳练功,从身体的变化过渡到心神的开放和轻灵,再进阶到全身心回归自然的更高层次生活境界,称之太极灵修。

听王仲敏讲故事,就像天方夜谭。一个牙医,学过空手道,黑带水平,参加并完成了两届三项铁人,却拄着双拐杖来求康复。一位剑道教练,在空手道比赛中得过名次,来拜见时,恰逢人生低谷,一脸晦气。王仲敏教授的太极,专注疏通任督二脉,进而内外双修,追求天人合一,驱逐心魔,最后扔掉了拐杖,治疗了伤残,还学习了中国的礼仪和茶道。历经几年的沉淀和积累,他的太极馆业务已初具规模,学习太极拳的人数超过了一百,常年坚持约有30人。同时,他一直参加社区和学校的文化活动,针对不同听众的兴趣爱好,宣讲太极拳的养身健身和防身的功效。

王仲敏说:蒙师父的教诲,我可以用一到九的数字向不懂太极拳的世人简要介绍太极拳的修炼: 一、浑圆一气无中生有,二、阴阳两仪神分虚实,三、三才齐全顶天立地,四、四象活络意达四梢,五、五行生克往复循环,六、六合关联里外同修,七、七星拳法处处自悟,八、八段运力轻浮松沉,九、九节行气开合断连。遗憾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项集中国哲学精华,殿中华传统基石,经数百年实践考证的传统瑰宝反而受到了其他民族的珍视和热捧,却被本国本族的民众淡忘。他心里有个梦,想在美国西北地区修建一所太极山庄,集太极锻炼,五行养生,传统正骨推拿,音乐自然疗法,和茶艺文化于一处,全面向老美介绍中华传统里的优良精华部分,定期举办太极拳赛事,吸引更多的美国人全身心投入,从古老的文化中汲取养分,做好自身保健。 

 

王仲敏是斯波坎华人协会理事,曾经的中文学校校长,多届当地春晚的舞台总监,也编导表演过狮子舞,十一人长龙舞等其他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舞蹈节目。太太孟燕是他的助手,也是舞蹈队演员。 

4)洋婿助力

针灸医生李小平,三十七岁的剩女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遇到从美国前来学习的自然疗法医生John Soileau,喜结连理,创办了家庭诊所。小平从小爱唱歌,人称“金嗓子”,John痴迷乐器,收藏了一房间的乐器。看上去爱好相同,却是南辕北撤,中国音乐与西洋音乐经常碰撞打架,两人偶影独游,各玩各的 有一天,小平哼唱着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为宝贝儿子洗浴,月亮出来亮汪汪······清脆的嗓音在浴室里回荡,传递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歌声打动了John,听得兴趣盎然,不由自主地抱起吉他为小平伴奏起来。  從小就会吹奏西方长笛的John,弹钢琴,拉提琴,以及熟悉其他各种管乐和吉他,鼓等等,很顺手地学会了中国的竹笛,为老婆伴奏。儿子出生不久,受父母影响,胖鼓鼓的小手玩起了敲打乐器,全家自娱自乐,沉浸在音乐的欢乐中。2001年,斯波坎第一次感恩节华人联欢,小平的儿子五岁,身穿唐装,搀着爸爸妈妈的手,来到饭店。联欢开始,音乐声起,儿子就从妈妈身边走出来,手舞足蹈。那时没有舞台,被人群围在中心,跳的就是妈妈教授的太极操,一直跳到音乐结束,赢得热烈鼓掌。一家三口就此而成立了“丝绸之路”小乐队,自唱自弹,儿子击鼓,小平边唱边跳,老公弹琴伴奏,唱的都是中国民歌。每年十一月,斯波坎有民间艺术节,常常有他们的身影。东西方艺术在这个家庭从对立到容纳,拓宽和提升了音乐爱好的领域。而那个从小爱击鼓的小男孩Gabriel L.Soileau 因为受父母多元文化的熏陶,立志要成為世界公民。他嫻熟钢琴,低音大提琴,手风琴,以及作曲,成为斯波坎每年一度音乐艺术节多种乐器的婵联金奖得主,以及全美音乐教师协会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作曲比赛的嬋联卅冠军,西北片区冠军,和国家级决赛入围者,拿回奖杯奖章无数。2014 年他荣获了年度全美高中作曲组国家级冠军殊荣。高中两年,十六岁创建了小乐队,在Spokane娱乐圈裡颇為活跃,成為音乐节的闪亮看点之一。他优异的成绩,突出的音乐才能為哥伦比亚大学看中并录取。现在,大学第二年级的他已经开始在“哥大”的"Radio show" 作自愿者,为“世界音乐”节目主持人之一。

过埠新娘把洋老公拉进中华文化圈的还有许扬,苏銳,程斌等多位。许扬原是研究京剧文化的,是舞蹈队员,还弹奏古筝,并担任中文学校的编导。老公Gary大学教授,不上台表演,却像跑腿的,寸步不离地跟在许扬后面,随时等候吩咐。搬运古筝,携带道具和服装,什么都干。苏銳的老公Danny为老婆引进学校的“中国零件”一一编号,贴上标签,分类保存,还保存了十几年来他拍摄的华人活动的照片,弥足珍贵。宫江清离开后,程斌多次开放自家地下室给舞蹈队排练,并举办派对,得到老公John的全力支持。

5)双重文化

第一代移民或多或少保留了中华文化,第二代却很容易被主流文化吞没。可况,美国那么讲究自由和自我,深得孩子欢心。即便嘴上不说,心里也在嘀咕:为什么要学习中文?为什么要练琴?为什么总是吃中国菜?孩子们看不到具有双重文化的优势,家长要循循善诱,创造一个滋润中华文化的环境。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朱伟玲的脑际。她有两个孩子,哥哥蔡俊明Justin Cai,三岁手指受伤,伟玲担心皮肉萎缩,到处找钢琴老师,年纪太小,老师不收。伟玲亲自指导他学钢琴,四岁找到好老师,五岁开始得奖。蔡俊明今年十五岁了,总共得了西北音乐节二十块金牌,2014 应邀去法国巴黎举世闻名的SalleCortot演出,连续三年获得华盛顿州的MTNA/OAC 冠军。MTNA是全国声望最高的钢琴比赛,华盛顿州是全国公认钢琴比赛最有竞争力的州,每年全国吸引众多杰出的钢琴手参赛。最优秀的学生以争取得到一次MTNA/OAC的前三名为目标,而蔡俊明(Justin)连续三年赢得第一名,创历史记录。还赢了美国新秀国际比赛,今年三月份将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出! 能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是每个音乐家的愿望! 10岁的妹妹蔡卓灵(Jeslyn Cai)是斯波坎少年交响乐团年纪最小的演员,却考到小提琴首席,在台上独奏时,充满自信,从容镇定,全场为之震惊。

伟玲为自己的孩子骄傲,但是,认为光学西洋音乐不够显示华人孩子的长处。她在美国组建一个传承中华音乐的团体,用开派对的形式给华人家长提供交流的场所,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与主流社会不同的坏境:说中文的环境,吃中国菜的环境,与中国孩子玩耍的环境,演奏中国音乐的环境。伟玲家房子大,地区好,风景美,人见人爱。家里有影院,乒乓桌,钢琴室,室外可游泳,打球。厨房周围有三个厅,可设置百人大餐。去伟玲家开派对,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业余活动之一。她还开放了自家在斯波坎郊区的度假房,背山临水,划船游泳,垂钓野营。伟玲因此而得到“派对女皇”的美誉。

朱伟玲是斯波坎会计协会副主席,华人协会理事,义务管账十多年,无怨无悔。老公蔡文森是大学教师,每到暑假,伟玲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三年前,华人协会接受她的建议,创办了《华夏之声》暑假音乐会,伟玲成了理所当然的组织者。音乐会规定,参与者必须是华人的孩子,必须演奏中国音乐。华人的孩子课余学习弹琴拉琴,老师是洋人,弹奏的也是西洋音乐,没有机会接触中国音乐,更不了解中国音乐也是美妙动听的。伟玲回国找曲子,找乐谱,分发给家长,然后,举办派对时,要求孩子们带上乐器,吃饱喝足,练习拉琴。《华夏之春》每年一次,已经办了三年,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后起之秀。

今年春晚前,斯波坎诞生了由华人孩子们组成的管弦乐队,为春晚最后一场大合唱伴奏,令人刮目相看。

6)众人拾柴

从开荒到收获,宫江清可谓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之一。2014年秋天,一朵乌云笼罩在很多华人心头,宫江清要搬走了。华人协会怎么办?春晚怎么办?舞蹈队怎么办?谁接她的班?协会开会,一席理事,你看我,我看你,最后变成一片沉默。谁都没有宫江清那样的条件,能歌善舞,敞开家门,一呼百应。但是,但是,······能不能每人拿出一部分能力,加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宋浩第一个站出来表态,我接班当主席,保证宫大姐领头创下的基业不能毁在我们手里。对啊,弘扬中华文化,不仅是为我们这一代,更是为了我们的后代,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2015年春节联欢,隆重欢送宫主席。随后,中文学校换了新校长,舞蹈队重建,2016年的春晚排上了议事日程。

宋浩相信,移民大军中藏龙卧虎,我们要不断地挖掘。住在郊区的魏群,嫁了洋人,拥有农场,过着桃花园般的优雅生活。一天突然接到华人协会的电话,邀请她担任春晚总导演。魏群出国前当过舞蹈老师,很多年没有跳舞,而且人脉不熟,根本不了解这里的春晚能演到什么水平?她婉言谢绝。宋浩说,全权委托你,你要怎么办就这么办,我们不加干涉。魏群推了又推,没有想到深藏在自己体内的中国血脉并没有沉睡,一唤即醒。嘴上没有答应华人协会,心里却蠢蠢欲动。她拿出一些录音带,一边听,一边脑子里就出现了舞蹈的场面。春节要欢天喜地,载歌载舞。这首歌可以跳出气氛,那首曲子打动人心。还要有经典节目,代表中华文化的精粹。她的口气就这样一点一点松弛下来,最后设计出2016年春晚的蓝图,其中三个舞蹈是春晚的重头戏。

去年三月开始,魏群编舞教练,每周周末一个半天。舞蹈队很多新队员,都是有家有孩子的妈妈,有的超过六十岁,有的孩子还在念小学,她们抱着锻炼身体和减肥的目的来跳舞,没想到落在专业老师手里。跳舞真苦啊,拿扇子的手都起泡出血了。魏群心疼无比,好言好语,宁可进度慢一些,不对她们口出重言。

去年夏天,九十多岁的父亲在四川病重,魏群赶回去照顾,却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寻找购买春晚戏服和道具上。民族舞蹈的服装容易解决,难就难在她设计的经典舞蹈《梦青衣》,没有现成的服装,全部根据她的设计定制。宋浩虽然保证什么都不加干涉,但是,华人协会没有钱,这些服装谁买单?她管不了这么多,自己掏腰包,三十二套服装和头饰,装了三大箱。为了省钱,一箱海运美国,另外两箱自己带回来。生怕青衣的帽子和头饰被压坏,她用自己的衣服裹上。为了省钱,她买了青衣的辫子材料,回来自己编。为了省钱,只买了青衣的外套,没有买内衣。回到美国,她把自家一条白色的床单剪了,做成领子部分的假内衣,还要缝带子,做花饰,等等。总共花了一千三百多美金,华人协会全部给报销了。舞蹈队员们爱戴魏群,不仅努力练习,还帮助一起干活。陈宁回国,带回来一箱舞蹈用的鞋子。许扬把自己的油彩拿出来供应给舞蹈队,并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化妆。王仲敏因为父母都是京剧演员,给舞蹈队补课,讲水袖,台步,身段的基础。范小红花费很多时间帮助魏群在网上寻找音乐。······  

魏群说,根据我的经验,新手学习《梦青衣》起码花两年。但是,这些妈妈不到一年就上台了,其中很多人从来没有跳过舞,从来没有上过舞台,这真是奇迹!

重组的舞蹈队,队长张惠杰不会跳舞。她随丈夫来斯波坎只有两年,为人热心,被宋浩拉进华人协会担任了副主席。正巧舞蹈队需要队长,顺水推舟,把她推上去了。惠杰高挑苗条,外秀慧中,刚开始时跳舞时,双臂拉开就像做体操一样。她不气馁,除了周末有导演指导,平时天天在家练习。对老公说,你当观众,哪里不顺眼,给我指出来。还去买了一面跳舞的大镜子放在地下室,边跳边看。惠杰丈夫刘小明是大学教授,拿了大教室的钥匙,早早到场,把桌椅移到走廊,给舞蹈队排练。魏群总是早到,惠杰夫妇比她到得更早。排练完毕,还得把桌椅搬回来。十几个月,每月四次,临近春晚,训练加倍,每星期两次。有个队员说,要是换个地方,我们早就抱怨了。但是,看着导演和队长比我们更辛苦,她们图个啥呀?不拿一分钱报酬,就是为了我们让华人有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7)“点”字趣事

中文学校的新校长平苹是社会学博士,在社区大学执教。她觉得,学中文不仅为了认识几个中国字,说几句中国话,更要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成为作文的词语源泉。她教育自己的一儿(周平博)一女(周平馨)学习中文,挑选内容优美或有趣的描写小动物的,以及介绍中国风景名胜的文章,课文里出现生字,要求孩子自己查字典,抄写生字,背诵整篇课文或部分精彩段落。一个星期学两次,还要孩子朗诵,出语感;并定期出个作文题。孩子们现在都能用中文写作,他们的作品在大陆《羊城晚报》香港《大公报》等媒体发表。同时,语言有相通之处,中英文互相促进,儿子去年在Spokane Scholar English literature 获得首奖奖金高达三千元奖金。平苹的梦想是,让中文进入学生和家长的内心,成为不可割舍的文化追求,创造中文学习的文化社区。

斯波坎为平苹准备了一个书法人才。他叫王宗仁。是个退休的医生,2000年从美国南卡的哥伦比亚搬到斯波坎,他对书法和绘画的热爱是基于父辈的影响。其父是老中医,写一手好字,曾用蝇头小楷手抄本草纲目全书。他与平苹一拍即合,认为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对老年人可修身养性,对成年人则养精蓄锐,对孩子可循规导距。对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甲骨文--金文-----------草)全是非常有益的。老先生年近七十,十余年来,参与文化庙会,全都自备笔墨,表演中国书法。他书写的生肖贺岁帖,年年成为春节庙会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斯波坎没有宣纸供应,他从国内带回来或在西雅图买来。他给大家写春联,给洋人写中国姓名,由于人多,有时,要连续写上2-3个小时来满足排着队的中外宾客的需要。其墨宝全部赠送,分文不收,还把收到捐款交给华人协会。他的太太总是坐在旁边聚精会神地剪纸。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墨宝和剪纸中处处可见,也体现于这对夫妇的高风亮节。

在平苹的倡议下,中文学习成立了儿童书法绘画班,以巩固孩子们在中文班里学到的中文。平苹聘请王老师当书法和绘画老师。在课堂上,用一些传统小故事和笑话启发孩子们对书法学习的兴趣。比如:飞笔点太原的故事,传说中国古代城门上全挂着城市名子的牌子。太原城写牌子的人在太原字上少写了一点儿,成了字。县太爷请一书法家补救,只见书法家把蘸墨的笔向上一投,恰恰在字下落笔,变成了漂漂亮亮的字。县太爷看后,觉得这还不容易,回家在自家门前也挂了一块牌子,写着大爷门,把老婆孩子和手下全叫来看着,同样拿一个蘸满墨的笔扔过去,结果,笔投到字右上角,成了....。已经学会三字的孩子们,立刻领会了这故事的意思,哈哈大笑起来。又如传说王曦之的儿子也很喜欢写字,天天以爸爸写的字为帖练习,家里几个大缸的水全因为他涮笔成为黑色了,几年后,他儿子认为自己写的字与爸爸不相上下了,就临摹了爸爸的一个长帖给爸爸看,王曦之发现写的很像自己写的,但是,其中一个少了一点儿,于是,随手用笔加了一点。儿子又拿给妈妈看,问妈妈,我写的帖子像爸爸写的吗?妈妈看了一眼说有一儿像你爸爸写的。这个故事加上英文的解释,孩子们居然全都能齐声回答“a point likenot a few of like..”(就有一个点像,不是全都像)。王老师还为书法班加进了毛笔水墨画,孩子们兴趣猛增,人人都学习了画熊猫。儿童书法班之后,中文学校继而开出了成人书法班。王老师对老外讲中国的来源,用中外文化知识的比较,让老外对中国书法加深理解,比如书法中楷书和草书的区别,就像毕加索早期作品和晩期作品的一样,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飞跃。洋人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中国草书的深奥。 

8)代代接力

2016年的斯波坎春晚演了两场,其内容之丰富,水平之专业,在斯波坎前所未有。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增加了很多孩子们的节目(都是得奖演奏者):得奖专业户蔡俊明的钢琴独奏,十二岁的刘睿泽 (Eric Liu)和十岁的蔡卓灵(Jeslyn Cai的小提琴独奏, 吴芷桦(Sarah Wu)和何斯琦(Siqi He)钢琴双重奏以及少女舞蹈队的民族舞蹈,这些女孩子学习芭蕾也学习中国民族舞蹈。还有中文学校的京剧表演唱猴子拜年,等等。

就在彩排前两天,伟玲突然发现时间与儿子蔡俊明(Justin)去西雅图的肖邦音乐比赛有冲突。很重要的比赛啊,很多专家都等着儿子出席呢!怎么办?伟玲拿着彩排节目单,看了又看,春晚节目中,儿子除了钢琴独奏以外,还要给另外四个节目伴奏,没有他,半场彩排要泡汤。她劝说儿子放弃比赛,比赛是一个人的荣誉,春晚是整个华人的荣誉。儿子欣然同意。然而,西雅图那边又来消息说,可以安排蔡俊明早上九点第一个参加比赛,希望他们能够出席。伟玲算了算,彩排从下午一点开始,儿子的演出排在三点钟,如果飞过去,可以两全其美。她即刻网上订票,不料只剩下早上五点还有座位,其他航班全部售完,每张机票两百多。伟玲毫不犹豫地订了票,母子俩清晨三点出门,登机去西雅图参加比赛,赶上下午一点的飞机回来,参加春晚彩排。

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春晚那天,华人小提琴家许多不巧下午有斯波坎交响乐团的演出,不能分身。太太蔡丰分娩在即,第一个孩子是早产的。但是,他坚持赶回来参加了第二场演出,蔡丰挺着大肚子为丈夫钢琴伴奏,顿时全场掌声雷动。三岁的女儿许诺成为斯波坎春晚最小的演员,上台祝贺大家猴年快乐。这些令人热泪盈眶的镜头都被蔡文森收进了录像镜头。这个昂贵的商业录像机是他自己掏腰包特地为春晚买的。华人教会的大合唱,从三岁到七十多岁,老老小小六十人,演出一丝不苟,成为难能可贵的压台戏。

谢幕的时候,人们发现很多家庭全家都在舞台上。

 

 (这是原稿,因为版面有限,删掉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