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两座金山和两个陷阱

 

创作的两座金山和两个陷阱

作者:夕林

 

艺术创作是精神(意识)活动的产物之一。艺术作品是在这种精神活动中从无到有,从粗糙到完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我们的精神世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受到来自社会、文化、习俗等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改变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却不能完全控制我们的思维。因为还有自我这个伟大意识,是它赋予我们人格、个性和独立。

我们每个人其所以不同,就是因为我们都有相对独立的自我意识。自我,就如同每一个雪片都有不同的形态一样,把大千世界里的每一个体清晰地分开。由此可见,我们不仅有集体和个体的存在,也有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全部意识,就是我们认知的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综合。

为什么探讨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呢?因为我所说的两座金山和两个陷阱,和这两种意识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什么是艺术创作的金山?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艺术作品,寻求合理的答案。一件艺术品(包括一首歌曲),都不可避免地携带着时代的烙印。艺术作品的时代烙印就是这个时代集体意识的再现,就是集体意识的蒸发、凝聚和结晶。换言之,一个时代的创作者,他们通过交流、互动和影响,把意识的碎片,一片片地,像滚雪球似的粘结起来,逐渐地形成一个时代艺术巨人。这是集体意识叠加的结果,也是沟通、学习和发展的结果。这就我要说的第一座金山:集体艺术精神的金山。一个时代的艺术经典,就是那个时代的艺术皇冠和明珠。它们是金山,是宝库。创作者可以从那里汲取营养,发展自己。

另一座金山,与集体艺术精神正好相反,它是自我艺术精神。它的源泉不在于集体意识,而在于自我意识的本身。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分析作品,得到验证。在浩瀚的艺术作品里,我们可以分辨出一个作品是谁的。贝多芬和莫扎特是同一个时代的音乐家,可他们的音乐作品一听就能分辨出来。这就是他们各自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意识是有个性的,是反集体的。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分辨个体,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作品。成千上万的创作者的精神产物,就会是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的,不具有任何独立性。因此,自我艺术精神是创作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宝库。是它,给我们的作品加盖了自我的图章,留下了可以侦破的证据。

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这两个宝库是创作的源泉,就像黄河和长江的源头以及沿岸的支流一样,源源不断地注入黄河和长江的干流中,使其宽阔深厚,浩浩荡荡。从这两座金山上采集,把收获碾碎、提炼和重塑,并在这个过程中注入自我的血液,就有可能成就一件既有个性,又有时代烙印的作品。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让集体意识精华和自我意识的精华(也称为天赋)天然融合,就有机会生产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采集过程就是学习和消化前人的经典作品(包括地方艺术经典,如地方戏剧、地方绘画和民歌等等)的过程,而且融合了自我艺术意识,就是天赋与知识的结合,就是精神意识的升华和再造。

有了集体艺术精神和自我艺术精神这两座金山,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创作需要的原料、设计和工艺。这些是创作的财富,也是文化艺术不断堆积和发展的基石。厚重的中华文明,像世界上任何一种古老文明一样,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堆积起来的。

什么是艺术创作的两个陷阱呢?人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集体艺术精神和自我艺术精神,既是创作者的源泉,也是创作者的陷阱。学习知识既是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学来的知识被融会贯通,成为自我发展的基石,当然是好事。相反,如果学来的知识变成自缚的绳索,把自己死死地捆住,那就是坏事,就是作茧自缚。实际上,任何一个创作者都可能处在融会贯通和作茧自缚这两个极点之间的某个位置。譬如,你写了一部小说、画了一幅画、或者写了一首歌,里面有明显的已有作品的痕迹,你大概距离作茧自缚近在咫尺;这个茧子是集体艺术精神给你编织的。反之,如果里面有你以前作品的痕迹,那么这个茧子就是自我艺术精神专门为你定制的。这两种茧子,就是两个陷阱,就是专门给创作者挖掘的。陷阱是隐蔽起来的,不易提防。动不动就会陷进去,无法自拔!

由此可见,两座金山,同时也是两个陷阱。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像是一块硬币的两个面,不可能只取其一,不取其二。换句话说,我们要学习,但也要忘记学来的某些东西;要沟通,也要学会隔离自己。我们的精神世界不仅需要开放的大海,也需要封闭的湖泊。精神隔离可以减弱集体艺术精神施加的压力,增强自我艺术精神的独特性;精神沟通让我们回归群体意识,以免完全与社会脱节。几乎所有的地方艺术,没有长期隔离都是不可能的。精神大同是毁灭地方艺术的破坏力量,而完全的和长期的隔离所产生的艺术也许可以引领一个时代,也许会走入歧途,被世人唾弃。

作为热爱艺术创作的人和群体,心里应该有两座金山和两个陷阱的感念。知道去哪里汲取营养和如何绕开陷阱。我们遇到的大多数歌曲创作人员,没有经历过音乐创作的系统培训,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没有从第一座金山上采集大量的营养。因此,我们的作品常常缺乏以往经典作品的高度艺术成分。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长处。那就是我们没有掉入第一个陷阱的先决条件。如果我们的自我艺术精神十分丰富,加上少许从第一座金山采集来的养分,也就多了一份天赐的灵秀,也会有富有个性的作品出现。然而,如果只靠一份自我灵秀,创作的源泉就太单薄和太匮乏,难免有自我用尽和重复使用的时候。例如,一个歌曲创作者,如果发现自己的音乐作品,总也逃不出某些熟悉的节奏和旋律,就必须考虑如何开源节流的问题了。还有,一个创作者,如果发现自己的作品,老是和自己以前的作品雷同,也需要考虑开源节流的问题。开源就是多学习和多实践,就是沟通;节流,就是控制流向,就是自我隔离,不让自己的作品落入陷阱,坠入俗套

纵观众多的原创作品(小说、绘画和歌曲)不难发现,掉入这两个陷阱的不计其数。有的人见一首歌红遍大江南北,就试图打造类似的歌曲。有的甚至把歌词改头换面,把旋律稍加修改,就成了所谓的原创歌曲。小苹果之类的歌曲和数不清的草原歌曲里,就有不少这方面的例子。好些人天天都在想如何复制小苹果的成功。几乎可以肯定地指出,模仿他人作品肯定不是复制成功的好办法。我所说的成功的歌曲是指这个作品,有潜质变成保留歌曲,甚至可以成为传世作品,而不是红极一时,尔后又销声匿迹的快餐歌曲。追求快速成功,不在我的讨论之列。最好的艺术作品,除了它艺术结构上和感官上的完美以外,还有它令人感叹的独特性。一个没有独特性的作品,应该不会成为最好的作品。脸谱化的作品,就是掉进陷阱的肤浅作品。比如,有的小说家一生写几十部长篇小说。几部下来,读者就会发现,几乎每部都十分雷同,后面的作品就不用读了。还有一些人写民歌或者流行歌曲,几乎每一首都似曾听过。这样的作品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耳朵进,另一个耳朵出,很快就被人忘记了。许多的晚会歌曲就属于这一类。前一天晚上听了,第二天就不记得唱的是什么了。

总而言之,创作者有两座金山。而这两座金山又可以凹陷,变成陷阱。创作者的任务就是到金山上汲取营养,但又不能掉入陷阱。创作者的最终目的,就是把金子经过精神世界的加工,变成巧夺天工和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

 






夕林 (2017-01-18 16:31:06)

和原创歌曲群的朋友探讨创作时想到的,就撰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