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与远近

 

                                                                    内外与远近

 

      要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并不容易,尽管有不少人自称看透了这个世界,其实绝大多数所说的不过是万千体面中的某个微不足道一处而已。这里的原因是我们并没有分清内外的区别与远近的不同。

      从一个个体思想的形成过程来看,当然是由内到外的缓慢过程。譬如,一台精密机器的形成,无论是从设计还是制造来看,都是从一个个细小的零件开始……最后呈现给大众的才是完整的形体,当然,这个外在的形体及内在的功能也会不断地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着。对于一个并不精通这台机器内在构造的人来说,看到没有最终成型的东西时是否会感到茫然?

       答案是一定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专业人士来解决很多问题。这就是我想说的内与外的问题——当一个人的思想并没有最终成型并隆重推出的时候,有多少人能懂得这个思想的价值?换句话说,这个人的价值有多少人能真的懂得?

       也就是说,当内心真的敞开给你看的时候,你有能力为这颗心的真诚与高贵而由衷地赞叹吗?不能,不仅不能,还会感到莫名其妙……

       悲哀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还没有获得相适应的外壳,也没有隆重的推介——还是裸露的让一般人看不懂的状态,所能获得的除了白眼就是寂寞了。成长是由内而外的缓慢过程,而大众的感受只能是由外而内的缓慢过程。没有长成天鹅时的那只鸭子是多么的丑陋啊,是那样的另类。

       这个有些悲壮色彩的形成过程所带来的尴尬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视点的远近。

      我们站的过近就会抓不住整体,站的过远就会感到很模糊。我们如何才能站得合适呢?这才是个大难题。因为在人群里,我们自己很多时候无法决定站的位置,一般都是被动的……除非你有相当的理性,能脱离自己周围的具体社会关系来纯粹地分析问题——这个要求有些高了。

       比如,在具体生活中,我们相互一般都是同事、同学、朋友、亲人、共同的爱好等等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我们关心的一般都是具体的事具体的交往,相互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或者存在相互的尊重问题……所以并不能谈透很多问题,或者说不可以谈透很多问题。但我们的内心是需要交流的,是需要释放的,是需要理解的……怎么办?很难办,所以会出很多问题­——社会的复杂性就这样一直存在着。

       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借助艺术来表达,来宣泄,来宣扬。搞不了艺术的也可以通过观看聆听游玩来达到目的,或者通过讨论评论等方式达到效果。当然,这样出来的花样层次可就多了去了。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