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孤舟》(64)心远与地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这首诗是我的最爱从小生活在拥挤嘈杂大城市的我,对回归自然的恬淡生活非常向往,随着阅历的增加,特别是航海帆游以来,我对这首诗的理解多了一些层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我曾理解为地理位置和主观心态的关系,虽然身居闹市却听不见车马喧嚣,为何?只要心思高远任何地方都是远方,所谓心静自然凉。其实陶公说的不是自然环境,而是人际关系,身处士大夫阶层,陶公和达官贵人来往并不多,因为他不认同主流社会的三观,高大上人士自然就不同他来往了。
 
“心远”和“地偏”是有内在关系的,从地理层面,心远自然向往地偏,这可以用几乎成了俗套的“生活中不都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来解释;反过来地偏又滋养了心远,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修身养性而达到心境高远。用在人际层面也能自洽,不沉浸于浮躁的人脉交往,各种应酬自然就少;门前冷落鞍马稀,也就不会过多地受别人的影响,静下心来做自己。
 
 
互联网时代重写了“地偏”的定义,无形的网络把所有用智能手机的人一网打尽,“车马喧”挪到了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上,如今“地偏”指网络信号的缺乏更确切些,地理和人际层面合二为一了。“海友号”在帕塔哥尼亚的几个月里,大部分时间没有手机信号,我能够全心全意的去航海,去接触大自然,去面对面地跟人交流,也能静下心来读书写作,我很享受这段时间,希望这种状态能继续下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美好的自然景象我在航海途中经常看见,每每休航便回乡下种花种菜健走骑行,充分享受大自然,陶渊明所描述的自然平淡的美我都曾体验过,但人不可能永远固化在同一生活状态中,无论它是多么完美,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这个世界在永无休止的变化中,人本来就是一种需要不断进步的动物,否则我们也不会从猴子进化到今天的人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尾这两句欲说还休,这个“忘”字用得好,不是陶公真的找不到合适的词句,而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人们向往真理,追求自然的真谛,奢望着能进入一个超凡境界,这个境界究竟是什么样?凡人只能凭主观臆想,而且肯定跟客观存在有出入,终其一生追求那个境界的人很少能用语言描绘其结果,半世浮华半世僧的李叔同,临终留下“悲欣交集”这样模棱两可的话让人琢磨,“不可说”不是卖关子,而是越求索越发现其复杂,最后不知从何说起了。所以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求所谓超凡脱俗的境界,真意就是去体验,去参悟,抓住内心的每一次灵动,像陶渊明那样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
 
1018年8月13日于法国乡下。





杭州阿立 (2018-08-14 00:20:40)

这也是俺的醉爱Cool

追梦 (2018-08-14 07:57:01)

握手

予微 (2018-08-16 05:01:53)

向往这境界

静下心来做自己,这几年在寻找自己中迷失,做哪一个自己呢?

追梦 (2018-08-16 12:43:22)

做你现在的自己就挺好啊,你的善良是老天赐给你的福分,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别听鸡汤文章瞎忽悠,所谓情商高无非就是懂人情世故,雕虫小技而已,做个简单善良的人才是最难得的

予微 (2018-08-17 05:19:06)

谢谢你觉得我善良,这是我自以为很缺乏的。

追梦 (2018-08-17 11:57:31)

你已经很善良了,不要对自己太苛刻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