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不归路

星岛日报2007年12月26日 副刊 

 

最近读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很有感触。

其中有一章“谈笑看生死”中,于丹提到一个寓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兄弟俩住在高楼的第八十层,深夜回家,电梯停了,只好背着重重行禳爬楼回家。爬至二十楼,觉得背上的包包太重了,于是寄放在二十层,想以后再来取。 上到四十层时,两人开始感到累了, 也开始互相埋怨, 这样一路吵吵闹闹着继续爬楼,直到六十层,两人疲乏不堪,懒得再出声了,于是反倒安安静静的爬那最后一程,终于爬上了八十层楼,站在自家的门口,两人才想起家里的钥匙被遗忘在寄存在二十层的行禳中了。 

于丹用这个寓言比喻人生。每一层楼比喻一个年岁,在我们人生之初,我们都是精神抖擞、意气奋发的,背上的行禳里满装着我们最初的抱负、理想。到了二十岁左右, 大多数人开始进入社会认同社会规则,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其它的负担,诸如金钱、社会地位、别人认同等等,那些行禳中的梦想便先卸下来,想着 回头再捡起来就是了。

轻松上路,快乐向前。这一路上,年岁越长,内心越焦虑, 身心皆疲,难免报怨。 这样到了四十不惑之年, 所有的意气风发都随风而去,人生除了累还是累! 一路吵到六十岁, 便也懒得吵了,来日不多,好好珍惜吧,相互扶持到了八十岁,这个接近人生终点站,回头再看,怅然所失,想到这一生最初的梦想被留在二十岁的行禳中了, 原以为会回头去取,如今再也没有了机会,二十岁回不去,因为人生是一条单行的不归路! 

这样看来庄子是否悲观了一点? 其实不然,庄子之所以可以笑谈生死,正是因为他对死亡之旷达的态度!

于丹提到在这个问题上道家和儒家的相似点:孔子也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是想知道死,先要懂得生。道家强调“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儒家追求“杀生而取意”。两者殊途同归,那便是让生命获得价值!

我们中华文化其实说到底是一种道儒两家精神的集合体,儒家提倡礼仪,所谓君君臣臣夫夫子子,是 一种入世的个人的自我实现; 道家提倡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道家教我们出世,实现人格的超越。

其实在人生道德和哲学思想上,道家的很多理论与圣经里的有些话语不谋而合。道家提倡“乐生”,圣经教导我们“常常喜乐”。我还在读达赖剌嘛的《快乐的人生》一书,对于佛家的思想也有很多新的认识。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你何必去信一个“洋教”,我想说,我了解得越多,对这些大师们的智慧越加赞赏, 也便越是明白这些各家门派实乃和大多数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分不开来,总之是人间的学问,而与圣经的根本大异在于一个是人学一个是神学!

我很高兴于丹能把庄子、论语这种古文难懂的中国文化瑰宝用通俗的语言讲得深入浅出的,证明今天的中国也意识到在伦理方面和道德修养方面国人的欠缺。






听雨潇潇 (2011-12-07 00:16:42)

我不说话,慢慢欣赏。

海云 (2011-12-06 23:35:24)

不过很多中年女人将心比心,却挺欣赏她的!

飘尘永魂 (2011-12-06 23:44:37)

比喻倒是挺有趣的,不过四十岁左右的男人可是青春重新开始。杨振宁都没有觉得老。

百草园 (2011-12-07 00:29:09)

“因为人生是一条单行的不归路!” 只好现在好好享受目前的人生。

henrysong (2011-12-11 06:26:40)

而且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

其实各类宗教追根到底谈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只是角度与方法不同而已。

海云 (2011-12-12 01:06:44)

今大哥宋弟弟都是中年男人,果然都不喜欢于丹。至今我还没听到几个中年男人喜欢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