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费

 

稿费

融融

 

经常受邀参加大陆举办的海外华文文学会议,总觉得脱节,有点隔靴抓痒。原因众多,比较主要的是来自海外的资料有限,大多是一些没有稿费的杂志和报纸。

 

美国华文报纸多如牛毛,但是,全美发行,支付稿费的副刊只有三家:《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和《侨报》。其中《世界日报》最强大,不仅有副刊版,还有小说连载,一周七天,天天出版,都有稿费。《星岛日报》其次,有稿费的副刊在西岸,而且固定作家,不发表读者投稿。《侨报》的副刊只有五天(周末是出版与书讯),除了头条和小说连载,一半是转载。这些报纸,只有《侨报》不受大陆政府屏障,另两份,大陆研究者根本看不到。北美比较有影响的文学杂志,比如《红杉林》《美华文学》等,也没有稿费。华文副刊和杂志的稿费都很低,但是,好作家和好作品源源不断,竞争非常激烈。

 

我对所有海外华文文学刊物坚守阵地都顶礼膜拜,无稿费的处境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提到质量,不能不与稿费联系起来,虽然海外华文刊物的稿费都很低,但至少是一种荣誉。我们经常在《世界日报》上读到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有来自台湾的,大陆的,更多的是新移民。《星岛日报》和《侨报》也经常出现名作家的作品。大陆的研究者只能看这些作家在大陆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往往只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为什么总是脱节。

 

“接轨”,这两个字曾经非常时髦,不仅在科学和经济领域,海外文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会议频繁,课题无数,却不见资料领域中的接轨,难道不能在海外设置委托性的资料收集站?不能给副刊的网页松绑?不能资助高水品的纯文学杂志?文化接轨怎么能够离开资金呢?

 






融融 (2012-11-27 18:22:48)

顺便回答几位给侨报投稿的作者,我打电话去问了,回答是,西岸稿费年底一起结算。原来想让旧金山办事处邮寄稿费的,他们没有精力做。现在返回纽约,目前还没有收到各位的数据,请耐心等待。

刘瑛依旧 (2012-11-27 23:14:28)

融融的短文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为文之人,何以为生?

靠文学创作,养得活自己吗?

融融 (2012-11-27 23:25:49)

养不活,要有另外的生存来源。

天地一弘 (2012-11-27 23:35:59)

纯文学的创作,是人性的一种美好。可是文学的出路,在利益取向的国家尤为艰难,所以,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有时无法逾越,于是,在不需要文学谋生存之后,开始写一点心里的文字,有一些真实。

henrysong (2012-12-03 05:28:07)

《侨报》是大陆后台的报纸,亲共,所以在大陆不被封闭。

融融 (2012-12-03 20:53:52)

没错,不过比大陆报纸松一些。比如我长篇《来自美国的遗书》,大陆不能发表也不能出版,《侨报》连载,出于我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