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何以成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回毛毛的信 3

  

茨威格何以成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就小说《翩然入梦的女人》的创作方法回复弟子毛毛的信(三)

亲爱的弟子毛毛:

你在信中说,“其实,看了你的文章令我联想到《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茨威格著),有些异曲同工之妙。茨威格也是近来我非常喜欢的一名作家,其对女性心理的描写太精彩了……”。

你说拙作与茨威格的《24小时》,“有些异曲同工之妙”。这真是对我莫大的鼓励!我也喜欢茨威格。据说高尔基曾称他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我也深有同感。记得我多年前第一次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看的是网上的电子版。译文粗糙),随读随感觉这想必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后来,我除了喜欢《24小时》之外,还读了他《情感的迷惘》和《热带癫狂症患者》。此时我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茨威格是何以“最了解女人”的?

是他——正如传统上的“定见”所说的那样——受到了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吗?非也!如果说从前我还可能相信这种说法的话(人们多半依据的是茨威格《在弗洛伊德灵柩前的讲话》,见《茨威格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那么自从我自己开始写小说以来,我就不再相信这是真的了。说起来也很简单:作家的写作,凭籍的或先天起作用的,是他的“常识心理学”;心理学家则只有“科学心理学”。而更要命的是,纵然你的科学心理学再发达,也不能弥补你常识心理学的先天不足(假如你确实有这种不足的话;)。这就意味着,作家完全可以不依赖心理学家而独到地揭示出人的心理和天性(Human Nature)。

历史表明,大作家(或文学大师)可以成为非常成功的心理学家,像莎士比亚、乔伊斯、普鲁斯特、福楼拜、纳博科夫等,但心理学家几乎不可能——真的是不可能!——成为像样的作家,如弗洛伊德(只能算个半吊子“作家”——仅仅就其晚年得过那差强人意的“歌德奖”而言)、斯金纳(年轻时曾搞过写作;后写不下去而转为心理学)、荣格(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就其论及“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而言)。这就雄辩地表明,作家自有他揭示人的心理和天性的天赋的手段和方式。

关于这一点,我曾作过专门的论证。比如,我在《围城内外:西方经典爱情小说的进化心理学透视》的“跋”——《纳博科夫的忠告:离搞心理学的人远点》——中,提供了四方面的论证:1,文学家的常识心理学比心理学家要发达;2,文学家对人的“天性”的洞察力比心理学家要深;3,文学家的言语能力、文字的表达能力令心理学家望尘莫及;4,心理学家的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比文学家要多。

这里再简要概述一下我所谓“文学家的常识心理学比心理学家要发达”的论点:因为常识心理学的知识或概念,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到底,它不是一个下定义的问题,而是一个用形象生动的言语、独到的修辞手段(如比拟、象征、寓意、诙谐式模仿等)去描绘的问题;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人文”问题;不是一个理性问题,而是一个非理性(情感、激情、欲望、动机等)问题。这时,心理学家最好还是让开吧!因为文学家、特别是大师,正是那些常识心理学特别发达的天才。他们那天赋的、洞察一切的心理知识,不仅与芸芸众生不同,而且与心理学家也有着惊人的差异。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家,无论如何不会比作为文学家的普鲁斯特高明——一部《追寻逝去的时光》,就堪称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如果有人能在普鲁斯特那里找到一个他不曾涉足的所谓“弗洛伊德式主题”的话,那我就拜他为师。

毛毛,你深感茨威格“对女性心理的描写太精彩了……”,这表明他正是我所说的常识心理学特别发达的天才。弗洛伊德的那点东西实在帮不上他的什么忙——更何况弗洛伊德还要受惠于莎士比亚(见布鲁姆著《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对于作家来说,诚如普鲁斯特所言:“毕竟只有在现实的尘土和魔幻的沙子掺和在一起,让某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变成带有传奇色彩的契机的日子里,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在少女花影下》第437页)我觉得茨威格正是深谙这一点。

我以为,他对女人的了解,基于他这样一个人生哲学的信念:人的一生中,总是或永远是,只有那么一个瞬间,也就是那么几秒,那么几分钟,那么几小时,那么几天,是幸福的、极欢大乐的、粲然的、惊世骇俗的,一句话:是有意义的!而其他时间,往往都是碌碌无为的、滞涩的、无奈的、甚至痛楚的,一句话:是无意义的!也许正是基于对人生意义的这种理解,他在小说中就极度强化了某一瞬间、某一刻的“意义”,从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不妨把他的原话引用几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

“因为对我来说那一夜是至极的欢乐,闪光的喜悦,飘飘欲仙的幸福。”

“为了这可能的一小时,我把一切都推开了,只是为了你而保持自己的自由,一听召唤,就扑到你的怀里。”

    《情感的迷惘》:

“我们经历无数的分分秒秒,但总是只有一秒,唯一的一秒使我们整个的内心世界沸腾。在这一秒钟里,心中那朵用各种汁液浇灌的花朵在刹那间结晶,这一秒是有魔力的一秒钟。”

“一个心灵深处的声音,是凡人无法触及的。一个人如此与另一个人交谈,一生中只有一次,只为了今后永远地沉默,就像传说中天鹅的故事:它在一生中只能用它嘶哑的声音奋力地引颈高歌一次。”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就足以决定一个女人的整个命运”。

“十点——从那场惊心动魄的遭遇开始时算起,正好是二十四小时,这二十四小时充满了种种荒谬透顶的情感变化,此起彼伏直如风雨交摧,我的内心世界从此永远被毁。”

“我一生里还有什么时候比在那一小时更感幸福呢?”

不过,有时我也觉得,茨威格似乎刻意以男人的方式把女人的爱情浪漫化!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浪漫”有什么不好(至少可以使女性读者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嘛),而是说,他笔下女人爱情的行为方式,与其进化而来的爱情心理的机制,在一定意义上是相悖的。或者说,是用进化心理学的原理不好解释的。

好啦,这就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如何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茨威格呢?

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你耐心阅读!

你的老师

20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