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海洋(上)

一个人的海洋(上)
文/融融

【华盛顿州】

《侨报》副刊,2008年12月16日

  我写Email给南希,询问她是否认识一个叫杨梅的作者。我在西雅图图书馆读书俱乐部的网页上看到一篇署名杨梅的文章,因为他在海上工作,我就想采访他。南希是当地中文报纸的副刊主编,可能认识他,或者给我一些线索。

  那是6月底的西雅图,气温一直上不去,月初还下了一场雪,可谓千树万树雪花开。夏天是去阿拉斯加的好时光,旅游也好、捕鱼也好,阳光下的白云冰山蓝海,光芒四射,好像水晶宫一样。杨梅快走了吧?每年夏天他都去阿拉斯加,已经连续20多年。我想赶在他离开西雅图之前,和他接上联系。

  后来我得知,杨梅并不是坐船去阿拉斯加的,也不能一边工作一边游览风景优美的冰山雪川。大海的概念,对于普通人来说,充其量只是海滩,只是站在陆地上看到的一条边沿。即便乘风破浪坐船出海,也只是在海岸线附近的3海里左右。然而杨梅去的是曾经有海盗出没的海洋。因此,我对他20年的海上生活充满了憧憬,想象着真正的海洋必定是传奇般的历险。

  南希回信那天正巧出了太阳,坐在电脑前打字,阳光暖洋洋的,一直在背后爬。

  南希回信说:“我认识杨梅。”“这么巧!”我在心里说。南希写道,“杨梅是我的丈夫。”我张大了惊愕的眼睛和嘴巴,只觉得一个遥远的长镜头瞬间变成了特写,好像一个久违的朋友,一下子跳到我的面前,让我惊喜一番。南希说:“杨梅走了,等他回来再说吧。”“好”,我说,“等他回来。”

  2

  飞机从西雅图起飞,把杨梅和他的伙伴带到阿拉斯加最大的都市安克拉奇(Anchorage),再换飞机到达靠近阿拉斯加半岛东岸的荷兰港(Dutch Harbor)。25年前,杨梅第一次到荷兰港机场时,只见云雾蒙蒙,隐隐约约的群山好像要突围而出,把他夹在中间。下了飞机向前走去,只见一所陈旧的木屋,有五六只芦花鸡在屋前东啄西寻走来走去,他们就在那里等候行李。如今,荷兰港有居民约3000人,发展出了巨大的水产工业,最出名的鱼是大比目鱼、鳕鱼及鮭鱼。还有植物,草莓类及野生芹菜等等。荷兰港是阿拉斯加明太鳕的主要集散地,大多数美国捕捞船在此卸货,每年都有百万磅的水产品运往世界各地。机场跑道铺上了柏油路面,喷射客机波音737也能起降了,荷兰港成为了美国北太平洋最为重要的海军空军基地。

  杨梅在阿拉斯加渔业科学中心工作,家居西雅图。很多在阿拉斯加工作的渔夫和科研人员都像他一样住在西雅图,因为阿拉斯加没有西雅图繁荣,生活不够方便。美国从1977年施行渔业保育及管理法案以来,海岸线200海里以内的渔业资源都在美国的管轄之内。白令海东半部属美国经济渔业轄区,西半部则属俄罗斯。资源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评估及资源调查,杨梅就是做资源评估和调查的。

  每年夏天,一艘由联邦政府租赁的捕鱼船在荷兰港口等着他们。船上除了船长、厨师、驾驶员和两三个水手,就只有他们5个研究人员。船上的房间是给捕鱼者居住的集体宿舍,一间房有四五张床。杨梅和研究伙伴收集渔业标本,每次时长3个星期。

  杨梅的航海生活开始于大学毕业那一年,他到船上去实习。杨梅出生在台湾,从小想当航海员,可是阴差阳错读了生物系。来美国以后,他在华盛顿大学读渔业专业,终于梦想成真。然而,杨梅回来以后告诉我,真正的海洋无边无际,水浪加水浪,风暴裹风暴。尤其在白令海,没有蓝天,没有太阳,雾蒙蒙雨蒙蒙,好像视力出了问题。除了偶尔飘过的海鸟,就只有自己脚下的一条船。他说,有个年轻的研究员去了第一次后就不干了,回来辞职换了单位。

  (待续)






林静 (2013-01-08 22:54:29)

迫不急待等下篇。

呢喃 (2013-01-09 10:43:55)

跟读!

刘瑛依旧 (2013-01-09 16:49:12)

真应了那句话:无巧不成书!世界真小。

这位南希,是不是新浪博客的那位南希?

融融 (2013-01-09 16:58:03)

不会是吧,她是台湾人,住在西雅图,年纪不小了。

夕林 (2013-01-10 21:05:50)

谢谢你描述了一个陌生而又全新的职业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