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旋律中荡漾

情感在旋律中荡漾

  ------听孙月魁独唱音乐会感悟

  齐凤池

  2013年元宵节刚过,唐山十六中学声乐高级教师孙月魁个人独唱音乐会,在古冶区文体局礼堂隆重举行了。古冶区党政领导以及唐山市音乐界的知名人士出席并欣赏了孙月魁独唱音乐会。据说孙月魁个人独唱音乐会,在古冶区音乐史上还是第一次。他开创了古冶区音乐史上先河。

  我作为孙月魁的一位朋友,应邀聆听了这场音乐会。对于孙月魁的声乐水平以及对他独唱音乐会的感悟和定位,我个人认为,孙月魁的声乐水平,完全是专业水准的。

  他的音域宽广而宏亮,他的音质纯正而圆润。低音区音色厚重而雄浑,中音区音色稳健而透彻,高音区音色挺立不飘,穿透力极强。他的音质清脆透明,像金属发出共鸣,又像潺潺小溪发出的悦耳水声。就像金属和水声碰撞的和弦。

  孙月魁的演唱风格汲取凝聚吸收和借鉴了当代中国歌坛许多大家优点。他演唱的《再见了,大别山》确实有歌唱家吕继宏的韵味,他的《母亲》也有阎维文的格调。从他的音律中,我听到许多歌唱家声音。

  孙月魁演唱最大特点是,他把个人内心的情感全部融入到了旋律之中。

  我认为,情感,在音乐中就是“韵”。一个歌唱家如果没有饱满的激情,唱出来的歌曲肯定是乏味的,没有韵味的。只有把情感投入到旋律之中,那样唱出来的歌曲才能感染人打动人。其实,打动听众的,不是歌词和旋律,关键是歌唱者的情。我记得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创作的歌剧《奥菲欧》。

  《奥菲欧》这部神话悲剧,是蒙特威尔第1607年在妻子克洛迪娅临终前,完成的第一部歌剧。同时,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亲身体验了与妻子生离死别的悲痛之痛。1608年,是妻子克洛迪娅去世的第二年,蒙特威尔第在悲痛和泪水未被风干的时候,奉命接受曼图亚王朝为新继位的王子婚礼谱写歌剧《阿丽娅娜》。蒙特威尔第在创作《阿丽娅娜》时,把所有的情感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全部倾泻在“哀诉”这一部剧情中。当《阿丽娅娜》演到第一部“哀诉”时,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全场六千名观众顿时哭成一片。

  这完全是蒙特威尔第把对妻子的怀念融入到剧情里的结果和效果。与其说六千名观众为“哀诉”而哭,不如说是六千名观众在为克洛迪娅而流泪。

  全世界所有的歌唱家不论演唱什么曲目,情感是主要的。孙月魁在独唱音乐会上演唱的歌曲,每一首都唱的饱满深情,他的歌声和情感深深的打动着每个听众的情感,他的舞台作风严肃而认真,充分体现出一个有学养素质很高的教师风范。

  孙月魁的歌声穿透力很强,每个音符都有强烈的磁性。他演唱的《父亲》和《母亲》深情动人,唱的很大气,不油腻不娇情,他始终用水质和金属的音符牵引着听众流动的情绪和脉搏。

  孙月魁在教学和潜心洗练演唱艺术的同时,把精力还用在了音乐创作上,他创作的歌曲《雷锋,永远的辉煌》和《兴安岭脚下我的家》等歌曲。他在旋律的把握上很大胆也很大气,使旋律的起点很高,旋律始终在高音区萦绕,烘托出气氛显得很宏大。他在把握每一个音节和每一个音符的同时,一直把主旋律提升到激昂豪迈的高度上,使音乐主题和歌词深意紧密的合拍。

  我一直认为,音乐只属于旋律,不属于歌词。再好的歌词没有好的音乐装饰,只能是汉字的排列。

  孙月魁为几首歌词谱的曲,是他演唱之外文化底蕴的呈现。中国当代歌坛有很多歌手是一条腿走路,他们凭着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彰显在中国的舞台上。他们有的甚至连乐谱都不懂,从每年的歌手大赛上就暴露出许多参赛者的缺憾。

  这次我认真细心聆听了孙月魁的独唱音乐会,并欣赏了他创作的歌曲,思忖几日之后,随便写了些许文字,供音乐人孙月魁参考。

  2013-3-1

  河北唐山开滦荆各庄矿业公司党建部

  






阿朵 (2013-03-01 14:47:11)

齐老师,我把你这篇归类到东西方文化了。

你的文章,都那么贴近生活,谢谢!

齐凤池 (2013-03-01 23:45:49)

谢谢。

林静 (2013-03-02 00:41:18)

齐先生,网上有没有他的录音让我们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