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涩时光 二 初进校园

半涩时光

 

 

                                                        

                                                   初进校园


          好远就望见那光秃秃的暗灰色的电视塔,有些孤傲又有些黯然地耸在空中,站在那上面俯瞰这座城市定然有别样的感觉,方桐突然就觉得自己真的好像站在那样的高度来看这身边的一切,看到了形状各异的楼顶也看到了蚂蚁一般来来回回忙碌的人群,忙着做事忙着挣钱忙着生活,这有意义吗?方桐的脚步慢下来了,说到意义二字方桐又开始犯糊涂了,人类拼死拼活的究竟是为什么呀?能活着就行了呗,为什么一定要在人群里相互瞧不起呢?难道只有在物质上超过别人才能获得心理的平衡?那么对于眼前的这座城市来说,有几人最终胜出?看来自己是不太有这个希望了,真不知道这里是怎么进入的,也不知道这里这么多的人生活在一起烦不烦的慌,老家那个小小的村庄还有那么多的纠缠不清的问题呢。

         中秋的天气虽然凉爽但方桐背着大包走了这么远的路还是感到热了,索性在路边把包放下,歇上一小会。这里已经是北京西路了,两旁的法桐树干粗壮树冠庞大,基本在路上形成三分之二的阴凉,偶尔飘下一两片的枯叶。方桐站在树荫下四处打量,只见南北两旁不少房子都是有段历史的独立庭院的老式楼房,这类房子挺入画的,比较含蓄有优雅之气,让人觉得比较沉着,也容易勾起人的联想。说到联想,方桐想起家乡曾出过一位人,这人如今贵为省政协主席了,说起来有一连串的故事,看来日子也不一定真的好过。

走吧,年轻人体力恢复的快,方桐轻松地拎起牛仔大包背到肩上,大步向西迈去。

到了,白色的古典风格的大门,门框上的竖排的六个大字是海粟先生题写的,古朴浑厚,是了,这青果学院的前身至少一半是海粟先生当年创办的,也算是人中出尖的了。说来也是,那随家仓的省师范的门脸也是小小的很规范的典雅摸样,据说那前身是金陵女子学校。这一圈都是高校,还有就是政府所在,环境算是不错的了,南有清凉山,后有古林公园,西侧是外秦淮。秦淮二字在多少人梦里来回穿梭?自有艳影无数在月光下的水波上浅吟低唱,笙箫琴鼓远远地回应,兴致到了起身弄袖曼舞……那是过去的事了,可仍然流连在人的浮想里。方桐就是这样的,他心不由己,总是在到处乱飞,所以在别人眼里有呆,搞不清这个人在想什么,谈东的时候突然冒出西,说西时他又冒个北,晕头转向的。

方桐傻傻地背着大包进了校门,寻到报到的地方排在队上,眼见大家都很陌生,尽管脸上大多挂着笑意但眼神却是淡漠的,陌生的眼神与熟悉的眼神竟有着这么大的不同。方桐小心地把手伸进胸口,用手指把缝着的线扯开,把钱一把握住一起揣进裤兜,看上去好像还有些洒脱的样子。

缴了各项费用剩下的已经不多了,方桐和其他人一样领到一个大口袋,白布大口袋里有两个被胎加被套枕芯枕套被单什么的都有,一个白瓷缸一白瓷盆还有两个白瓷小饭盆一个调羹,除了调羹之外的所有物件上都印有方桐的学号。方桐背着圣诞老人背着的那样的大口袋,手里拎着牛仔包,慢慢地找到宿舍楼。这是一座灰青色的小楼,看样子年纪也不小了,大块的青砖上还留有印章,楼不大也不高,三层而已。楼前是小小的两块草坪,东面是老师宿舍楼,那楼前与这楼前草坪对应的是一篮球场地。

方桐这些新生住二楼,全院所有男生都住在这座小楼里,不要觉得奇怪,全院一共美术、音乐与工艺三个系,一年三个系共招生六七十人,今年还招的最多了,八十个,还包括音乐中专的八九个小学生。女生楼在西侧。

方桐的床是下铺,靠在南窗子东侧。小楼是内走廊,住在北面的就见不到阳光。方桐找到自己的位置就立刻收拾起来,不一会就收拾好了,关键是也没什么好收拾的,他席子一放,把小被胎一套就行了,那个稍厚点的及垫子还放在大口袋里,再把大口袋放到门上方的隔板上。这期间陆续的也有人进来了,屋子里住八个人,四张架子床。人还没来齐,大家收拾好了就坐着谨慎地说着话。中间是一个长条桌子,一人有一抽屉,还有张凳子。方桐看他们都带了箱子,觉得还是箱子好,放衣服什么的也平整。自己只有个牛仔包,看来有空还得去买一便宜的箱子才好,也好像模像样地放到箱架子上。

通过聊天大家大致明了了各自的家乡所在,细数起来基本是一个县区只有一位,就这还是师范类的,人数多,非师范类的当然更少了。方桐想这下有意思了,一个人一个地方就可了解到许多不同地方的风俗了,这是多么有趣啊,同样是人,住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了不同的习惯特点,了解别的地方特点不就是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吗?

初来乍到的大家都比较兴奋,说着说着都忘了要吃饭,方桐肚子饿了,只好硬着头皮说去食堂吃饭吧,一提醒大家才想起还没买饭菜票呢!纷纷拿起白瓷钵一起往食堂去,食堂是两层的新楼,白色的瓷砖贴面,很有些现代的感觉。饭票要有粮票,没有粮票也可以,一斤粮票折一毛钱,方桐来的时候家里也给淘了些粮票,拿出来也抵上一抵。青菜五毛炒鸡蛋一块,糖醋小排一块二大排两块……只是每份的数量不多一般都打一荤一素,米饭三两。新生报到第一次吃饭,大家都比较客气,打了不同的菜在一起相互让着。这不同的专业在这里一眼基本就可以看出,那衣着光鲜时尚的飘来飘去的应该是音乐系的,那怪里怪气一副豪放不羁的绝对是美术系的,相对规范的偏常规的是工艺系的,还有初中生摸样叽叽喳喳跑来跑去的那是音乐中专的学生,据说这音乐系还就数这帮初中生厉害,在全国都是很有风头的。

如果没钱的事作怪这儿的生活真是美美的,方桐边用调羹挖陈米做的饭一边在想,可这米也真不好吃,一股霉仓味儿。

 

 

 

         

 

                                                                            0一二年九月十二日十点半






梅子 (2013-03-10 01:02:38)

“看样西年纪也不小了”可能是“看样子”吧,就算我给你校对了一下(我在哥儿们中间有个绰号,叫“挑毛病战斗队队长”),你将来发表时省心一些。呵呵。

描写得太细致了,都有同样经历,写出来却大不一样。

木桐白云 (2013-03-10 01:31:29)

就是呀,你帮我校对我真是感谢,我这人写这些的时候只顾一路下去,有时候来不及一个字一个字看,就有了不少的谬误,整理的时候的确很费事,呵呵,有你这队长在可就放心多了,我就更有信心往下写了!

林静 (2013-03-10 05:01:38)

艺术院校和我们工科院校一进校气氛就不一样啊。

木桐白云 (2013-03-10 05:34:29)

后面的基本都不一样哈。

若敏 (2013-03-10 15:20:17)

同意林静,与我们医学院也不一样。

木桐白云 (2013-03-10 22:35:11)

这也是我写这样一个题材的一部分原因。

若敏 (2013-03-11 19:45:44)

宿舍差不多,住7或8个人。桌子也是在中间。菜比我们那时候贵了不少。我们那时候青菜1较5分。排骨,猪排3角。有趣。

木桐白云 (2013-03-11 22:44:24)

呵呵,这也从侧面记录点时代的影子。

予微 (2013-03-15 05:26:28)

“新生报到第一次吃饭,大家都比较客气,打了不同的菜在一起相互让着。”

大家这么友爱啊!

我们的宿舍也是四张双层床,住了七个女生,一张床就用来放行李了。

木桐白云 (2013-03-16 22:03:33)

呵呵,那时的宿舍大都这样子。

俞静 (2013-03-21 05:12:31)

让我也回忆起自己读大学的时候。谢谢木桐细腻的刻画。

木桐白云 (2013-03-21 06:34:29)

不少人说一开始回忆就说明老了,可真的老了也许就记不清多少了,所以这样的回忆多少是真多少是想象也弄不太清了,呵呵!

飘尘永魂 (2013-09-11 23:30:08)

上大学那时一个小班42个中国学生,一半上海人一半外地人,一般男生一半女生。外加六个亚非留学生。七个人一个宿舍,三个上海人,四个外地人。很自然就熟了。

木桐白云 (2013-09-11 23:42:32)

青春时节相互间的沟通是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