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_美国教育体制误导好学生

小哭注:女儿去年所在的女童子军领导,是一个让我非常佩服的妈妈。她精力旺盛,为人热情,善于交际,为孩子们带来了非常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可惜我们总是搬家,在那里只呆了短短的一年。现在想加入一个新的小队,过程中的周折更让我留恋女儿在前一个小队时的那些经历。我曾经非常不解于她竟然认真地和孩子们讨论几年后去欧洲旅游的计划,因为那是明摆着不可能的(那个小村的教育还是不错的, 但是家长绝对是属于不可能有钱送孩子去欧洲旅游的档次)。当最后这个计划在孩子们自己的尝试与失败中变成去佛罗里达时,我还是不明白她为什么还是那么有激情地和孩子们一起规划着。因为在我眼里,这群孩子们不论怎么样去卖饼干,去节省零用钱,都离那个目标很遥远,这明知不行的事情,为什么不告诉孩子们呢?

最近,不再参加那个小队了,和朋友谈论起这个领队,突然间明白了她的价值观所在--她只在乎孩子们认真地走过一些过程,而不是一定要实现哪个目标!!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尝试知道如何订目标,如何订计划,如何去努力,最后得出可行不可行的结论,这就是值得家长投入精力帮助他们学习的东西!!!这一醒悟马上就发挥了作用,再也不会为了孩子赶不上校车而觉得郁闷了,再也不会为小宝突然间情绪不好让我留在教室陪他感觉失望了。其实,教育孩子,有的时候就是陪着他们成长,而不是陪着实现一个个预订下来的目标,不出差错。想到了给孩子鱼还是渔这句话了。教他们如何走一条未知的路 ,哪怕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也很有意义。

最近两年女儿经常质疑人生的意义,想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有人认为那么小的孩子,别当真他们真的在思考。我非常地不以为然。我只恨自己没有能力让女儿找到答案,让她处在这种苦恼期这么久。可是,最近她找到了答案,人变得开朗起来,她找到的目标让她的生活充满了朝气,我觉得这种经历好多啊。如果以后她再质疑类似的东西,我相信她也一定能够找到答案的。看到女儿这种状态,是我这几年育儿中最觉得开心的部分。

 

刚才读到一篇小文,似乎讲的也是这个意思,而且讲得非常精彩,转发过来,和育儿中的家长分享。

 

美国教育体制误导好学生

信源:《纽约时报》|编辑:2013-03-28| 网址:http://www.popyard.org

学生们从出生起,就主动或被动地为他们未来求学路进行规划。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埋头苦读的莘莘学子好像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这样真的是正确的吗?《纽约时报》23日发文替学生们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纽约时报》3月23日刊登了记者保罗(PAMELA PAUL)题为《一个美国好学生的懊悔》的文章。该文主要描写了他个人的求学经历,并通过从中感悟告诉人们学习的真谛:“成绩太好的孩子学到的东西往往比别人少”,他还写道“我所说的成绩好的孩子与那些先天出众或后天培养的人才是极为不同的,与那些志向远大的精英也是极为不同的。这些孩子既不具备前者出类拔萃的资质,也没有像后者一样付出过超越常人的努力。他们只是按照外界的期望做事,仅此而已。”

保罗从自己的高中时代讲起,当时的他定下了学习目标----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将与之有关的一切都周详地计划好了,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在进行课程选择和作息安排时,他按照进入布朗大学的成绩标准进行,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只做“有用”的功,拿到需要的分数。就这样,他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在大学里,他延续之前的做法,按照“最低付出准则”学习,“作为一个不求甚解的半吊子学生,我避重就轻地选了那些我感兴趣而且能拿到高分的课程。”并且只参加不影响学习成绩的课余活动。

作者提出:“如果你渴望成功而又知道怎样去获得成功,那为什么还要进行不必要的尝试呢?为什么要冒失败的风险呢?”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几乎所有人都会提出的,保罗在这篇文章中给出了解释,“因为犯错误会让人真正学到东西”。保罗还引用小大卫•麦卡洛(David McCullough Jr.)那段著名演讲中的话作为强调。麦卡洛认为,如今年轻的高中毕业生想要的是积累赞誉,而不是真的提高学识。麦卡洛的主旨是:“生命是一场需要完全体验的伟大冒险,而不是一份需要逐项完成的任务清单。”

之后,保罗还对整个教育体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如今的教育让孩子们远离了自己尝试、自己挑战和失败这些真正有意义的经历,让学生们只学到了看似有用的东西,造成了如今成绩优秀却迷茫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学习已经成了多项任务的叠加,所以“学生们越发愿意向标准妥协”,最终学到的是“教学内容”,而不是“知识”。

保罗的懊悔就是对自己完成目标似的学习方法的反省,幸好他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勇于做出改变,文章最后,保罗说“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学到了一些东西。”






木桐白云 (2013-03-29 06:05:22)

带着自己在路上行走就是存在的最好方式。

天地一弘 (2013-03-29 07:58:25)

每一种教育方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美国教育也一样,只是竞争性比起中国教育,要好许多,只是依然需要为了教育而教育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如果父母能放下对于孩子的希望,而不管这孩子考取怎样的学校,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生长,这是多么难得的父母啊。

阿朵 (2013-03-29 17:33:20)

如果把上个好大学作为终极目标,一定会很功利的围绕着这个目标转,然后,到了终极目标呢?

放手让孩子跌跤,不是每个家长都做得到,我们都不由自主想保护他们,帮助他们,拿捏这个度,是个关键。

eclubs (2013-03-29 18:08:53)

"最近她找到了答案,人变得开朗起来"

你女儿的答案是啥呢?

周小哭 (2013-03-29 20:01:25)

找到了信仰和寄托,详细内容可看她近期的作文。在“文轩小红花作品”里面,我发了她新年前后关于搬家的五篇作文,还有“最新纪实”里面那篇“如果12岁的孩子质疑每天重复枯燥的生活时,谁能拯救她?”,里面有她思考的精华。搬家系列都是围绕着她自己的生活所写的,能够明显看到她思考的轨迹。

若敏 (2013-04-02 15:05:25)

谢谢小哭分享!很有道理!

hrb820 (2013-04-13 02:18:54)

中国家长包办代替,对于扼杀

刘瑛依旧 (2013-04-16 16:33:24)

孩子这么小,就“经常质疑人生的意义,想知道人为什么活着”,这对我们成人也是个挑战啊!

老来天真 (2013-04-29 08:02:38)

这个发现和改变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