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伟大的女性

    最近进行资料整理,看到一些有关王选院士的资料,想到了有关王选院士的很多事情。我和王选院士认识许多年了,王选院士是我非常敬仰的科学家,当年看到王选院士逝世的消息时,我忍不住眼泪直往下掉,一种亲人离去的感觉。 我没有写过王选院士的报道,但是采访过另一位同样伟大的人,一位和王选院士相濡以沫的人,一位伟大的女性:

 

用生命托起科学的太阳

——记北京大学教授、博导、计算机软件专家陈堃銶

 

 

       高山无言,却向世界展示着它磅礴恢宏的不朽雄姿;

       大地无言,却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世上的万事万物;

       稻谷无言,却无怨无悔地向人类奉献出丰硕的果实;

       春蚕无言,却以自己的生命为人们吐出洁白的蚕丝。

       这里,有一位无言的女性。她虽无言,却以她伤痕累累的心灵、体弱多病的身躯、顽强刻苦的精神,支撑起我国汉字激光照排事业的宏伟大厦。她,就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堃銶。

       读着王选、陈堃銶的有关资料,我的灵魂时时被一种东西所震撼,我的思绪象潮水一般奔腾激荡。陈堃銶,这位伟大的女性的名字,应该用金字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尽管陈堃銶教授一再表示不愿宣传自己,尽管二十年来确确实实很少有新闻传媒介绍过她,但是,她确实应该写。她的信念,她的追求,她的奋斗业绩,她的高风亮节,她及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属于陈堃銶,它属于人民,它应该被挖掘,被开发,被发扬光大,为全社会所共享。我有责任、有义务把它昭示于世人。为此,我要写。

 

 

 

 

       当采访她时,她说,事情都是大家做的,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是的,没有人怀疑这一点,也没有人否认这一点。任何一件系统工程,都有许多人参与,为它奉献心血和汗水。但是,有常识的人也都知道,任何一件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人总体设计,总体指挥,运筹惟幄,作出重大技术决策,并组织实施,那末,要想达到预定目标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在某些时候,某些特定条件下,个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淮海战役,如果只有千军万马、粮草辎重,没有高瞻的远筹策划,没有英明果敢的精采指挥,就很难设想有今天革命的胜利。陈堃銶,就是北大激光汉字照排系统研制中关键技术的决策者之一。

      1975年春,陈堃銶参加北大组织的计算机应用情况的调研。在调研中,陈堃銶了解到国家有个“748工程”,该工程有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

凭着她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凭着她掌握的国内外计算机行业的信息资料,陈堃銶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件值得做的大事。

       她把这个信息告诉了王选。此时的王选,被汉字精密照排的难度和光明的应用前景所吸引,那种喜欢挑战性工作的天性和劲头被激发,创造欲望异常强烈,跃跃欲试。

       就是这一个信息,使王选、陈堃銶这对夫妇作出了这一历史性的选择,从此与汉字精密照排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和危险的艰苦跋涉的漫长的科学之路。

       从此,王选、陈堃銶的家,就成了汉字精密照排项目的工作间。这里,没有了白天和夜晚,上班和下班的概念。调研、查阅资料、论证方案……一切进行的紧凑而有序。

       经过调研,决定系统中汉字存储采用数字化存储即精密点阵方案。但随之而来的是,汉字字体多、字号多,精密点阵在计算机中的存储量十分庞大,现有的存储手段根本无法存放下这惊人的存储量。因此,设计一种不失真的信息压缩方法成为整个方案的关键。

    有些天,夫妻俩几乎是在天天讨论信息压缩方案。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有时又心心相印,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有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有时又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在1976年初,设计出了一个令夫妻俩都比较满意的轮廓加参数的信息压缩方案。

 

 

 

 

       陈堃銶说,我的才能并不出众,是项目给了我锻炼能力和创造的机会

 

 

       是的,也许一个人的才能大小并不重要,但一旦他融入某一项伟大的事业中,一旦他具有了为这项事业献身的精神,人的才能就会象分子裂变般迸发,就会成几何级数式地跃升,成为一个才能非凡的人。

       搞计算机的人都知道,在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一个系统,一项工程,如果只凭硬件研究人员的苦干,没有软件人员的鼎力配合,没有软件工程师开创性的工作,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一些系统硬件的故障和问题,往往要通过软件的运行、调试、查找才能发现,一些系统硬件的缺陷和不足,又往往要靠软件来弥补。

       20年来,陈堃銶作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师,作为项目软件负责人,她构筑起整个排版软件的总体框架,她设计了软件开发的实施方案,她解决了无数个技术难题,她也亲自编制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程序。

       陈堃銶设计排版软件的工作是从熟悉字体字号、分栏、横排竖排等版面格式开始的,她查阅资料,去向印刷厂排字师傅学习。她思考着,如何把现在由人工用铅字、铅条、锌版、花边来实现的字体字号栏目的变化、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分子结构式、图片、图表等版面格式,变成程序,指挥计算机来完成的实施方案。

      而开发字库是另一项艰苦细微、繁琐庞杂的工作。要从新华字模厂买来字模,照相放大,复制在96×96的座标纸上,由北大中文系的老师们根据陈堃銶等人确定的描绘字模的方案和规则,标出不规则笔划轮廓上的特征点和规则笔划的代号及参数,然后先输入计算机,再逐一输出加以校正。在陈堃銶等同志的指导下,从1976年到1985年9年的时间,共投入10余个人力做出了6套字模。

       几多辛苦几多收获。经历了8年多,三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困苦与艰辛,华光Ⅲ型机生产定型鉴定会和《经济日报》照排系统国家验收会于1987年12月2日在经济日报召开,这是王选、陈堃銶及华光系统的研制者、合作者们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

       科学无止境,为之奋斗也就永远不会停止。为了提高性能,便于推广,课题组决定,以IBMPC类微机为主机,照排控制机的核心部分改用王选设计的两个专用芯片。构成华光Ⅳ系统。

       这次换代与前两次不同。以前换代,机型虽改,但指令系统相同,软件不需要作大的改动。这一次换代,软件必须全部重新编写,汉字编码也必须将原来新华社设计的“新华码”改为国际码。当时PC机上的软件开发工具远不如现在成熟,这又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陈堃銶从学习使用PC机开始,主持了软件及字模库的换代工作,并亲自动手,编写了书版排版核心部分的程序,设计并完善了BD排版语言,设计了用于各软件协调输出的北大版面描述语言BDPDL。BDPDL的先进性在于,当用于报纸的版面远传时,它能保证文字信息量压缩数百倍而版面在整版传输中毫不失真。这项成果,至今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陈堃銶说,也许是吃过太多的苦,养成了我的性格比较倔,对名利也看得比较淡

 

 

       是的,一个人只有经过了炼狱之苦,才可能有精神的升华。常人很难想象,陈堃銶这样一位柔弱娇小的女性,怎么会有这样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奋斗精神;在这样一个柔弱娇小的身躯里,怎么会有包容一切的博大宽广的胸怀和气度。

       陈堃銶1936年生于上海,3岁时,父亲因抗战到内地,年幼的陈堃銶和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7岁丧母,陈堃銶成了无助的孤儿。一位叔叔收养了她,叔叔又娶了一位不慈的婶婶,陈堃銶寄人篱下的生活可想而知。到陈堃銶12岁时,父亲才从内地回来。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来继母,陈堃銶的生活环境依然不优越。小陈堃銶天资聪颖,勤奋努力,学业颇佳。抗战胜利后,父亲自内地到杭州浙赣铁路局工作,陈堃銶随父到杭州上学,1953年从杭州一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成为我国第一届计算数学专业的大学生。1957年,毕业留校,在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教研室任助教,从事程序设计等教学任务。正当陈堃銶事业顺利,业务日进的时候,文革开始了。由于陈堃銶的家庭和社会关系问题,其父是国民党员,其伯父在海外,陈堃銶被迫中止了工作。这种政治上的岐视、打击,对一直积极向上,担任着团支部书记,并积极要求入党的陈堃銶来说是残酷的。因为当时很流行一种“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说法,谁也不敢奢望会有出头之日。

       1969年北大研制150计算机。鉴于有DJS21机编译程序的经验,陈堃銶被调入编译组。陈堃銶欣喜万分,一方面由于能被“信任”,更重要的是回到了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岗位。没想入组不到三天,又因家庭和社会关系被逐出项目组。不顾王选卧病在床,有关方面限令陈堃銶一小时之内整理好行李,赶昌平分校劳动。屈辱、愤怒绝望……此时的陈堃銶欲哭无泪,欲诉无门……

       此后,为了“落实政策”,又安排陈堃銶下厂,一边协助厂里搞些项目,一边接受“再教育”。陈堃銶十分珍惜这重新获得的工作机会。她工作努力,不辞辛苦,因工作需要常常通宵加夜班,她毫无怨言,并能解决项目中的一些的技术问题,因而受到工厂的欢迎。

      研制精密照排系统的工作是艰苦卓绝的。系统是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研制的,不允许采用国外的元器件和设备,而当时国产元器件和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非常差,整个系统很不稳定,给调试软件带来极大的困难。纸带机经常是转转停停,磁盘操作常常会读错扇区,键盘按下去常常是输不进信息,机器毫无反应。由于受设备性能的限制,不能直接看到输出结果,只能通过分析数组来判断正误。这些使他们的工作量数倍甚至数十倍地增加。记得他们在做郭平欣(748工程电子部负责人)指定的十个字的信息压缩方案时,由于使用计算机的机时安排不下,他们要经常利用夜间11点后或清晨4、5点钟工作。信息压缩方案的模拟试验完成之后,陈堃銶的血压降到了55/70毫米汞柱,并伴有浮肿。而为了迎接国家正式任务的下达,陈堃銶顾不上休息,又投入紧张的系统设计工作。

       从设计与试验压缩信息方案到整个排版软件系统的设计、编制程序、调试到照排出《伍豪之剑》小书,陈堃銶及同伴们吃遍了人间的艰辛,完成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工作量。到1981年7月举行的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部级鉴定会,这期间经历了4年。这4年紧张超量的工作,严重地损害了陈堃銶的健康。陈堃銶经常便血,腹泻、呕吐,常常感到十分疲乏。但陈堃銶以为是长了痔疮,并不在意,因为也确实没有时间去管它。直到1981年10月,才去查病,并被残酷地宣判患了直肠癌。

       回忆这段经历时,陈堃銶说:“当时我心里倒也平静,心想人生总会有尽头,只是担心工作会受影响。”手术前,陈堃銶召集有关人员,落实了尚未确定的某些接口问题,看大家任务都已明确,才安心住院做手术。

       吉人自有天相,便血后拖延近半年才想到找医生的陈堃銶,接受了手术后居然发现,癌细胞没有扩散,也没有转移,附近的淋巴结一个也没有感染,这是大家都没有料到的。手术后13年来,陈堃銶一直担任着繁重的工作,至今仍骑自行车上下班,这也不能不说是奇迹。

       女娲补天的故事流传了世世代代。在混混沌沌的天地之间,一位无言的女性,辛苦地执著地炼着五彩石修补坍塌的青天,最后因七彩石用尽,天仍未修补完整,而后用自己的身躯填补了天的空洞。陈堃銶及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中国科技事业献身的精神,使人时常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对名、对利,陈堃銶看得很淡很淡。评职称,名额少,争得利害,她让;长工资名额少,争得利害,她让。别人破格提前晋升,她仍心平气和,处之泰然,自得其乐地说我已名利双收了,而她从副教授历经7年才晋教授。按照她所做的工作,早应该名贯长虹、声如巨雷,而今人们却是在纪念“748工程”的回忆文章中才听说了她的名字。

 

       陈堃銶的人格力量倒是给领导们做思想工作提供了帮助。一旦因什么名利争执不下,一说陈堃銶还没有呢,一些矛盾便释然了,化解了。

 

 

 

 

       陈堃銶说计算机事业需要一代代优秀人才的支撑,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越我而上

 

 

       是的,计算机事业是残酷的事业,它的残酷性表现在它的高速发展与竞争性,以及知识的快速更新。它会毫无同情心地甩掉那些落伍者。

       陈堃銶这些年来不懈奋斗的成果,不单是开发出了高质量的软件,而且还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软件开发人才,锻炼了一支敢打硬仗、所向披靡的技术队伍。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作为这项事业的开拓者,这是使陈堃銶最最感到欣慰的。现在,一些软件的设计、研制工作都可以由年青人来主持完成。而为了将来的发展,陈堃銶担当了更重要的使命。她站在了更高的角度,了解国内外业界最新的发展情况与市场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科研开发课题,协调软件开发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步调一致地运行,为年青人提供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机会。

       有时,陈堃銶也还得做一些编制软件的工作。比如各软件之间的接口软件,没有人来做,那陈堃銶就拿过来。还有一些琐碎而不起眼,但有的还有一定难度的急活,找不到适当的人选时,为了整个系统的成功,往往由陈堃銶自己动手来完成,包括上机调试、修改程序。作为博士生导师的陈堃銶,大事做得来,小事也能不厌其繁地做,可钦可敬。

       尽管没有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尽管没有朝鲜战场的烽火硝烟;尽管没有手托炸药包轰炸敌人桥头堡的壮烈,尽管没有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辉煌,但是,这里也是战场,这里也有奉献,也有感人泪下的不朽乐章!这是炎黄子孙民族精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另一种灵魂的升华!

      人们总想探求王选成功的奥秘。无可否认,王选是计算机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他有软件的雄厚基础,又有硬件的丰富经验,他思维敏捷,高瞻远瞩。北大只有一个王选,中国也只有一个王选,没有谁能怀疑和抹煞王选在激光汉字照排事业中的卓越的贡献。但是,人们还应该知道,王选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有非凡的才能,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奋斗精神,还在于他有一位生活上相濡以沫,事业上相辅相成、心心相印的妻子。也可以这样说,王选具有两个非凡的大脑,两份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两份顽强不懈的体能。王选的头上,映照着一个不可磨灭的陈堃銶的光环。

 

 

 

 

 

       太阳,是地球能量之源,是地球生命之源,它普照大地,泽及万物

 

 

      人类的科学技术重大发明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不尽的物质财富,它是人类新生的太阳。

      激光汉字照排系统的成功,引起了印刷行业的一场深刻的新技术革命,它使印刷业从此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它所创造的社会效益是难以估量的;印刷业的进步,为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新闻出版业印量的成倍增加,档次要求的提高是铅排承受不了的,而现在成为可能。一项成果带动和保证了印刷、新闻出版两个行业的大发展,“它的意义不亚于原子弹爆炸”(周培源语),它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又一颗初升的太阳。

    当人们享受这项科学成果带来的恩惠的时候,人们不会忘记那些用心血、用青春、用生命托起这颗初升的太阳的创业者。人们不会忘记,这些创业者中有一位非凡的女性——陈堃銶。






大灰狼太太 (2013-03-29 20:47:11)

老一辈的科学家(及教师)那种任劳任怨,一心为事业那种精神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的。

木桐白云 (2013-03-29 23:17:02)

这就是脊梁,你这篇报道也是站到了应有的高度上。

外星孤儿 (2013-03-29 23:51:24)

谢谢木桐白云。这是我当IT记者时采写的,当时被采访对象的事迹深深感动。陈老师是那种典型的不善言辞默默做事的知识分子,还有些羞涩,让她谈自己的事情特别难,什么都不说。写完让她看,她说:“把我写的太好了 ,我都不好意思了。”脸都微微泛红,像个小姑娘。

外星孤儿 (2013-03-29 23:54:24)

谢谢大灰狼太太,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历尽磨难仍痴心不改,确实是现在的人无法理解的。中国现在的院士们已经不是这样了,他们比商人还精明,可会赚钱了。

刘瑛依旧 (2013-04-12 21:26:52)

这些知识分子,是国家的脊梁!

火树 (2013-04-13 01:20:16)

真正伟大的人都懂得谦卑——这就是人格魅力之所在。

阿欣的小书房 (2013-11-23 13:56:39)

老一辈的科学家是这样的。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