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思嘉、费雯丽、爱情和人生...重看电影《乱世佳人》随感

前段时间带着孩子参观盖蒂斯堡时,想起小说《飘》中的郝思嘉,跟孩子提到这部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回来就借了当年让费雯丽得到奥斯卡奖的电影《乱世佳人》再次观看,多年前我看的是被剪接的电影片段,现在看这部最早的好莱坞的彩色老片子,虽然那颜色有点人工化不自然,但是费雯丽精湛的演技丝毫不受任何影响照样光彩夺目,我一个晚上看完三个多小说的电影,过了午夜,心情仍然无法平静!甚至接下来的几天,我头脑里都时常回响起电影主题曲的音乐,而郝思嘉和费雯丽的爱情和人生在我的脑中更是不断的重叠交映。

 电影《Gone with the Wind》中的郝思嘉

读Margaret Mitchell写的小说《Gone with Wind》时,我读中学,对于那个年代和历史背景并不是很了解,知道美国的黑奴制,仅此而已。今天回头再看,对郝思嘉式的爱情,却是深有体会!少女以现实中的男人为原型,在自己的心中塑造了完美的形象,并保持那个幻影很多年,而对就在身边的真正的爱情却熟视无睹,最终自食其果。 

中文版的小说是傅东华先生译的, “Gone with the Wind”译成一个“飘”字,傅先生曾撰文仔细叙说他的用意,那一个字中包含了飘扬、飘逝的含义,青春的飘扬,爱情的张扬、故乡的飘逝、人生的漂泊,这是我自己的理解。 

记得高三那年,我在南京梅园中学就读,有一天转来一位新同学,老师让她跟我同桌,她长得浓眉大眼,长长的辫子垂到腰下,一位美丽的少女!我们俩同年,都是十五岁的花季少女。她的名字中的一个字“倩”被我用在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女主人公的身上。我们俩在上语文课时,不知道为何谈起了这部小说,郝思嘉成了联系我俩的纽带,我们一下子就找了共同的话题,就那么自然,我们成了朋友。她后来进了南京大学,读的是法律。我赴美的那一年的夏季,我和她常常相约坐在南京鼓楼广场的大圆圈的铁链条上,轻轻地摇晃,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说着各自的心事,偶尔也会提起让我们结为好友的这部《飘》和书中的美女郝思嘉!我听说她今天也在美国,只是我们失去联系近二十年了,每当提起《飘》和郝思嘉,我自然就会想起这位同学了一年的同窗好友,希望她现在过得好,和我一样早已挣脱了郝思嘉般的魔咒爱情。 

很多年后,我的儿子,一个美国生美国长的十三岁的少年,用他稚嫩的笔写了一篇短短的随笔文,取名《Gong》,写的是两位少年人的友情,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的这位曾经的同窗倩和我们曾经谈论的小说《飘》。

人的一生中,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定数,那早期的某种给你暗示的迹象,你当时并没有悟出含义,可是,有一天当你回头看,会蓦然明了原来如此!就像我如今忽然明白为什么当年的我那么沉迷郝思嘉的一切,人生过去四十多年,回首来时的路,原来自己也曾经像她那样固执地守着一个自己塑造的其实是不存在的形象很多年。所幸骨子里的都有那种不被打倒的倔强,正如电影和小说最后的结束语: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毕竟,明天又是另一天!)

再说回到把郝思嘉演活了的费雯丽,她的美丽毋庸多言。其实我更加喜欢她的证婚人之一的赫本,我喜欢赫本的清纯,更喜欢赫本随着年华逝去优雅的变老,赫本最后的平和美善的人生是我的理想和目标!如果说赫本是一首悠扬动听的歌,那么费雯丽却是一首悲伤令人流泪的曲!她和奥利弗各自挣脱了婚姻后的结合,那样强烈的爱情也不能保持永远,当年的令人疯狂的爱恋成了后来相互折磨的桎栲,更不幸的是她每次对角色的演绎,全身心的投入,使得她自己把现实和戏剧完全混为一体,演完《欲望号的街车》之后的疯女人,她自己也疯了,如此杰出美丽天才的女演员,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从床上跌落,死在心爱的猫咪的脚旁。

年轻的费雯丽

年老的费雯丽

想起那句话:上帝是公平的。上帝给了她美丽容颜和超凡的演技还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而她的生命的烛火在短时间里尽情地燃尽,她只活了五十几个春秋。

Gone With the Wind.  随风而逝!这个世上很多东西都是随着那风儿慢慢地飘散消逝,包括青春、美丽、爱情和生命!






民鸣 (2011-12-20 18:58:41)

这个世上很多东西都是随着那风儿慢慢地飘散消逝,包括青春、美丽、爱情和生命!

 

是这样!

海云 (2011-12-20 23:57:36)

民鸣姐,看见能上来,我就比较放下一颗心了,无大碍,平常还是要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