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楠 2025年9月17日
在新西兰,常常听到《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时常看到有关这部电影的人物画像、纪念品等。在这里,很难不把这片土地与《指环王》联系在一起。仿佛整个国家都因这部史诗般的电影而被重新定义,山峦、峡谷、草原和湖泊在银幕上化身为中土世界的传奇舞台。
老太对这部电影也不陌生,因为女儿小时候也是这部电影的粉丝,成天念叨The Lord of the Rings。
从电影的第一部在2001年底问世,至今已有20多年。女儿早已长大成人。这部电影的光彩依然不减。甚至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耀眼,成为世代游客心中共同的奇幻记忆。当人们提起新西兰,总会自然联想到《指环王》的奇幻世界。
在飞往奥克兰(Auckland)的新西兰航班上,又看了一遍电影《指环王》第三部,《王者归来》(The Return of the King)。
《指环王》故事的作者是被誉为“现代奇幻文学之父”的英国作家、语言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 1892–1973)。这部影片的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从小就是托尔金作品的书迷。
彼得·杰克逊是新西兰人,少年时就迷上了电影。当他有机会执导《指环王》时,立刻决定把中土世界安放在自己熟悉的祖国——新西兰。
《指环王》三部曲问世后,成为全球影视巨作,共获国际奖项351项,提名284项,包括17项奥斯卡金像奖。
而终章《王者归来》更是史诗级的胜利,荣获11项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与最佳改编剧本,成为奥斯卡历史上少有的满贯影片。这不仅奠定了杰克逊在国际影坛的地位,也让新西兰的电影拍摄地霍比屯(Hobbiton)成为电影历史上的传奇符号。
彼得·杰克逊用镜头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的神话色彩,也让新西兰成为全世界影迷心中向往的圣地。来到新西兰的人几乎都会被吸引去参加一日游的电影拍摄地探访。这是新西兰的必去打卡景点。
我们虽不是《指环王》的忠实粉丝,也还是参加了一个一日游,去霍比屯(Hobbiton)打卡。
霍比屯位于新西兰北岛怀卡托地区(Waikato Region)的玛塔玛塔(Matamata)小镇附近,距离奥克兰约2小时车程。
1998年,导演彼得·杰克逊在为影片选景时,在飞机上勘察,发现了亚历山大(Alexander)家族牧场的连绵丘陵。这里的地形与作者托尔金笔下的夏尔(The Shire)极为相似。在托尔金的笔下,夏尔是霍比特人生活的宁静田园世界,灵感源于他童年在英国乡村度过的时光。霍比屯是夏尔的一个村庄。
这里因此成为《指环王》三部曲(2001–2003)与《霍比特人》(The Hobbit)三部曲(2012–2014)的主要拍摄地。
车子上山时,我注意到了山坡上吃草的羊群,立刻被它们迷住了。这里的羊体型比普通绵羊小巧,毛色洁白或略带浅灰,萌萌的,非常可爱。和身材矮小的霍比特人很般配。可惜天下着大雨,车窗上都是雨珠,无法拍到清晰的照片。
冒着大雨,导游引领我们沿着蜿蜒的土路走进村庄,边走边讲述电影背后的故事。
霍比特人(Hobbits)是托尔金笔下的一支奇特族群,身高只有人类的一半左右,身形矮小敦实,留着卷曲的头发,却没有鞋子,因为他们的脚板宽厚坚韧,还覆盖着浓密的毛发。霍比特人性格安逸,喜欢宁静的田园生活,爱吃美食,讲究舒适,对冒险并无兴趣。他们的房子因此也体现了他们的特点:门窗低矮,布置温馨,不求华丽,却极具生活气息。
霍比屯电影拍摄地的整座“村庄”依山势而建,绿草如茵,蜿蜒的小径连接着一栋栋圆形门洞的小屋。整个霍比屯共有44栋霍比特人房屋,每一栋都有独特的细节。
这里的每一扇门、每一扇窗都充满了故事感。
圆形木门五彩斑斓,院子里爬满绿藤和鲜花。
每栋房子门庭和窗户的设计都不同。
这些房屋不只是布景,而是细致到生活痕迹的艺术创作。
面包师的房子,屋前有小篮子和面包模型,仿佛都能闻到刚出炉的香气。
在霍比屯的山坡最高处,有一扇标志性的绿色圆门,这里就是袋底洞(Bag End)。
袋底洞的窗户、烟囱和花园都布置得非常精致,显示出霍比特人热爱生活、讲究舒适的天性。门口有一块木牌,上书“闲人免进,除非是来办派对的“(No Admittance Except on Party Business)。
房后有一棵高大的橡树。您能看出来吗?那是一棵人工制作的假树。
这栋房子,不仅是霍比特人最舒适的住宅之一,更是两段传奇故事的开端。是两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场景。
袋底洞的第一位主人是比尔博·巴金斯(Bilbo Baggins)。他原本是个安静、讲究生活的小个子,最喜欢的就是吃点心、抽烟斗和悠闲散步。但就在这间屋子里,他遇见了灰袍巫师甘道夫(Gandalf),被说服踏上寻找孤山宝藏的冒险,并在偶然中得到了一枚神秘的魔戒。比尔博在这座房子里度过了百年安逸时光,直到111岁生日那天,他悄然消失,把袋底洞和那枚戒指都留给了年轻的侄子。
继承袋底洞的人,是比尔博的侄子弗罗多·巴金斯(Frodo Baggins)。他性格沉静,心地纯净,并没有英雄的身姿,却在命运的安排下,成为魔戒持有者。就在袋底洞里,甘道夫向他揭示了魔戒的真正危险,也是在这里,他开始背负起沉重的使命,踏上前往末日火山的漫长旅程。
其实,袋底洞只是一个外景,内部镜头都是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Wellington)的摄影棚拍摄的。但这里依然是游客必看的焦点。
2022年12月,霍比屯摄影地开放了室内展厅(Bagshot Row interiors)。游客终于可以走进“霍比特人的家”,体验他们温馨的生活空间。
室内展厅逼真的还原了电影里房间的布置,木梁、壁炉、圆形窗户和书架都十分精致。
卧室里的家具一应俱全。床头柜上的摆设极为细致。
霍比特人是爱干净的种族,这在托尔金的书里也有体现。他们的家井井有条,连洗手间也透出一种精致感。
浴室的空间不大,但温馨舒适。反映了霍比特人的特性。托尔金笔下的霍比特人就是爱清洁、讲究舒适的人种,他们喜欢热水澡。
厨房是霍比特人家里最重要的空间。因为他们一天要吃六顿饭:早餐、第二次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夜宵。展厅里的厨房布景,正好体现了这种“永远在准备食物”的生活方式。
食品储藏室的架子上整齐堆放着各类瓜果蔬菜,干果,架子下面有啤酒桶。霍比特人对食物储备特别讲究,因为他们不仅爱吃,而且喜欢热闹的宴会。储物室往往备货充足,随时可以应付一场派对。托尔金在原著里就提过,霍比特人的家永远有足够的食物和酒水。
对霍比特人而言,餐厅(Dining Room)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社交与交流的中心——他们喜欢聊天、讲故事、分享啤酒。他们的餐厅总是宽大而舒适。
最有意思的是房间里的所有家具都很小巧,也正好呼应了霍比特人只有一米出头的平均身材。看着这些好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但又生活气息浓烈的家具,不由得产生了在这里住几天的冲动。
霍比屯电影拍摄地不仅是一个电影布景,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童话村庄。无论是不是影迷,不管是走在这片绿意盎然的丘陵间,还是进入霍比特人的房子,都能感受到一种奇幻与宁静的魅力。
霍比屯对于新西兰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一处影视取景地。它成为新西兰国家形象的一部分,象征着一种与世无争、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影片中那片绿意盎然的牧场、起伏的山丘和圆形小屋,完美展现了新西兰的自然风光与宁静氛围。游客来到这里,看到的不仅是虚构的中土世界,更是新西兰人自豪展示的家园。
美篇链接:https://www.meipian.cn/5gaufhlg?share_depth=1